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去藥房抓藥的時候遇到一個病人拿著自己尿出來的結石來找蔡醫(yī)生報喜,我看了一下這直徑最少也得有五毫米了,但其實這也不是最離譜的,上一次一個病人(男性)來也是描述吃了中藥以后便從尿道口里足足拉出來一塊長為五厘米的錐形結石。如此一般的疑難雜癥在蔡醫(yī)生這里不少見,印象比較深的就是還有一位年輕小伙子身上到處都有皮膚潰爛然后流膿水,已經(jīng)到了睡一覺整個床單都是濕的并且走路也成困難的程度,但也是經(jīng)過蔡醫(yī)生幾副中藥下去就能恢復正常。遇到這些疑難雜癥時,通常也會看到蔡醫(yī)生的方子里多了一些奇奇怪怪的配伍,專門下來查了以后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配伍無論是古籍醫(yī)案還是教科書數(shù)據(jù)庫里都鮮有記載,于是我今天專門帶著這個疑問去問了他。 為什么在遇到一些類似的疑難雜癥時,蔡醫(yī)生總能想到并且大膽去用一些從來沒有經(jīng)驗記載的藥物配伍,并且療效尚佳呢? 他用一個一個非常有趣的現(xiàn)象回答了我。 差不多在五十年代的時候,日本曾做過一個實驗叫做百猴效應。大概是說有一座島上面的猴子原本吃番薯是直接吃的,可是當一只猴子第一次看到研究人員要先洗去泥沙后再吃后,它就學會了吃番薯前要先洗泥才好吃,吃起來才更健康,隨之而來的是一傳十十傳百,漸漸的整個島嶼上的猴子都學會了洗番薯。這可能沒什么,但令人驚訝的是,另一座和研究人員以及這座島嶼相隔甚遠甚至沒有任何接觸的島上的猴子也學會了洗番薯。到這里大家可以仔細想一想并提出疑問了,到底是為什么? 不妨再聽一個例子:還有一個類似的實驗,研究者把一批小白鼠放到迷宮里,大概需要6分鐘才走得出來,經(jīng)過不斷地試錯和重復,終于只用花三十多秒就能走出來了。又把另一批毫不想干的小白鼠拿來迷宮里,也是僅用了三十秒左右就走了出來,這也許是靠之前的那一批小白鼠的氣味之類的指引達成的。于是又找來另一批小白鼠和嶄新的不一樣的迷宮,令人震驚的是,它們同樣只用花三十秒左右就能完全地走出了迷宮。這到底是為什么呢?我聽完思考了很久都沒能給出一個確切的回答。 原來,這一發(fā)現(xiàn)告訴人類一個真相:動物某種行為的數(shù)目達到一定程度(臨界點)后,就會超越時空的限制并產(chǎn)生同頻共振。動物的集體行為和潛意識尚能相互影響,那我們人類更是如此。 這其實在心理學界也有一個專門的定義,叫做集體潛意識。這一概念由心理學家榮格所提出,他認為如果人的意識是海面上的冰山,那么潛意識就是冰山海面以下的部分,而且在海床部還存在著一整塊堅實而廣闊的基地,這便是集體潛意識,也叫作集體無意識。它是人類祖先進化過程中,集體經(jīng)驗在心靈底層的精神沉積物,在個體一生中從未被意識到。潛意識雖不會被意識所控制,卻可以影響意識。物理學家們也早已發(fā)現(xiàn),人的主觀意識可以改變量子世界,讓兩個量子產(chǎn)生糾纏。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兩個毫不相干的種群,卻在同一時間之內同時產(chǎn)生了相同的行為與經(jīng)驗,仿佛它們頭上長出了天線一般,不用進行學習就能完全掌握一種嶄新的能力亦或是迸發(fā)出一種全新的想法。說到這里,不知大家是不是和我產(chǎn)生了同樣的疑問:要真是這樣,嘿嘿嘿,那我們豈不是不用學習,每天睡覺躺平等著知識或者靈感自己鉆入我們的腦袋不就可以了嗎? NoNoNo!要是這么想那么你就太天真了。蔡醫(yī)生解釋道,這種潛意識的發(fā)生是要具備一定的條件的,首先便是你對這一領域的信息或者說是知識要有一個全面而精準的掌握,也就是要有一個投入進去的過程,再一個,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要始終站在一個宏觀的思維角度去對這一領域的邊界產(chǎn)生思考。 做到了這幾點你便會發(fā)現(xiàn),總會有人跟你不約而同得產(chǎn)生同樣的想法,自然而然的,別人的想法也會悄然的“溜進”你的腦袋,與你產(chǎn)生共振,不知不覺間就接受到了比別人更新的信息。這也讓我不由得想起前段時間跟魚頭哥的聊天: 也許,利用好這種宏觀思維,我們不僅能和人產(chǎn)生思維共振,更能與天地自然、草木鳥獸共振,接收到來自于他們的信息。觀之于宇宙、于地球、于人體,悟得系統(tǒng)運行之道,悟得疾病發(fā)生之理,悟得逆轉熵增之法,開得一手好方,用得一手好藥。經(jīng)絡如同河流,它在流經(jīng)村落、拐角、變寬、變窄、上行、下落之處形成了穴位,由此產(chǎn)生了每一個穴位不同的性質以及功效。以足三陽經(jīng)從頭走足為例,若是中間某一個穴位產(chǎn)生了淤阻(氣滯),自然上面澇的澇死(頭暈目眩、腫脹、胸悶),下面旱的旱死(雙腳冰涼、腹瀉腹痛、下肢酸軟無力),這是中醫(yī)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宏觀思維,同樣的,對于地球來說,巴西雨林的一場大火(上火),難道就不會對我們亞洲的任何人產(chǎn)生影響嗎? 也許,利用好這種對于知識和信息的探求,我們就會無限接近于思想共振的邊緣,形成一個無限上行的正向反饋。我們姑且將其類比為心理學中的一種蒼蠅理論:一個開口飲料瓶里面關著一只蒼蠅,若是安于停留在現(xiàn)狀那么永遠也不會有突破,要是能不停的在里面飛,盡管屢屢碰壁,但正是這種試錯讓其有機會最終飛向出口的頂端,去尋找外面的景觀。 總而言之,無頭蒼蠅已經(jīng)是在緩慢飛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