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文章形容陪孩子長大要像“陪一只蝸牛去散步”那樣,有耐心,而不是急于求成。書中第4章,塞西提到“有耐心的人生往往更幸福”,提到很多父母嫌棄孩子慢的例子,一下子映射了我的回憶。 女兒在幼兒園時,曾有一次家長進園觀摩活動,孩子們表演算術的游戲,手里有一個擺棋子的算術工具,老師出題后,孩子們迅速在棋盤上擺出,誰做完了誰就拍手告訴老師。 每一次,我都揪著心看著她,別的小朋友嘩啦擺完接著拍手,而女兒在那里不急不躁地擺,往往是后幾名才完成。我在旁邊心急如焚,恨不能到跟前提醒她“快點快點”,為什么她不是那個最快的?莫非是她的智商不如別人? 活動結束后,我強忍怒火,甚至都不想牽著她的手。我強顏歡笑地告訴女兒,去那邊和小朋友玩滑梯去吧。女兒便歡快地與小朋友們去玩了。 我非常急切地找到老師,說我的孩子為什么反映這么慢?她平常就這樣嗎?這是哪里出了問題了嗎?
我永遠記得老師當時微笑的眼睛,她的笑容漸漸模糊,在那一刻,我覺得我錯怪了孩子。 那天放學回家,我牽著女兒的手回家,女兒問:媽媽,我今天表現(xiàn)好嗎? 我鄭重地蹲下來看著她的眼睛說:寶貝非常棒!每一次都擺得那么漂亮!媽媽在旁邊看到都好驕傲呢! 受到表揚的女兒歡快地蹦蹦跳跳地繼續(xù)前進,而我原計劃是想咆哮般地質問她“為何你這么慢這么慢這么慢?!” 謝謝女兒的老師,謝謝我還未發(fā)出的脾氣。如果我如河東獅吼般地質問了女兒,將會對她產生怎樣的傷害呢? 為何,我們不能耐心一些?為何我們不能以“陪著一只蝸牛散步”的心態(tài)來對待孩子呢?慢慢陪孩子長大,靜等花開不是一個很好的過程嗎?孩子的成長像世間萬物一樣,需要吸收營養(yǎng),有自己的生長規(guī)律和周期,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為了讓孩子成為自己期許的樣子,甚至替孩子做很多不符合孩子意志的決定。
戴維在第7章中說到“積極參與孩子的成長”,在我們的周圍,有多少打拼的父母,心中是在想著給孩子努力提供一個更好的未來。但時代的發(fā)展,對家長已經有了更高的要求,再也不是簡單的“吃飽穿暖”,而精神層面的陪伴與成長。
平常我工作較忙,往往對孩子的學習關心較少,往往能夠反思到不足,卻也難以改進。 有一次,女兒回來告訴我,老師在課堂上問,誰的家長有寫作特長?女兒立刻把手舉得老高說“我媽媽會寫!”于是,老師把一篇六一朗誦稿的寫作任務交給了她。她因為領到一個特殊的任務而興奮,而我一聽就炸了毛了,當時正值單位迎接檢查之際,工作忙得不可開交,我哪里空寫這些東西? 我埋怨女兒:媽媽哪里會寫這個? 女兒說:你經常在報紙上發(fā)表文章啊! 我說那是新聞稿件啊,與你說的這個不一樣?。?/p> 女兒慌了神,說那怎么辦? 看著她委屈的小眼神,我又不忍了。我說好吧,媽媽來寫。 查資料,醞釀感情,我用了大半個夜,把朗誦稿寫了出來。 六一那天,女兒班的同學表演了朗誦節(jié)目,文稿就是用的我寫的那一篇,老師還讓女兒還站在前面領頭朗誦,她回來驕傲地告訴我:別的小朋友都羨慕我有一個會寫作的媽媽呢! 就這樣,我成了女兒的驕傲。因為這次事件,女兒也愛上了寫作,我們常在周末一起來一段寫作比拼,如用100個字寫當天的天氣,用200個字描寫奶奶做的飯菜。 或許,那次寫作是個偶然,或許陪伴孩子愛上閱讀與寫作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曾經,下班回到家的我,也是每晚在沙發(fā)上葛優(yōu)躺,在瀏覽手機的碎片信息中度過。后來,隨著女兒年級的升高,課業(yè)的增加,我便也建立起自己的學習計劃,她在寫作業(yè)的同時,我便用來閱讀或寫作,開通了公眾號,還在各個寫作平臺上更新文章。我想讓孩子看到一個愛學習,有上進心的母親,而堅決不要變成傳說中的“沒用的中年婦女”。 