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0四、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術四兩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三0五、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婦人懷娠六七月,脈弦發(fā)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藏。(方未見)
附子湯: 少陰病:身體疼痛,背惡寒,脈沉,手足寒 在少陰篇有一個方附子湯(附子湯是真武湯變出來的),它的效果有點像灸關元,張仲景說:「附子湯跟灸關元二 =擇-?!?,人覺得背上發(fā)冷,因為灸了關元,命門火夠了陽氣上來,背就不會冷了。 治療背上發(fā)冷的附子湯,另外有一個主證是「身體疼痛,脈是沉的」,跟[7.31] 簡直是分不出來,唯一分得出來是附子湯多了三個字「手足寒」,如果「身疼痛。脈沉遲者」加「手腳冰冷?!惯@證狀是附子湯,而不是桂枝去芍藥加人參生姜湯。 麻黃湯的身疼痛:所以如果是麻黃湯的身疼痛,是因為寒氣鉆進來,中國人說不通則痛,有寒氣鉆進來了,所以氣血運行不動,就痛了。 附子湯的身疼痛:如果是附子湯,就是身體這里那里都很冷,所以全身都疼痛。 桂枝新加湯或附子湯都是很有機會用在女人月經(jīng)時不舒服的方子,比如說月經(jīng)來的時候,如果「身疼痛。脈沉遲者。」是很容易用桂枝新加湯的 月經(jīng)來的時候,是容易「手腳冰冷。身疼痛。脈沉遲者?!沟模陀酶阶訙?br>也有人月經(jīng)來時,嘴唇干燥,手心發(fā)熱,是溫經(jīng)湯,這是月經(jīng)不舒服時,就有很多的主證,可以用到《傷寒論》的方。桂枝新加湯跟附子湯的辨證點只相差「手腳冰冷」,這兩個方劑,常常產(chǎn)后或月經(jīng)后會用到。
附子湯 去年初冬.妻.產(chǎn)后近年無故腰疼.酸疼.背稍惡寒舌紅無苔脈沉細無力. 附子30,茯苓60,人參20,白術40,芍藥60 兩帖.愈 附子湯出自《傷寒論》,由炮附子、芍藥、茯苓、白術、人參五味藥組成,為溫陽散寒、健脾祛濕之劑。 1、背惡寒 我們以此方治療冠心病等屬胸陽不振、陰寒內(nèi)盛所致的“背惡寒”??色@效。臨床中,若舌有瘀斑者加紅花、丹參、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四肢發(fā)涼加桂枝;氣虛者加黃芪,重用參附;夾痰者重用茯苓,加薤白、半夏。 2、脈沉,手足寒 我們常以本方加減治療外周血管疾病(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動脈栓塞、雷諾氏現(xiàn)象), 凍瘡見手足寒和脈沉之癥者。在治療雷諾氏現(xiàn)象時加水蛭、蜈蚣、全蝸等;栓塞性病變加水蛭、桃仁、紅花等;年老體弱者酌加當歸、黃芪;肢寒甚者加細辛、桂枝。 3.骨節(jié)痛 我們常以此方加減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之骨節(jié)疼痛,屬陽虛寒勝者。上之重加桂枝;濕重者加苡仁,重用白術30~60克;寒盛者重用炮附子30~45克。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可加黃芪、乳香、沒藥等益氣化瘀之品。 4、腹痛 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有:“婦人懷娠六七月,脈弦發(fā)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當以附子湯溫其臟"。吾師周連三先生生前常以本方加減治療婦人胎脹腹痛,嘗謂:“此方為溫陽峻劑,附子又為有毒之品,妊娠三四月時要慎用。仲景在妊娠六七月時用附子是因為胎元已成,此時用附子則無墜胎之弊,何況胞宮虛寒,失于溫煦,有是證則用是藥,有故無殞也。其辨證需嚴格掌握,主要有腹痛發(fā)冷,入夜痛甚,喜按喜暖,小便清長,惡寒身倦,胎脹脈弦,舌淡苔白多津等癥,方可以本方加減施治。附子乃扶陽止痛之佳品也。" 本方能治妊娠腹痛,不限于少腹,對腹中痛,上腹部疼痛,辨證屬陽虛寒盛者,多能手效。如西醫(yī)診為胃痙攣疼痛者加干姜;下利重用白芍;兼帶紅白夾雜者酌加黃連、黃柏;瀉泄滑脫不止去芍藥,加赤石脂。
