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三月火,骸骨亂如麻。這是一個王朝的覆滅,亦是一位少年霸王的崛起。 年僅25歲的項羽親手毀滅了暴秦,轉(zhuǎn)而陷入了對未來的沉思。 巨鹿之戰(zhàn)破釜沉舟,何等意氣風(fēng)發(fā),那時項羽估計自己也不會想到,比起推翻潰爛腐朽的秦王朝,自己的霸王之路竟會難上百倍千倍。 起義難,形勢所迫行霸道項羽的起義之路,始終伴隨著腥風(fēng)血雨。 在會稽,他砍下太守殷通的頭顱,手刃數(shù)百人,為叔父項梁掌控起義軍鋪平了道路。 軍帳中,他怒斬上將軍宋義,奪得了楚軍的絕對領(lǐng)導(dǎo)權(quán),軍中兵將莫敢不從。 在襄城和城陽,楚軍幾乎將全城平民屠殺殆盡。 在新安,項羽設(shè)下陷阱,在夜色中坑殺了秦國20萬降卒。而這些也只是項羽暴行的冰山一角。 據(jù)《史記·項羽本紀(jì)》記載,項羽起義軍記錄在案的大屠殺就有六次之多。起義必然是要流血的,項羽深諳這一道理,所以他遇到問題時殺人如麻,雷厲風(fēng)行。 這些血腥的做法,讓項羽已經(jīng)沒有了回頭路,也注定了項羽只能走以絕對的武力征服中原的“霸道”,而非劉邦集團(tuán)所奉行的仁德的“王道”。 因為項羽在當(dāng)時的世人眼中已經(jīng)留下了“濫殺”的刻板印象,這時的項羽即使想走相對溫和的道路也已經(jīng)不現(xiàn)實。 霸王的威名,除了換來后世神勇無敵的評價外,對項羽帶來的更多的是一種負(fù)面影響。至少在當(dāng)時的百姓看來,項羽的到來,對他們來說并非一種解放,反而需要擔(dān)心自己的人頭明天還在不在自己的脖子上。 屠龍少年終成惡龍。項羽摧毀了暴秦,卻好像在一步步成為世人眼中的下一個暴秦。 而項羽之所以選擇霸王之路,除了一部分自身性格的原因,更多的是當(dāng)時形勢之下的迫不得已。 先從項梁項羽叔侄的“第一支兵”說起。殺害會稽太守殷通的行為的確不能算是厚道。但這主要是項梁的主意,項羽當(dāng)時更多的只是遵從項梁的命令。 項梁是項羽的叔叔,情誼堪比親生父親。項羽遵從項梁的命令,為項梁積攢起義的資本,這時的項羽還只是一介莽夫,他不過是叔父項梁的一桿槍,指哪兒打哪兒,絕無二心。 而項梁在隨后對秦的戰(zhàn)役中戰(zhàn)死。失去叔父蔭庇的項羽才終于意識到自己所處的艱難境遇。 一方面項羽雖貴為楚國名將項燕之后,但已是落魄貴族,再加上叔父項梁剛剛戰(zhàn)敗而死,名望盡失,想依靠舊貴族的名氣博得支持可謂天方夜譚;另一方面,項梁擁立的新楚王熊心,以及項羽的頂頭上司宋義,因忌憚項羽赫赫戰(zhàn)功所帶來的影響力而時刻想將他鏟除。 彼時的項羽,一來失去了自己最大的靠山,二來又被君主和上司視如眼中釘肉中刺。這樣一來,對擁有一身武藝和勇氣的毛頭小子項羽來說,殺宋義,謀害楚王,似乎已經(jīng)是自己揚名立威的唯一出路。 而之后的多次屠城,更是為了加快行軍速度,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這種手段歷朝歷代均有人使用。 甚至于項羽最大的對手劉邦,也在城陽參與到項羽的屠城行動之中,并在穎陽屠戮全城。在陳勝舉起反秦大旗之后,天下豪杰并起。項羽如何才能在諸多英雄中脫穎而出?那就是夠快!夠狠!用霸王之名,讓對手恐懼和顫抖,讓他們不敢與自己為敵。 諸多例子不勝枚舉。因此將項羽的“霸道”完全歸于他的性格,認(rèn)為項羽生性殘暴,其實是一種偏見。 項羽雖是莽夫,但絕非莽撞;雖非善類,但絕非邪惡。所謂霸道,不過是一個初露鋒芒的少年英雄,在形勢所迫之下能做出的最好選擇罷了。 然而,后世的經(jīng)驗已經(jīng)告訴我們,得民心者得天下。 霸道并不是長久之道。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但項羽作為第一個推翻大一統(tǒng)王朝的人,能借鑒的也不過是百姓口中的暴秦罷了??