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0月19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何應欽、白崇禧,向朱德、彭德懷、葉挺發(fā)出代電(即“皓電”),大肆造謠誣蔑堅持抗戰(zhàn)、團結、進步的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并強令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于1個月內開赴黃河以北。第二次反共高潮由此拉開序幕。 毛澤東親自起草并發(fā)出“佳電”?!凹央姟泵鞔_駁斥《皓電》對八路軍,新四軍的無理指責。11月19日,毛澤東以上述受令者“朱彭葉項”四人名義答復:“同意將安徽南部的新四軍部隊調到長江以北。” 同年12月3日,蔣介石致電葉挺:“新四軍應在繁昌、銅陵渡過長江,在江蘇無為附近集中,然后按規(guī)定路線北上。”12月中旬之后,國民黨通過第三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顧祝同(也是新四軍的頂頭上司)再三下令催促新四軍于12月底以前北渡過江,而按照國民黨指定的北渡地點,則是日偽的強大力量所在,所以,新四軍在如何北渡,何時北渡,走什么路線北渡方面與國民黨展開了斗志斗勇的周旋。 12月23日,中共中央軍委命令皖南部隊全部以戰(zhàn)備姿態(tài)繞道茂林、三溪、寧國、朗溪到溧陽,然后待機北渡。26日,中共中央又電項英,對他們一再拖延、遲遲不愿北移提出了批評。12月28日項英召開會議,決定遵守中共中央指定的北移路線:向南繞道茂林、三溪、旌德、寧國,迂回天目山到溧陽。后釀成皖南事變。 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軍軍部及其所屬皖南部隊9000余人,從云嶺駐地出發(fā)繞道北上。 1月6日,北上新四軍在安徽涇縣茂林地區(qū),突遭國民黨軍隊七個師8萬余人的包圍襲擊。新四軍部隊英勇奮戰(zhàn)七晝夜,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除約2000余人突出重圍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壯烈犧牲或被俘。軍長葉挺在和國民黨談判時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在突圍中被叛徒殺害。 1月17日,蔣介石反誣新四軍“叛變”,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聲稱將把葉挺交付“軍法審判”。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這一事變是國民黨頑固派發(fā)動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 1941年1月28日,重慶《新華日報》刊登周恩來題寫的詩句: 為江南死國難者志哀 千古奇冤,江南一葉。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注釋 近代發(fā)明電報后,用韻書中的106個韻目來代表每日。前面十五天用的是韻目上平聲的全部: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 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繼之是韻目上聲的十個:十六銑、十七篠、十八巧、 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馬、二十二養(yǎng)、二十三梗、二十五有、二十七感;再次是韻目去聲的五個:二十四敬、二十六宥、二十八勘、二十九艷、三十陷;最后一個從《韻目表》查不到的是「世」,表三十一日。因電報所發(fā)之日為9日,故稱“佳電”。 |
|
來自: 大風兮云卷云舒 > 《華中抗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