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大臣楊忠,人到中年還沒有兒子。對于一個有爵位的權貴來說,沒有子嗣,也就沒有繼承人,這很讓人頭疼。 楊忠35歲那年,他的妻子呂苦桃終于在馮翊般若寺誕下了一名男嬰。這個孩子出生后,有個叫智仙的尼姑對楊忠夫人說,這位公子不能像常人那樣養(yǎng)育,應該留在寺院中的別館撫養(yǎng)。 楊忠夫婦中年得子,自然對這個兒子萬分疼惜,而北朝佛教興盛,他們也相信智仙的話,認為孩子托身寺廟,更有可能健康成長。 于是,楊忠的兒子在寺院中度過了童年時光。師父智仙為他起了個威風凜凜的小名,叫“那羅延”,并告訴他:“兒當大貴,從東國來;佛法當滅,由兒興之?!?/span> 那羅延,意為佛教中的金剛力士,一般是手持法器、具有神力的護法神形象。智仙知道,這個將門出身的虎子終將走出寺廟,到廣闊的天地建立不世之業(yè)。 這個小名“那羅延”的孩子,后來成為終結南北朝亂世、開創(chuàng)“中華第二帝國”的傳奇皇帝,他在史書中有另一個響亮的名字——楊堅。 01楊堅早年不僅有一個叫“那羅延”的小名,還有個鮮卑姓,叫“普六茹”。其父楊忠憑借追隨宇文氏的功績被賜姓普六茹,到北周時官至大司空、柱國大將軍,受封為隨國公。 楊堅出生于一個鮮卑化的漢人家庭,其出身將在他日后的成長經(jīng)歷中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要從楊忠的奮斗史說起。 楊忠本為北魏武川鎮(zhèn)軍人,《周書》《隋書》等官修正史一般稱其為關中大族弘農(nóng)楊氏的后裔,這個說法是否靠譜有待商榷,但自打楊忠出生時,他們一家就是武川鎮(zhèn)的軍戶。 北魏為抵御柔然等少數(shù)民族,依靠陰山屏障,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以北設立六個軍鎮(zhèn),其中,武川鎮(zhèn)位于今內(nèi)蒙古武川縣西。北魏后期,六鎮(zhèn)起義沖擊了鮮卑元氏的統(tǒng)治,也讓像楊忠這樣的武川鎮(zhèn)軍人卷入到中原的紛爭。 楊忠相貌魁梧,武藝超群,身長七尺八寸,在戰(zhàn)場上格外勇猛,是一員橫刀立馬的猛將。史載,有一次,楊忠隨宇文泰出外狩獵,遇到一只猛獸,楊忠絲毫不懼,挺身上前,用左臂挾持獸腰,伸出右手拔出獸舌,將猛獸當場制服,其勇武深得宇文泰的賞識。 宇文泰也是武川鎮(zhèn)軍人出身,他在六鎮(zhèn)起義后的亂局中崛起,割據(jù)關中,成為西魏權臣,也是后來北周政權的實際奠基人。 當時,宇文泰的帳下聚集了李唐先祖李虎、楊堅老丈人獨孤信等六鎮(zhèn)出身的猛人。 宇文泰建立由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執(zhí)掌軍政的制度,形成以武川鎮(zhèn)軍人為中心的政治勢力,這些家族又通過婚姻關系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其中,大司馬獨孤信的長女是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而李虎之子李昺(即唐高祖李淵之父)迎娶了獨孤信的四女兒。 史學家陳寅恪將這個從西魏、北周一直綿延到隋唐時期的政治集團,稱為“關隴集團”。 轉(zhuǎn)眼間,楊堅到了娶妻的年紀。 