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蒙建都紇升骨城這是漢代前建造的一座土城。朱蒙來到卒本川后,于公元前34年在原有舊城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整修,其位置在今遼寧省桓仁縣城附近的五女山城,這是高句麗國的第一個都城。該都城分為兩座城,山下為平原城,是居民生產生活之所;山上為山城,是軍事要塞,用于抵御敵人進攻或躲避戰(zhàn)亂,朱蒙在此開始了他輝煌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高句麗在這里定都40年。 配圖與正文無關,圖源網(wǎng)絡,侵刪 遷都國內城朱蒙之子琉璃明王即位后,因迫于北部夫余強大的軍事壓力和發(fā)展生產的需要,公元3年遷都至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古城),并構筑了防守堅固的尉那巖城(亦稱丸都城)作為衛(wèi)城。在此定都425年。從紇升骨城遷都國內城,既有發(fā)展壯大國力的抉擇,也有鞏固國防的軍事考量。公元2年(琉璃明王二十一年)3月,高句麗在城郊舉行祭祀大典,突然祭祀的豬跑掉了。琉璃明王命薛支追趕,追到國內尉那巖一帶才把逃豬抓住。薛支回來后向琉璃王介紹尉那巖情形,說那里山青水秀,地宜五谷,如遷都那里,民利無窮,可免兵患。琉璃明王率眾臣到國內實地考察后,決定迂都。公元3年正式遷都國內城。高句麗諸王在此都將高句麗推向強盛的頂峰。 遷都平壤城高句麗每向外擴展一步,都會激化與中原或北方政權的矛盾,甚至招致兵革之禍。而歷次對高句麗的軍事行動,都把王都作為重點攻擊目標,使都城遭到嚴重破壞,這使得高句麗統(tǒng)治者十分恐慌,失去了安全感。特別正當廣開土王趁東晉末年勢力衰弱的機會,大舉擴張高句麗地域時,迅速崛起的北魏拓拔政權向遼西逼近,構成了對高句麗的軍事威脅,高句麗人成為北魏掠奪對象。為了避免危機,遠離北魏的威脅,公元427年,高句麗長壽王將都城遷至平壤城(今朝鮮平壤市東北的大圣山城和安鶴宮城),在此定都156年。長壽王遷都平壤后,在朝鮮半島正式形成了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的格局,為后世朝鮮半島的民族融合與統(tǒng)一,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同時,也為高句麗此后在朝鮮半島的發(fā)展贏得了較長的時間和安定的環(huán)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