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擋水閘,到金剛堤。
金剛堤是人工在岷江江心筑成的一個南北向狹長小島,長近千米,寬75-120米,它的最北端迎著上游江水的頭部即魚嘴。
金剛堤的功能有三:一是自動分流,它把岷江分成了兩條江,一條叫外江,通向長江;一條叫內(nèi)江,通向成都平原。二是自動調(diào)節(jié)水流量,洪水季節(jié)金剛堤讓岷江水四成流到內(nèi)江,六成排到外江;枯水季節(jié)金剛堤把岷江水六成分到內(nèi)江,四成分到外江。這樣分配水,比例剛好顛倒過來,十分合理,這就是有名的“四六分水”。三是自動排沙,也就是“二八分沙”。金剛堤建造在岷江出山口彎道上,根據(jù)彎道環(huán)流原理,帶沙石的水在江的下層,自然流向彎道的凸岸,也就是外江,而稍微清澈的水在江的上層,自然流向彎道的凹岸,也就是內(nèi)江,這樣就能夠把80%的泥沙和卵石排到外江去。
外江(往下游看)。
外江。
外江。
外江(往上游看)。
外江(往上游看)。
金剛堤東西兩側各有道路通向北端的魚嘴,我們走的是西側的通道。如果走東側通道的話,彎度更大,所以路程會更長一些(上面那幅導覽圖畫得不準確,只顯示個大概罷了),走東側通道的話,能看到的就是內(nèi)江,看不到外江了。
金剛堤之所以稱之為金剛堤,是取其堅固的意思。在路邊能看到許多混凝土大塊頭,正合此意。
15
思源堂到了。
外江上的安瀾索橋西段(前)和外江閘(后)。
拉近看安瀾索橋西段和外江閘。
思源堂西門。
思源堂,往近了說,是為了感謝上海市舉全市之力資助800億人民幣為汶山大地震后都江堰災區(qū)重建而設;往遠了說,又何嘗不是感恩李冰父子及歷代先人建造修固都江堰惠澤億萬人的福祉啊。
思源堂內(nèi)部是水利文化展廳。
導游挺不錯的,給了十分鐘讓把展覽看了一遍。
下面的片子就不一一說明了哈。
看過展覽,走起,去看金剛堤北端的魚嘴。 (未完待續(xù),下篇介紹金剛堤之魚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