梢哉f,西楚霸王項羽,在被冠以霸王之名施行霸道的時候,就已經(jīng)在失敗的道路上漸行漸遠(yuǎn),他的結(jié)局,注定是一場悲劇。 分封難,十八路諸侯神通廣大在項羽毀滅了秦王朝后,靠著一路上積攢的威名和兵力,項羽理所當(dāng)然地成為了最大的話事人,包括劉邦在內(nèi)的一號子人通通臣服于項羽的腳下。 項羽心里明白,這些人,不過是畏懼自己的武力罷了,并不是對自己真正地臣服。那這時項羽真就天下無敵了嗎?答案顯然是錯誤的。 據(jù)統(tǒng)計,項羽分封諸侯時,手中自己的兵力不超過20萬。老二劉邦約10萬。其他各路諸侯加起來也約莫十萬。項羽雖擁有最多的兵力,但多多少少有些水份,有些是投降的士兵,有些是征召的壯丁。劉邦的十萬軍士,卻是純粹的出生入死的兄弟伙伴,戰(zhàn)斗力不俗。 可以說項羽在兵力上有些微優(yōu)勢,但也僅限些微。項羽也不敢說能在這時穩(wěn)吃劉邦和其他諸侯。因此,大家都需要發(fā)育。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的原因也在于此。項羽本人當(dāng)然是不愿意將即將到手的天下拱手送人的,但他目前的實力還不足以支配這十八路諸侯。 那連項羽都感到忌憚的十八路諸侯有哪些狠人呢。 后來奪得天下的漢王劉邦自然不用多說。 有滅殺項羽叔父項梁的秦國名將,雍王章邯。明明有血海深仇但項羽卻不殺他反而封為諸侯。其含金量可想而知。 有數(shù)次以少勝多,功冠諸侯的九江王英布。這位先是協(xié)助了劉邦滅楚,而后又要造反反漢,純純狠人。 有攻下秦國南郡的臨江王共敖。以及其他各路英雄好漢。 這些諸侯中,大部分都是靠自己奮斗起家的,個個運籌帷幄,能征善戰(zhàn),打下了好多土地。 仔細(xì)想想,在那個沒有前車之鑒的時代敢揭竿而起的,能有幾個是善茬,要么勇猛無敵,要么目光如炬,要么善于投機(jī),要么名門后裔。論打仗,項羽可是誰也沒怕過,但是玩手段,年輕的項羽真不見得能玩過這群人精。 所以分封也是項羽的無奈之舉。項羽主要是出于以下考量:在自己的封地上方便發(fā)育;阻止其他諸侯聯(lián)合起來形成威脅自己的勢力,分化力量,各個擊破。 秦朝的郡縣制并不能實現(xiàn)項羽的目標(biāo)。因為項羽手下的諸侯就有縣令出身,而項羽自己也是殺了會稽太守發(fā)家的。況且秦二世而亡,而周朝屹立上百年。項羽一對比,一尋思,好像是周朝分封制更有優(yōu)勢。 項羽當(dāng)然也考慮到了分封的惡果。但這時項羽自大的性格開始作妖了。似乎在他看來,自己滅掉其他封國只是時間問題而已,其他諸侯國哪怕再強也不可能強過自己。自己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吞并一個個國家,那天下就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計劃,項羽還很機(jī)智地故意做了不平等的分配:把功勞第二大的劉邦分到了最偏遠(yuǎn)的漢中地區(qū);把一些弱小的諸侯聚在自己的封地周圍;故意把關(guān)中,齊地等富庶地區(qū)的土地分割了以后再分配。 項羽的算盤打得十八路諸侯都能在自己的封地上聽到了。這種行為自然招致了幾乎所有人的不滿。這也成為了后來諸侯們反楚的導(dǎo)火索。 然而不得不承認(rèn)的是,項羽雖然有點自己的小算盤,但也算是仁至義盡。 按功勞來算,項羽即使拿走大半個天下也是合乎情理。況且各路諸侯的貢獻(xiàn)本就有差別。如果真的做到公平分配,難道又能得到所有人的認(rèn)可嗎。給劉邦最富饒的關(guān)中,劉邦就不會反楚嗎?以劉邦的性子,怕不是剛坐上王位就準(zhǔn)備提刀來見了。 十八路諸侯的分封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十八路諸侯都覺得自己應(yīng)該得到這么多或者那么多。