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臨床發(fā)揮 (病證理論的臨床運用)12.10.第四節(jié) 《內經》對痛證病機的論述及其臨床指導意義 痛證是以癥狀命名的一類病證。由于疼痛是一種常見的自我感覺病狀,人身各個部位,只要感覺所及,都可能出現(xiàn)疼痛病候,因此常見于厥、痹、疝等多種病證之中,為其病候之一,但臨床上以疼痛為主要病候而成為獨立病證者亦不少見。《內經》既對痛證的基本病機做了專門論述,又對獨立為病的頭痛和心痛等加以專門討論。 一、《內經》對痛證病機的認識 《素問·舉痛論》對痛證的病因病機做了頗為概括的論述: 愿聞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岐伯曰:經脈流行不止,環(huán)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所言“五臟卒痛”,系指五臟所居的胸腹部之痛證而言。而論致痛病因,則著重于“寒氣”,此寒氣既指外感寒邪,亦包括其他病因傷人以后體內所化生的寒氣。之所以著重強調“寒氣",蓋因寒性收斂、凝澀,易致氣血不通之故,但其他因素引起氣血不通者,亦可致痛,故《素問·舉痛論》中亦有言及因熱致痛者。寒氣“客于脈外則(脈中之)血少”,血少則內臟失養(yǎng)而痛;“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氣血不通亦致痛。由此亦可知痛證有虛實之分,虛者常因陰陽氣血之不足,實者則因氣機之不通,陰陽氣血之阻滯或逆亂。而關于各種不同病情的痛證,如“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而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等,論中亦進一步闡述其具體機理: 寒氣客于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則痛久矣。寒氣客于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滿則痛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氣血亂,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寒氣客于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 所論各種痛證的具體機理,雖然比較直觀簡樸,但從中仍可見到:痛證病因以感受寒氣為主,由于寒氣收引經脈,凝澀氣血,因而致痛。正因如此,故經文認為卒然而痛是經脈縮蜷,氣血驟然不通而致,“得炅(熱)則痛立止”及“按之而痛止”者,則因為凝滯的氣血得以溫散疏通;而痛久則是因為反復受寒,氣血長期凝滯不通所致;痛不可按是由于寒熱相薄,氣血逆亂,按之則增加其氣血之逆亂不通而痛甚;至于"按之無益",則因氣血凝滯的部位太深,按之不能起到溫通作用之故。因此,痛證的病機關鍵就在于氣血凝滯不通,后人所謂“不通則痛,痛則不通"之論,即秉自于此。而由此亦可知:治療痛證,關鍵在于疏通氣血,調暢氣機,而“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素問·調經論》)疏通氣血又必須重在溫通宣散。 |
|
來自: 昵稱1Z7nN02j > 《內經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