我們喜歡抽象的人勝過具體的人。 國學講師曾仕強講過一個故事。 有兩戶人家,一家整天吵鬧,雞犬不寧,另一家卻安安靜靜,非常和睦。 吵架的那戶很納悶,為什么鄰居這家人可以如此和諧,便登門拜訪,一探究竟。 沒想到,那家主人卻笑著說:“我們之所以吵不起來,是因為我們都是壞人。” 客人一臉茫然。
如果都堅持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結果就是,情越吵越淡,家越鬧越敗。 相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才是一個家庭興旺的開始。
演說家莉絲·默里,有個極其不幸的童年。 父母是無業(yè)游民,常年爭吵不休。 母親抱怨父親不務正業(yè);父親斥責母親好吃懶做。 見父母互相指責,莉絲和妹妹也有樣學樣,吵架拌嘴。 門窗壞了,她們誣陷是對方搞破壞;考試砸了,都說是對方影響了自己。 家里臟亂不堪,一家人只知道埋怨別人,誰也不動手清理。 日子越過越窮,就把霉運怪罪到家人身上,互相咒罵。 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人人都精神壓抑,筋疲力盡。 莉絲12歲那年,父親終于忍無可忍離家出走,母親也在自暴自棄中沾上了毒品。而她和妹妹,則被政府強行送去了福利院。 原本整整齊齊的一家子,就這樣散了架。 都說家是生活的避難所,可一旦吵鬧不止,家就成了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 前幾天重溫劉震云的《一日三秋》,對此更是深有體會。 陳長杰與櫻桃本是人人艷羨的佳偶,可在結婚后,卻把日子過成了一地雞毛。 大到生孩子帶娃,小到買菜做飯,他們總是看對方不順眼,不停地挑刺找茬。 瑣碎的爭吵中,內心的溫存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滿身的戾氣與憤怒。 后來,櫻桃買了把不新鮮的韭菜被丈夫指責,竟一氣之下上吊死了。 一個家庭最大的不幸,不是貧窮,而是陷入相互指責的內耗。 家庭內耗,一旦成了常態(tài),就像白蟻啃噬堤壩一樣,會一點點摧毀生活。 微博有個超話#哪一刻覺得自己最委屈#中,有個網(wǎng)友的回答令人心酸: 他說:“不是小時候被外人欺負,也不是長大后被上司訓斥;而是我犯了一個錯,自己自責難過,親密的人不僅沒有寬慰,還不停地指責?!?/span> 很多時候,我們擔得住外界的打擊,卻扛不住家人的挑剔。 生活是條大河,家是載著我們乘風破浪的船。 少一點責備,多一分包容,我們才能同舟共濟,平穩(wěn)地穿越生活的風浪。
有人問羅翔老師:我們?yōu)槭裁从X得陌生人很好,而自己的家人渾身是錯? 羅翔回答說:因為我們喜歡抽象的人勝過具體的人。 陌生人在我們的想象中顯得“完美”,而家人卻因為“具體”總被審視。 一旦發(fā)生摩擦,我們很容易化身法官,想盡辦法從家人身上找出問題。 心理學家威爾·鮑溫,在工作時,接觸過一個女性“治療小組”。 這是一個由主婦組成的互助小組,目的是分享生活,排解孤獨。 威爾有幸被邀參加,可接觸過沒幾次,就發(fā)現(xiàn)了不對勁。 主婦們聚在一起,并非分享生活樂趣,而是開展對家人的“批斗會”。 這個抱怨丈夫太懶惰,那個吐槽孩子太頑劣;這個說家務永遠沒人幫,那個說婆婆連三明治都不會做…… 每次開會,主婦們都是氣呼呼地來,氣呼呼地走,回家之后,不免與家人大吵一架。 甚至有人還萌生了離婚的念頭,陷入痛苦與焦慮之中。 一個人最大的愚蠢,就是凡事從家人身上找原因。 放大家人的缺點,忽視家人的付出,忘記曾經的美好,只會令我們相看生厭,再看更厭。 有位女士,在網(wǎng)上吐槽自己的丈夫。 家里亂了,孩子鬧了,父母病了,但凡生活里發(fā)生點什么,丈夫總能從她身上找到原因。 “是你協(xié)調不好時間”,“你和爸媽說話的語氣不對”,“你太不自律了,做事亂七八糟” …… 在她看來,丈夫不像家人,而像談合同的甲方,不停地挑刺找問題,不斷地要求她改進。 久而久之,夫妻感情被消耗殆盡,家庭氛圍緊張得如同拉滿的弓,稍有不慎,就會射出利箭把人刺傷。 作家王海鸰說,世上最難經營的公司,是家庭。 家,是講情的避風港,不是講理的辯論場。 想要家庭和諧,我們都需多說一句“沒關系”,少說一句“都怪你”。
媒體人@古典的一個朋友曾向他咨詢家庭問題。 朋友因孩子練琴不認真十分惱火,總忍不住大聲斥責。 孩子媽媽和奶奶看不下去,就擋在前面護著,這下“親子矛盾”頓時升級為“家庭大戰(zhàn)”。 他郁悶至極,向古典訴苦,沒想到古典卻說是他不對,而到底哪里不對,得他自己反思。 朋友聽從建議,開始思索。 他從自己的成長經歷想起,明白了自己的“望子成龍”,全因出身寒微想用孩子爭口氣; 他又想到最近的工作瓶頸,是內心的焦慮讓自己沒耐心好好說話。 想通之后,他真誠地向家人道歉,巧妙化解了家庭糾紛。 古典說:“聰明人都有個系統(tǒng)觀念,看重的是系統(tǒng)中各元素的關系。” 家庭是生活里最大的系統(tǒng),家人是密不可分的元素。 只盯著別人找問題,會阻斷家人之間的有效溝通;而學會反思,才能形成有效互動。 作家@明前茶曾在旅行時,路過一家生意火爆的魚丸店。 每天買魚丸的人,都排起十幾米的長隊。 她好奇地進店觀察,發(fā)現(xiàn)這戶人家的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壞人”。 碗筷打碎了,老板急著說是自己不小心,老板娘說是自己放的地方不對,七十多歲的老母親連忙過來,說是自己沒幫上忙。 從這個細節(jié)中,明前茶明白了,這家人之所以能興旺發(fā)達,離不開每個人的擔當。 “用一只眼睛看別人,留一只來審視自己。” 這句話,同樣適于家庭的經營。 當我們不再固執(zhí)于自我的立場,在反思中換位體諒,就不會再苛責家人。 爭吵與指責不見了,理解與關懷自然能在家中生根,撐起一個家的未來。 ▽ 《朱子家訓》有云:家門和順,雖饔飧不濟,亦有余歡。 家庭和睦,好運綿長;親人不睦,家運衰敗。 我們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經營好感情,自然能守護好家庭,讓日子細水長流,蒸蒸日上。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