人的貪欲是不可能有止境的。無論項羽怎么分配,總會有人跳出來說不公。想殺一儆百,又會引起各路諸侯反抗,給他們一個造反的借口。 這個局從一開始就是無解的死局,諸侯們一定是會造反的,除非項羽能打過諸侯們的聯(lián)盟。項羽本以為靠著自己的個人實力可以掌控全局,甚至破局??伤€是自負(fù)了一點。 因為他萬萬不會想到,劉邦這個宿敵,其強大遠(yuǎn)超出他的想象。 對陣難,對手猛如虎,隊友菜如豬項羽一生幾乎沒有敗績。甚至還打出過多次巨鹿之戰(zhàn)這種以少勝多的經(jīng)典戰(zhàn)役。可以說,項羽在軍事能力上絕對是舉世無雙的天才。 但其實劉邦的戰(zhàn)績也差不多。有很多人可能覺得劉邦是靠韓信和張良起飛的。 實際上劉邦剛出道也是人擋殺人佛擋殺佛,連戰(zhàn)連捷。劉邦一生親自指揮戰(zhàn)役70多次,僅僅打過2次敗仗。 就連毛主席都這樣評價:“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封建帝王?!?/strong>可見劉邦的軍事能力不比項羽弱絲毫。 再加上劉邦比項羽更加惜才,善于用人。因此項羽輸給劉邦并不冤,劉邦也不是什么運氣好才完成逆襲。他們從一開始就是對等的對手,互相都是可敬的敵人。 說到用人問題,肯定有人會說項羽用人唯親,剛愎自用。這當(dāng)然是事實,況且這也不是一家之言,幾乎是共識。但可以從背后的原因去對項羽這種行為進(jìn)行分析和思考。 項羽是貴族出身,那他的思維和立場肯定都是代表貴族階級的。因此,在用人上,他會更偏向于任用自己的嫡系,以形成家族勢力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或者是聯(lián)合其他有共同利益的貴族來維持自己的統(tǒng)治。 正因這樣在分封諸侯之時,項羽就將一些封地分給了一些貢獻(xiàn)不大的貴族,為的就是日后獲取他們的支持。而劉邦是平民出身,沒有這么多條條框框束縛他,所以才敢直接重用韓信這樣的人才。 至于剛愎自用,有時并不是他想一言堂,而是確實沒人可以站出來。 章邯是殺了他叔父的仇人,可項羽為什么不殺他反而封他為王?因為章邯是少有的既站在他這邊,又很有才干的貴族。項羽實在是舍不得殺。因為項羽手下靠譜的人實在太少。 細(xì)看幾場楚漢爭霸中的重要戰(zhàn)役就可看出其中的貓膩。 彭城之戰(zhàn),項羽此時在攻打齊國。劉邦分南北兩路集結(jié)56萬大軍攻楚,楚國兩路均慘敗。項羽被迫率3萬精兵回防救援,殲敵數(shù)十萬,贏得勝利,但導(dǎo)致齊國戰(zhàn)事失利。倘若項羽手下將士可以堅守到項羽攻下齊國,也許結(jié)局會有所不同。 京索之戰(zhàn),章邯被漢軍圍困十月戰(zhàn)死,項羽重要盟友英布叛離,項羽被迫派出龍且,項聲攻打英布。兵力分散,導(dǎo)致項羽在滎陽被劉邦擊敗。楚漢進(jìn)入對峙期。 之后,劉邦擊敗魏豹,殺掉趙王,接受燕國投降…可以說,項羽的這些盟友,在對抗劉邦上非但沒起到什么作用,反而一個接一個給劉邦輸血送溫暖。 項羽布下的“逐個擊破”的大棋,在一步步崩壞,這些小諸侯國沒有成為楚國的養(yǎng)料,反而成為了劉邦的嫁衣。這導(dǎo)致最終楚漢實力平衡的崩壞。也促成了垓下之戰(zhàn)以及項羽的烏江自刎。 項羽本身幾無敗績。但回過頭看楚漢之爭,但凡項羽不參與的戰(zhàn)爭,幾乎都是以楚國勢力的失敗而告終。在這種情況下,項羽是否還會再去相信自己的部下呢。剛愎自用似乎變得情有可原了。 項羽作為第一個推翻大一統(tǒng)王朝統(tǒng)治的人,他所面臨的難題是常人難以理解的。盡管項羽在許多重要的決策上做出了錯誤的決定,但對整個中國歷史而言,卻是難能可貴的一種嘗試。項羽也將成為歷史的一塊明鏡,讓后人引以為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