楊忠的老上司獨孤信看中了相貌非常、氣度不凡的楊堅(“見高祖有奇表”),于是將第七女獨孤伽羅嫁給楊堅為妻。 《隋書》記載,楊堅大婚時,時年14歲的獨孤伽羅要他發(fā)誓,從此只與她一人相愛,“誓無異生之子”,也就是不能跟其他女人生孩子。楊堅從小在寺廟長大,形成了老成持重的性格,遇到刁蠻的獨孤家七小姐,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至少,直到獨孤氏去世時,楊堅都信守承諾,甚至不敢輕易地接觸其他女子。 但是,小夫妻的恩愛日子很快被朝中激烈的政治斗爭打破了。 楊堅結婚后不久,他的老丈人獨孤信就遭到北周權臣宇文護的排擠,被逼自盡,獨孤家族從朝廷勛貴變成了罪臣之家。 專權跋扈的宇文護帶給楊堅一種莫名的危機感。 論關系,宇文護是宇文泰的侄子;論地位,他也是北周的創(chuàng)業(yè)功臣。宇文護在西魏、北周建立的過程中屢立大功,宇文泰去世后,他又以大冢宰(總領百官,相當于宰相)的身份,接連輔佐宇文泰的兩個兒子周孝閔帝宇文覺、周明帝宇文毓,但沒過多久就把這兩個堂弟干掉了。 隨著宇文護逐漸威脅到北周皇權,他想拉攏關隴集團的其他成員給自己撐腰,于是向楊堅拋出了橄欖枝,有意給楊堅一個美差。宇文護的意思是,小楊啊,你不要不識抬舉,跟著我有肉吃。 年輕的楊堅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是否該跟著宇文護站隊,就去找他爹楊忠商量。父親楊忠給他出主意,說:“兩姑之間難為婦,汝其勿往!” 俗話說得好,媳婦夾在婆婆和小姑之間,總是不好處理關系,你就讓宇文家這兩幫人自己折騰,別去湊熱鬧了。楊堅聽從父親的建議,不參與宇文護的奪權之爭,但也因此不受重用,只能當個清閑的小官。 楊忠不愧是在政壇摸爬滾打多年,就在宇文護連殺兩個北周皇帝后,北周第三位皇帝周武帝宇文邕即位,不愿再任人宰割,歷經(jīng)多年的蟄伏,宇文邕對堂哥宇文護發(fā)起了反擊。 宇文邕先是裝作老實人的樣子,使宇文護麻痹大意,之后,周武帝找機會在宮中設下埋伏,趁宇文護不備,舉起玉笏將其擊倒,皇帝的親信們再一擁而上,將這個權臣當場刺死。 這一年,是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宇文護倒臺了,北周皇室的天亮了,32歲的楊堅也等來了建功立業(yè)的機會。 隋文帝楊堅畫像。圖源:波士頓美術館 02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個頗有作為的皇帝。 他在位期間,向東攻滅北齊,使中國北方重歸一統(tǒng),向北制衡突厥,解除腹背受敵的隱患,即便是那場利用權力干涉宗教信仰的“滅佛”運動,也是為了振興北周的國力,所謂“求兵于僧眾之間,取地于塔廟之下”。 周武帝“滅佛”時,有個僧人指責他說,陛下依靠皇權來消滅佛家,就不怕下阿鼻地獄嗎? 周武帝卻堅定地說:“百姓若有人間之福,朕也不辭地獄之苦?!?/span> 在進行軍事、文化等一系列整頓改革后,北周大有一統(tǒng)天下之勢。 然而,命運給了周武帝一個夙愿未盡的結局。北周宣政元年(578年),36歲的周武帝病倒了,他在遺詔中說道:“將欲包舉六合,混同文軌。今遘疾大漸,力氣稍微,有志不申,以此嘆息。”此時,距離隋文帝楊堅統(tǒng)一天下,只有大約十年的時間。 宇文邕與楊堅是同類人,他們都懂得韜光養(yǎng)晦,也都很會玩弄權力。周武帝英年早逝,他留下的政治遺產(chǎn)最終被楊堅繼承,而這一過程,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奪權。 