感謝女兒,讓我有了學習的動力,在寫作中有了新的成長。而這種成長,伴隨著孩子成長的腳步,不斷有著新的收獲。正如書名《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盡管書的作者是三位美國教育專愛,在國情、文化差異和歷史背景上與國內會有所不同。但是這10個章節(jié)的角度和出發(fā)點都是“殊路同歸”的,無論是文中列舉的事實,還是引用的故事,無論是總結出來的規(guī)律,還是提煉出來的觀點,對天下的父母都是通用的。這也是此書為何一直暢銷的原因,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這樣一本書,正如需要一名心理咨詢師來解決你遇到的困惑。 如果你翻到書的封底會看到希拉里·克林頓的話“我第一次做你的母親,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兒,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我不是第一次看到這段話,但是在讀完《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后再看這段話又有了新的感受,更多時候,家長與孩子,并不是一方看著另一方成長,而是共同成長。 近期,單位與另一家企業(yè)簽訂了一份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雙方在簽訂協(xié)議座談時談到,在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但愿雙方合作能夠實現(xiàn)“共贏”,什么“共贏”呢?我想,就是兩家單位通過合作,互相提供支持,共同開拓更大的市場空間,贏得更好的經濟回報。放到家庭成員成長上,回到父母與孩子的“共贏”關系上,我想,最理想的狀態(tài)就是,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擁有一顆上進的心,都有一種善于學習、敢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原來,孩子與父母,是“共贏”關系 。 女兒在很小的時候,老公就經常播放英文原版音頻,久而久之,“磨耳朵”見了效果,上學后,女兒的英語興趣濃厚,發(fā)音也相當?shù)氐?。老公因為學生時代對英語有一種情結,但當年讀大學時,卻因為種種原因選擇了理工科。畢業(yè)工作后,心里卻始終還懷著那份對英語的熱愛。 父女興趣一拍即合,從女兒上學后,他們便共同開始了“快樂英語”,每天都會抽半個小時來進行英語的學習與對話,在堅持了一年以后,兩個人都有了各自的收獲,女兒被學校選送參加英語大賽獲得金獎,老公因為英語學習加入了很多社群,與國內國際上的諸多英語專家建立了直接鏈接,對孩子的教育也接受到了很多先進的理念,擁有了很多一手的學習資料,大學畢業(yè)多年后的他重拾了英語,還考取了一個外語學院的學位,對他當前的工作有了一個良性的促進。 英語的學習改變了父女二人的精神狀態(tài),有時候為了一個詞如何用得更加準確而爭執(zhí)一番,分別去查資料來求證,無形中提高了自己的學習動力。 而我,作為英語的局外人,經常受到“排擠”,為了證明自己也有學習力,只好另辟蹊徑,既然英語他們不帶我玩,那我只好去攻克中文了。我報名參加了網上寫作課程班,加入了寫作打卡群,從中文上讓自己變得精進,在各大寫作平臺注冊賬號進行連續(xù)寫作,增加自己的閱讀量,加大自己的輸出量。目前,雖然文字有時候寫得“又臭又長”,但也實現(xiàn)了文字的原始積累,一年多的時間,零零散散地也寫了20多萬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