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不但孕育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也孕育了著名的黃河鯉魚和與之相關(guān)的飲食文化。
黃河鯉魚肉肥厚,內(nèi)臟少,體色發(fā)黃發(fā)亮,尾鰭呈紅色,故也有“紅鯉”之稱。
黃河鯉魚喜逆水上游,并善跳躍,古有鯉魚躍龍門之說。
其體形優(yōu)美,既有“?!钡闹C音,又有美的象征,以前每逢新春佳節(jié),人們總喜歡掛上“年年有魚”的年畫,以慶當年的豐收,祝愿來年的興旺。
也因其體大肉厚,味道鮮美,而且少有腥氣,一直被稱為鯉魚中的上品。
《詩經(jīng)》中有“豈其食魚,必河之鯉”的記載,足以充分說明了黃河鯉魚的珍貴,可見其久已聞名于世,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已經(jīng)開始了。
《濟南府志》上也有“黃河之鯉,南陽之蟹,且入食譜”的記載,說明黃河鯉魚早已成為膾炙人口的珍饈名饌了。
魯菜中的代表作“糖醋鯉魚”就是以黃河大鯉魚為主要原料,在濟南、德州一帶久負盛名。
此菜具有濃厚的喜慶色彩,是節(jié)慶和婚宴中的重要菜品之一。
“糖醋鯉魚”的制作工藝很講究。
魚的斜花刀要七上刀八下刀,油低溫定型,高溫炸制,再用著名的濼口老醋加糖制成糖醋汁,澆在魚身上,糖醋鹵汁濃而不厚,色澤金黃、外脆里嫩、香鮮味美、酸甜可口。
鯉魚頭尾翹起,魚身兩側(cè)百葉花刀刀口爆張,恰似魚躍龍門,寓意吉祥。
此菜最早起源于山東,后逐漸流傳至河南。
在河南時,又形成了糖醋熘魚、鯉魚焙面等菜品。
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鯉魚焙面在市場上已流行,魚肉色澤棗紅、軟嫩鮮香,焙面細如發(fā)絲,蓬松酥脆。
按常理說,只要是黃河中捕撈的大鯉魚都應該叫做黃河大鯉魚,其實并非如此。
因為它是個獨立存在的品種,并非普通的鯉魚在黃河中長大這么簡單,平時我們很難在市場中購買到真正的黃河大鯉魚。
同時,黃河大鯉魚基本都是野生的,而且數(shù)量相對較少,捕撈也并非易事。
怎樣鑒別是不是真正的黃河大鯉魚,主要看以下三點:
首先看魚頭和魚鱗,黃河大鯉魚從魚頭到魚鱗都泛著金黃的顏色,十分耀眼,而普通鯉魚的魚頭和魚鱗則是黑中泛白,有些也會帶有一些微黃,但絕對不是金黃色;
其次看魚鰭和魚尾,黃河鯉魚除了延續(xù)身體的金黃色之外,魚鰭和魚尾的末端會呈現(xiàn)出黃中帶紅的色澤,而普通的鯉魚雖然有些魚鰭和魚尾的末端也是紅色的,但其顏色還是主要以黑色為主;
第三點是看魚身的形狀。黃河大鯉魚的肉質(zhì)厚實,所以魚身看起來偏向滾圓,如果平放的話,從魚身到魚尾的坡度很緩,是慢慢變窄變細,就算在接近尾鰭的部位,也依然感覺有較厚的魚肉。而普通的鯉魚魚身相對來說稍扁,魚肚部位突出,從魚身到魚尾快速變窄變細,魚尾部位基本沒什么肉了。
此外,黃河大鯉魚的體型普遍較大,嘴上有兩對觸須,脊背略高。再加上以上三點的話,一般就不難辨認了。
黃河鯉魚肉質(zhì)細嫩,營養(yǎng)豐富,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是一款不可多得的藥膳。
《本草綱目》對其功效有明確記載:
煮食,可治咳逆上氣、黃疸、口渴,通利小便,消除下肢水腫及胎氣不安。作鮒,有溫補作用,去冷氣、胸悶腹脹、上腹積聚不適等癥。燒研成末,能發(fā)汗、治咳嗽氣喘、催乳汁和消腫。用米飲調(diào)服,治大人小兒的嚴重腹瀉。用童便浸煨,可治反胃及惡風入腹。
正因為黃河鯉魚既有美好的寓意,同時也是一款美味佳肴,又具有多種醫(yī)療和食補作用,因此一直以來深受人們喜愛。
(已載1月29日《德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