由于楊堅此前沒有盲目站隊宇文護,周武帝親政后,便決定重用楊堅。 北周武帝宇文邕畫像。圖源:波士頓美術館 楊忠病逝后,楊堅襲爵為隨國公。北周滅齊時,楊堅被委任為右三軍總管,之后率領軍隊平定北齊殘余勢力,穩(wěn)定了河北的局勢。周武帝還讓太子宇文赟(即北周宣帝)納楊堅和獨孤伽羅的長女楊麗華為太子妃,楊堅跟周武帝成了親家,后來躍居柱國大將軍的高位。 有道是,高處不勝寒。楊堅風光后,北周宗室可不爽了。 周武帝的弟弟齊王宇文憲有一次對武帝說:“我看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次見到他,總是不自覺地失態(tài)。此人恐怕不會久居人下,應該盡早除掉他!” 周武帝對楊堅的印象倒是很不錯,不愿以貌取人,對于宇文憲的進言,他只是滿不在乎地說了句:“此人只能當一員大將,不必多慮?!?/span> 史書說,楊堅面對來自各方的猜疑,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從此更加謹慎小心(“高祖甚懼,深自晦匿”)。 03在周武帝去世之后即位的是楊堅的女婿,北周宣帝宇文赟。 周宣帝宇文赟從小就在父親的嚴厲教導下成長,他還是太子時,只要稍有過失,就會遭到父親周武帝的鞭打。周武帝要求宇文赟必須學習群臣百官的行為舉止,無論寒冬酷暑都不得休息,還讓東宮官員注意記錄太子的言行舉止,每個月匯報一次。聽說太子喜歡飲酒,武帝便嚴禁東宮存放酒漿。 有一次,周武帝語重心長地對宇文赟說:“自古以來,有多少廢太子,你以為我就不會另立太子嗎?” 在這樣的高壓環(huán)境下,宇文赟也許養(yǎng)成了叛逆的性格,即位后更加肆無忌憚,他爹下葬時,宇文赟不僅沒有一絲悲傷的神色,還當眾說:“死得太晚了!”之后就去跟后宮的嬪妃們尋歡作樂了。 更奇葩的是,周宣帝竟然連皇帝都不干了,他21歲時就禪位于年幼的長子宇文闡(周靜帝),自稱為天元皇帝,之后一邊作為太上皇繼續(xù)掌控朝政,一邊在全國海選美女充實后宮,活得跟爽文男主似的。 周宣帝為人多疑,群臣之中誰惹怒了他,就有性命之憂,連他素有名望的叔父齊王宇文憲都不能幸免。宇文憲在宗室中輩分高、權勢重,周宣帝的親信便羅織了宇文憲“謀反”的罪名,隨后將他騙入宮中,活活勒死。 在周宣帝屢屢誅殺朝臣的恐怖統(tǒng)治下,貴為國丈的楊堅也難免身處險境。 當時,宇文赟仿照胡人的舊俗,冊立了五位皇后,其中就包括楊堅的女兒楊麗華。楊麗華性情柔順,在后宮深得人心,但喜怒無常的周宣帝竟然嫌棄這位賢妻,還說要將她賜死。 楊麗華的母親獨孤伽羅得知此事,趕緊入宮面見皇帝,叩頭請求寬恕。周宣帝看到丈母娘磕得頭破血流,才讓楊皇后免于一死,但是之后每次有一點兒不滿,就會威脅楊皇后說,我非把你們家殺盡不可。 隋文帝楊堅與獨孤皇后。圖源:影視劇照 周宣帝嘴上放狠話,但還是不得不重用功勛卓著的國丈楊堅。北周仿照古制,設立了“四輔官”,楊堅就是其中之一。后來,周宣帝聽從大臣建議,又讓楊堅出任揚州總管。 北周滅齊后,割據(jù)江東的南陳已然成為其統(tǒng)一天下道路上的首要目標,周宣帝讓楊堅離開中央,去當揚州總管,既是為平定南陳做準備,可能也是出于架空楊堅的考慮。 楊堅此番若遠離京城,不知要熬到何時才能回來。不料,歷史在這一刻發(fā)生了驚人的巧合。 大象二年(580年),楊堅被任命為揚州總管,還沒來得及走馬上任,突然患上了足疾,滯留在京城。不到幾日,自稱天元皇帝的宇文赟就突發(fā)疾病去世。
