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聽家里人說過這樣的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相對年輕人來說,老人的生活經(jīng)驗都會更豐富一些,不過在很多年輕人眼中,覺得自己生活的背景與老人那時幾乎完全不同,他們的很多說法又都有封建迷信色彩,聽不聽根本不重要。 要是這樣想的話,也有些片面了,很多“老話兒”還是很有借鑒意義的,今天就來聊聊幾個比較有深意的“俗話說”。 01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人不入廟,二人不觀井,三人不抱樹,四人不回頭”這樣的說法?關于這些俗語,有多種解釋的說法,仔細分析來看的話,還確實都各自有一定的道理。 ![]() 先說這個為什么一個人不要進廟。從治安方面來看的話,在很多的古裝電視劇中都有著這樣的情節(jié),很多謀財害命案件的發(fā)生地點都是在廟里,特別是那些廢棄的或者地點比較偏僻的,不僅是案發(fā)地點,還經(jīng)常藏有逃犯或者強盜,甚至還有些圖謀不軌的出家人利用寺廟來做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 如果成群結伴還好,遇到突發(fā)狀況還能有個照應,如果是一個人的話,遇到符合上述條件的廟還是不要進為好,免得碰上意外狀況。 ![]() 下面咱再來看為什么兩個人不要一起看井。這實際上就是告知大家要懂得避嫌,兩個人在井邊,如果其中一位掉了下去,那么不管是被推下去還是自己不小心,另外一位在場者都會是最有嫌疑的,因為沒有旁人可以作證,真的是渾身有嘴也說不清楚,所以才會告誡大家,如果遇到像這樣的情況,就一定要避開。 ![]() 這只是這句俗語的一個理解,也有人覺得它是提醒人們要有自保意識,就算沒有害人之心,也要多長幾個保護自己的心眼,像站在井邊張望這樣的危險行為還是不要去做,如果一旦被人所害,又沒有其他人在場,可就真的白白枉死了。 02那么為什么說三個人不要去抱樹呢?對這句話也有幾種不同的理解。第一個就是說當三個人去抬一棵樹時,位于中間那個人,如果他朝首或尾部挪動一些的話,那么離他位置較近的人肯定就會輕松不少,隨之而來的就是另外的那個人所承受的就會更多。 ![]() 這是要提醒我們在與人合作共事時,如果恰巧是三個人的話,一定要注意不要讓自己成為那個承受更多的人,要關注與另外兩人的關系。 第二種理解是,這句俗語可以引申為,如果一項工作可以由2個人完成的話,就不要找第3個人,理由是就像數(shù)學中的3是除不盡的一樣,分配工作時,3個人出現(xiàn)分配不公的情況是很常見的,而且每個人都會覺得是其余2個人在偷懶。而且最后分錢時,3個人還容易出現(xiàn)分配不均的情況。 還有一種理解是,當3個人手拉手去合抱一棵大樹時,如果其中2人對另外1人起了歹念的話,2人同時抓住這個人的雙手,將其往樹上一按,這個人就完全動彈不得了,只能任人宰割了。 ![]() 咱們最后再來說說這個為什么說4個人不要回頭。對這句話的理解同樣分為幾種,第一種就是說,當4個人在一起商量某件事時,如果其他3人都達成共識時,不要貿然反對,要學會從善如流,否則就算自己一個人不同意,其余3人還是可以去做,只不過那時恐怕你就會被排除在外了。 這里說的4人可以認為一個概數(shù),代表集體的意思,也就是說告訴大家不要不合群。 03第二種說法則是一種比喻,古人所乘坐的轎子一般有4名轎夫,如果途中發(fā)生能讓4名轎夫同時回頭的事,肯定是了不得的大事,之后很可能就是4人丟下轎子四散逃命了。 還有的說,這句俗語是跟諸葛亮有關。是孔明臨終前吩咐,自己死后,讓4名轎夫抬著自己的棺材一直往南走,什么時候抬棺材的草繩斷了,就在那里將孔明就地掩埋即可,這就是所謂四人不回頭,繩斷后磕頭。 ![]() 后來這4名轎夫走了很久繩子也不斷,于是他們就找個荒山野嶺偷偷將繩子割斷,然后回去復命。哪曾想這些早都在孔明的預料之中,最后這4名轎夫也被劉禪所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