臨證實驗錄 謝某,女, 28歲,唐林村人。感冒后不欲食。本屬脾胃虛弱,應補之益之,卻以為胃中積滯,用鹽鹵瀉之。瀉后胃納有減無增,并出現(xiàn)夜間不寐,迄今已十四日矣。詢知胸悶心悸,倦怠畏寒,身重跗腫,四末發(fā)冷。食后心下沉悶,大便溏,小便不利,口不干苦。視其舌,淡紅無苔。 切其脈,沉緩無力。診其腹,心下痞滿,無抵抗。 脈癥分析:溫病傷陰,傷寒損陽,《素問.生 氣通天論》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敖駛箨枤獠蛔悖瑥徒?jīng)攻下,陽氣更虛,致水飲泛濫,凌心則神不安宅而心悸不寐;飲邪彌漫,中州無光,土不制水而水腫便溏。治當溫陽健脾,化氣利水,陽氣旺則陰自消、脾土健則水自落。調(diào)兵遣將,真武湯、附子湯皆可勝任,然本案脈象無力,似更宜附子湯也。擬: 附子10g,白術15g,茯苓15g,白芍10g,黨參10g,生姜10片。二劑 二診:夜寐可達5小時,小便增多,身重跗腫大減,畏寒亦輕,四肢轉溫,納化仍差,脈舌如前。陽氣恢復-分,水飲退卻一分,今效已昭然,恢復健康,企踵可待。 原方三劑。 三診:夜寐甘甜,納化幾近正常,令服歸脾丸以善后。 按:不寐一證,以血虛陰虧、心神失養(yǎng)及痰火擾心為多。陽虛陰盛,水飲不化,致多寐者有之,致不寐者,之前余未嘗得見。本案根據(jù)畏寒、肢冷、跗腫、小便不利等陽虛水飲不化癥狀,擬用附子湯溫陽氣,消陰霾。僅五劑,便陰陽交泰,睡寐甘甜。特志之。
37.少陰病當灸及附子湯證 《傷寒論》原文: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陳修園日:此宜灸鬲關二穴以救太陽之寒,再灸關元一穴以助元陽之氣。元陽存于何處?蓋人身有兩氣海,《內(nèi)經(jīng)》 謂膈上為氣海,此后天之氣海,所藏者宗氣也(即胸中大氣)。哲學家以臍下為氣海,此先天之氣海,所藏者祖氣,即元氣也。人身之元陽,以元氣為體質(zhì),元氣即以元陽為主宰,誠以其能斡旋全身則為元氣,能溫暖全身則為元陽,此元陽本于先天,原為先天之君火,以命門之相火為之輔佐者也(此與以心火為君火,以肝中所寄之少陽相火為相火者,有先天后天之分)。至下焦氣海之形質(zhì),原為脂膜及胰子團結而中空,《醫(yī)林改錯》 所謂,形如倒提雞冠花者是也。人生結胎之始先生此物,由此而下生督脈,上生任脈, 以生全身,故其處最為重要之處,實人生性命之根也。有謂人之元氣、元陽藏貯于胞室者,不知胞室若在女好,其中生瘡潰爛,原可割而去之,若果為藏元氣、元陽之處,豈敢為之割去乎?
《傷寒論》原文: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附子湯方]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二兩,人參二兩,白術四兩,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來自: 《傷寒雜病》
陳修園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注】少陰病,君火不宣,而太陽寒水之氣用事,得之一日,正當太陽主氣之期,足其數(shù)至于二日,火用不宣,全無燥渴,故口中和。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又太陽其行在背。其人背惡寒者,是心主陽衰、太陽寒盛之證,當灸之。灸鬲、關二穴,以救太陽之寒,灸關元一穴,以助元陽之氣。法宜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以附子湯主之。 此節(jié)言少陰病上焦君火衰微,反得太陽之寒化。下節(jié)言下焦生陽不起,從陰而內(nèi)注于骨也。
陳修園,傷寒論淺注 【304】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方四。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術四兩 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陳修園:少陰病,君火不宣,而太陽寒水之氣用事,得之一日,正當太陽主氣之期,足其數(shù)至于二日,火用不宣,全無燥渴,故口中和。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有太陽其行在背。其人背惡寒者,是心主陽衰、太陽寒盛之證,當灸之。灸鬲、關二穴,以救太陽之寒,灸關元一穴,以助元陽之氣。法宜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以附子湯主之。 此節(jié)言少陰病上焦君火衰微,反得太陽之寒化。下節(jié)言下焦生陽不起,從陰而內(nèi)注于骨也。 黃元御:一二日中,背惡寒者,督脈之陽衰,太陽寒水之旺。當灸之以溫外寒,附子湯以溫內(nèi)寒也。后章口燥咽干者,急下之,此曰口中和,則純是濕寒,而非燥熱,互觀自明。 劉世禎:此示腎陽虛而化寒之候,證屬足少陰經(jīng)為病,亦客寒直中之一例也。得之一二日,口中和,知里寒而津液未傷。