周宣帝病死前是失語狀態(tài),這就給了楊堅可乘之機。 劉昉與其他幾名大臣跟楊堅走得很近,他們幾個人湊在一塊密謀,推舉楊堅出來輔佐時年8歲的周靜帝主持朝政。周靜帝宇文闡是周宣帝宇文赟與另一個皇后朱滿月所生,但楊麗華是周宣帝的天元大皇后,從某種意義上說,周靜帝也算是楊堅的外孫。 之前逃過一死的楊麗華也在此次政治事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劉昉要矯詔讓楊堅輔政時,另一個大臣顏之儀本來不愿意簽字,劉昉就讓楊麗華出來做主。誰都知道楊麗華肯定支持他爹楊堅,而且人家是皇太后,有她的懿旨在,遺詔就更有權威。 劉昉擬定周宣帝“遺詔”后,楊堅起初還裝作“傻白甜”,聲稱不敢上臺輔政,反復推辭。 劉昉急了,說,您想要掌管朝政就立即上任,不要我就自己上了??! 于是,楊堅憑借劉昉等人擬定的遺詔,為大丞相、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當上了北周的輔政大臣,并設置丞相府,獨攬大權。 史書記載,楊堅剛當上大丞相時,還不敢圖謀篡位。他找到天文學家庾季才,問他:“我如此平庸弱小,卻接受了先帝的顧命囑托,以現(xiàn)在的天時來看,你覺得該如何是好???” 庾季才是個聰明人,他對楊堅說,天道精深微妙,難以用人意觀察,何況您怎么能像堯時的賢者許由一樣,跑到箕山之下、潁水之陽隱居呢? 楊堅沉默良久。 這時候,夫人獨孤伽羅對舉棋不定的楊堅說:“大勢已定,猶如騎虎難下,你就好自為之吧!” 實際上,這些說楊堅猶豫謙讓的記載都未必可信。他歷經(jīng)多年經(jīng)營,從一個“官二代”走到權力之巔,如今距離帝位只有一步之遙,而此時北方王朝的皇冠,極有可能為一統(tǒng)天下的君主加冕。 楊堅絕對不會放棄這個機會。 此前,正值壯年的周武帝大業(yè)未成,中道崩殂。而今,年輕的周宣帝竟也撒手人寰,而且就偏偏死在楊堅即將要離京的前夕,這究竟是酒色傷身,還是另有隱情?歷史的真相早已被掩埋,后世只知道,北周宇文氏多年來的經(jīng)營,最終都是給楊堅做嫁衣。 《北齊校書圖》(局部)。圖源:波士頓美術館 04楊堅掌握北周的軍政大權后,逐漸露出了攀登皇位的利爪,在他看似仁德的表面下,藏著比女婿周宣帝更加嚴酷的手段。 楊堅以顧命大臣的身份,對朝廷內(nèi)外發(fā)號施令,不斷竊取皇權。 首先,楊堅通過屠殺宗室,削弱北周宇文氏的力量。 在外的趙、陳、越、代、滕等五個藩王,都收到朝廷發(fā)來的詔令,來到都城長安。這些藩王大都是周武帝的兄弟,在宗室中很有影響力。 楊堅派人去征召陳王宇文純時,使者命令陳王左右隨從退下,然后大聲宣布:“陳王有罪,詔令入朝,左右不可輕舉妄動!”陳王的隨從都驚呆了,就沒有見過這么囂張的人,都不敢上前營救。 趙、陳、越、代、滕等五個藩王入京不久后,便被楊堅以謀反的罪名處死,其子孫也一同被殺,受牽連者不計其數(shù)。 楊堅輔政期間,殺害了許多宇文皇室的成員,以至于楊堅本人都對長安產(chǎn)生心理陰影,總以為“宮內(nèi)多妖異”。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楊堅還是深信因果報應的說法,他后來下令營建新都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想要淡忘這段血腥的歷史,遠離這座沾滿鮮血的宮殿。 之后,楊堅對反對他的地方大員進行鎮(zhèn)壓,于是有了平定三方之戰(zhàn)。 當時,北周任命尉遲迥為相州總管(治所在今河北臨漳縣),管轄北齊故地,擁有兵眾數(shù)十萬。 尉遲迥的先祖本為北魏貴族,而他本人還是宇文泰的外甥,現(xiàn)在楊堅要對舅舅家的江山圖謀不軌,尉遲迥肯定不答應。楊堅上位后,本來想派另一個老臣韋孝寬到鄴城,取代尉遲迥為相州總管,把尉遲迥拉下馬。尉遲迥也不傻,立馬舉兵叛變,幸好提前得知消息的韋孝寬沒有急匆匆趕往相州,不然這位北周名將就要遭老罪了。 尉遲迥起兵后,鄖州(在今湖北?。?/span>總管司馬消難、益州(在今四川?。?/span>總管王謙先后起兵響應尉遲迥,反對楊堅專政。 三方之亂來勢洶洶,打著勤王的旗號,兵力加起來比朝廷軍隊還多,且對關中形成包圍之勢,如果聯(lián)合進軍,完全有可能攻破中央軍的防線,但三方前期準備不足,起兵后各自為戰(zhàn),終究難成大事。 原本要去相州赴任的老將韋孝寬搖身一變,成了平叛功臣,率領大軍東征尉遲迥。兩軍對峙時,韋孝寬的手下暗中向楊堅報告說,軍中有三名將領私下接受了尉遲迥饋贈的黃金,軍中人心不安。 楊堅對此深為憂慮,其他大臣也建議他臨陣換將,只有謀臣李德林進言道:“大丞相與諸位將軍都是國家官員,沒有上下服從的君臣關系,您現(xiàn)在挾天子以令諸侯,才能控馭他們。若派其他將領去前線,難以知道他們的腹心;收取尉遲迥賄賂一事,也真假難辨。如今一旦撤換他們,他們或許會畏罪潛逃,如果要逮捕他們,鄖國公(韋孝寬)以下諸將必定人人自危。這會重蹈當年燕國以騎劫替換樂毅、趙國以趙括代替廉頗的覆轍。依我之見,不如派一個信得過的人到前線探明虛實,穩(wěn)住軍心?!?/span> 于是,楊堅沉住氣,沒有徹查軍中貪腐的事情,而是派親信高颎前去監(jiān)督諸軍,一舉穩(wěn)定了局勢。此后,韋孝寬的軍隊成功攻破尉遲迥的大本營鄴城。 不到兩個月,三方的武裝反抗就被楊堅及其手下將領各個擊破。尉遲迥走投無路,被迫自殺,司馬消難失敗后逃到南朝,王謙兵敗被處死。至此,楊堅已經(jīng)牢牢掌控北周政局,擁有了代周自立的一切條件,此時距離周宣帝去世還不到一年。 公元581年,激烈的反抗歸于沉寂,新的統(tǒng)治者已經(jīng)摩拳擦掌。楊堅命人為周靜帝起草退位詔書,舉行禪位儀式,正式登上帝位。 楊堅根據(jù)自己在北周時的爵位確定國號,但覺得“隨”字帶個走字旁,有種溜走的意思,不太吉利,便改隨為隋。同時,楊堅也沒有放下對宇文皇室的追殺,周靜帝宇文闡禪位后不久,就被楊堅派人暗殺,終年僅九歲。 這一年,楊堅改元“開皇”,宣布大赦天下,迎來一個被稱為“開皇之治”的盛世。 隋時期全圖。圖源:中國歷史地圖集 隋文帝楊堅為新政權頒布了施政方針:“易周氏(北周)官儀,依漢魏之舊?!?/span>北周實行的“六官之制”等制度雖說是仿照周禮,實際上也帶有少數(shù)民族政權分權施政的遺留。楊堅要建立的“漢魏之舊”,并非恢復南北朝之前的制度,而是結合此前北周、北齊,乃至南朝的政治體制,恢復中華傳統(tǒng)的皇帝制度。 為此,楊堅銳意改革,改“六官之制”為三省六部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權;看到“天下州郡過多”的弊端,他又精簡地方行政機構,整頓官場風氣;為了改革北周“刑政苛酷”的舊制,楊堅命大臣修訂《開皇律》,奠定了隋唐法典的基礎;楊堅還對其家族賴以興盛的府兵制進行改革,使府兵實現(xiàn)從六鎮(zhèn)鮮卑、關隴豪右的部曲到兵農(nóng)合一的轉(zhuǎn)變,與均田制相輔相成。 隋朝建立,使魏晉南北朝三四百年來“漢胡互化,以漢為主”的民族融合走向圓滿。 新生的隋朝,與之后的唐朝,并稱為“隋唐帝國”,也被一些學者稱為“中華第二帝國”,與此前的秦漢帝國相提并論。 05南北統(tǒng)一,勢在必行。 楊堅先從夾在南北之間的后梁政權著手。后梁,又稱西梁,是南梁侯景之亂后,蕭梁后代在西魏扶持下,于長江中游的江陵建立的小朝廷,當時已成隋朝的附庸。 開皇七年(587年),楊堅命后梁國主蕭琮北上,隨后命大臣出兵南下占領后梁的土地。 后梁主蕭琮自知不是隋朝的對手,早早認慫,但他的叔父蕭巖是個硬茬,寧死不愿投降隋朝,于是等后梁主北上后,蕭巖前往投奔南陳,后梁的臣民擔心隋朝接管地盤后會實行苛政,也嚇壞了,于是,后梁文武百官及百姓10萬人跟著蕭巖跑到南陳,留給隋朝一座空城。 這讓隋朝大軍有了南下的借口。 楊堅對大臣高颎說:“我身為天下百姓的父母,難道會因為一水之隔就束縛手腳,不去拯救江南的黎民百姓嗎?”出色的演帝,就連發(fā)兵都要演場戲。 開皇八年(588年),隋文帝楊堅下令隋軍兵分三路,大舉南征,以晉王楊廣、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分別為三路行軍元帥。這三個人,前兩位是楊堅的兒子,當時都十分年輕,代表隋朝皇室樹立威信,而楊素是隋朝的新貴,多次向楊堅獻伐陳之策。 在這場戰(zhàn)爭中,還有兩個猛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賀若弼與韓擒虎。 賀若弼出身武將世家,對自己的本領十分自信。晉王楊廣有次問賀若弼,隋軍名將楊素、韓擒虎、史萬歲三人,誰才是真正的大將。賀若弼說,他們仨都不是,我才是殿下要選擇的那個人。 賀若弼的父親賀若敦生前多次與南陳交戰(zhàn),最大的遺愿就是滅南陳,曾留下遺言:“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當成吾志?!边@個愿望后來果然由賀若弼實現(xiàn)了。 韓擒虎也是個猛將,據(jù)說他本名韓擒豹,因為年少時生擒過一頭猛虎,就給自己改名叫韓擒虎。韓擒虎在戰(zhàn)場上勇猛粗獷,平時卻喜歡讀經(jīng)史百家之書,有種“反差萌”,堪稱文武雙全。 在這樣一幫能臣猛將的率領下,隋朝大軍浩浩蕩蕩地越過長江。 自漢末以來的四百年大亂世,在一幕滑稽劇中落下帷幕。 陳后主畫像。圖源:波士頓美術館 開皇九年(589年)正月,當賀若弼、韓擒虎的先鋒部隊橫渡長江時,南陳后主陳叔寶還沉醉于聲色之中。史載,那日天降大霧,目光所至都是一片朦朧,讓人昏昏欲睡,仿佛末日來臨前的景象。 聽聞韓擒虎攻破建康(今江蘇南京)的朱雀門,陳后主已經(jīng)來不及逃走。他與心愛的張貴妃、孔貴嬪抱在一起,躲在了井里。 反而是太子陳深保留了南朝皇室的尊嚴,15歲的他端坐在座位上,等隋軍殺到面前,神色自若地說:“諸位遠道而來,不會疲憊嗎?” 四百年亂世,風水幾番輪轉(zhuǎn),多少能人輩出,多少生靈涂炭。對于這個衰敗的時局,當時的天下百姓,也累了、倦了。 隋軍攻入宮中,從井里拉起了陳后主和他的愛妃們。一個混亂的舊時代宣告終結,一個華麗的新時代即將到來。 參考文獻: [唐]令狐德棻:《周書》,中華書局,1971年 [唐]魏徵:《隋書》,中華書局,1997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1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