背惡寒,知陽衰而寒中于里,以背為陽而反為寒侵,故知為陽氣衰也??谥泻?,即不苦不燥之謂。以外無發(fā)熱,知寒悉在里。當灸丹田以壯動氣,與附子湯以溫腎水。附子溫腎以散寒,苓、術運脾而化水,人參益氣生津,芍藥和榮通脈。脈象當沉而弱,時一弦。蓋心病多化熱,腎病多化寒者,又其常也。 【305】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五。用前第四方。 陳修園:少陰病,下焦生陽之氣不周于一身,故身體痛,生陽之氣不充于四肢,故手足寒;生陽之氣不行于骨節(jié),故骨節(jié)痛。脈沉者,生陽之氣陷而不舉也,亦以附子湯主之。 【述】君火者,上焦君主之心火。生陽者,下焦水中之生陽,即先天之真火也。少陰病,不得君火之熱化者死,熱化太過者??;不得生陽之氣者死,生陽漸復者生。 【按】柯注此與麻黃附子甘草湯,皆是治少陰證,而有出入之不同。經(jīng)曰:少陰之陰,其入于經(jīng)也,從陽部注于經(jīng),其出者從陰內(nèi)注于骨。發(fā)熱脈沉,無里證者,從陽部注于經(jīng)也;身體痛,骨節(jié)痛,脈沉者,從陰內(nèi)注于骨也。從陽注經(jīng),是表熱里寒,病從外來,故溫而兼散;從陰注骨,是表寒里虛,病從內(nèi)出,故溫而兼補。 黃元御:少陰水旺,陰凝氣滯,故骨節(jié)疼痛。土敗水侮,四肢失溫,故手足寒冷。水寒木陷,生氣欲絕,故脈沉細。附子湯,附子溫癸水之寒,芍藥清乙木之風,參、術、茯苓,培土而瀉水也。 劉世禎:此寒中足少陰經(jīng)之為病也(此少陰陽虛于表之證)。腎合于骨,腎寒則經(jīng)氣內(nèi)陷,故氣寒血痹而身體痛、手足寒。手足寒者,言四末寒冷不溫,未至厥冷之甚,蓋寒為撫摩不溫,厥為冷氣侵襲(一為他覺,一為自覺)。骨節(jié)為神氣之所游行,骨節(jié)痛者謂逢骨節(jié)則痛,與濕氣下注逢一關之節(jié)而疼者不同,以少陰之脈,主伏行而濡骨髓。脈象當沉而細弱。外無發(fā)熱,與太陽脈反沉之例不同。宜附子湯以溫散里寒。凡少陰病反發(fā)熱,則陽氣外通,必無身體諸痛;若身疼骨節(jié)痛,則經(jīng)氣內(nèi)痹,必外無發(fā)熱,辨證者所當精審。
附子湯| 一個大補陽氣,大除寒濕的方子! 《傷寒論》有一名方:附子湯,溫經(jīng)散寒。治 陽氣不足,又感寒濕之邪,導致四肢經(jīng)脈氣血運行不暢,令背惡寒、手足冷、身體痛、骨節(jié)痛。
對于身體之陽不足,寒濕內(nèi)侵來說,補陽氣的中藥那么多,既能一步到位大補陽氣,又善逐風寒濕邪的天王級巨星,非附子莫屬。
附子辛甘大熱,益脾陽,助心陽,補腎陽,浮中有沉,無所不至,為陰寒之證要藥。明代著名醫(yī)學家虞摶評價:"附子稟雄壯之質(zhì),有斬關奪將之氣,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jīng),以追復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yǎng)不足之真陰。引發(fā)散藥開腠理,以驅(qū)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濕。"
附子的首個功效:引補氣藥行十二經(jīng),以追復散失之元陽。陽虛通常會伴隨津液虧虛,人參可大補五臟元氣來補液生津。不僅被附子帶著通行十二經(jīng),還和附子形成一個補腎為主,元氣為本,益氣溫陽的局面。 人參和附子的結合,明代著名醫(yī)家張景岳將其命名為一炁丹?!盀拧?,是一種形而上的神秘能量,附子得人參之補津,不燥熱傷陰,人參得附子之助陽,補氣兼溫里,共治陽虛寒濕侵襲引之起骨節(jié)、胸腹疼痛諸證。陽虛寒濕侵襲還可導致背惡寒,手足冷。脊柱是背部的重要部位,為督脈所行,督脈總督全身陽氣,是一身陽氣的動力,若陽虛且寒濕內(nèi)侵,投射到背,背部就像被樹遮了陰,惡寒發(fā)冷。陽虛之人的熱量不易抵達手足這個偏遠地帶,故而手足也冷。
而寒濕內(nèi)侵,最受影響的是喜燥不喜濕的脾。白術和茯苓是救場能手,中藥界最耀眼的益脾組合,一個苦甘溫補脾燥濕,一個甘淡平健脾利濕。 白術之補脾燥濕,首先這個補,尤其是炒白術,可補脾的虛弱而生津。本方所用之生白術,偏重于燥濕利水,可除脾之多余津液濕氣,防范補得太過。
茯苓之健脾利濕:一可以行氣健脾,讓肺通調(diào)水道助脾運化。二可以在利濕的時候?qū)⑺幮酝乱?,防附子之補陽太強,由此聚斂腎水而養(yǎng)體。 三可以調(diào)節(jié)水液。 白術與茯苓相配,一補一滲,一燥一利,使水濕除而脾氣健,以運水濕。
附子之補陽可助白芍陰中求陽,滋養(yǎng)陰血。附子得白芍相助,可陽中求陰,緩其燥烈,不耗傷陰血。由此陰平陽秘,剛柔相濟,溫而不燥,養(yǎng)而能通,緩急止痛。
附:附子湯組成:附子15克(炮)茯苓9克 人參6克 白術12克 芍藥9克。 先煎附子1個小時,后下茯苓等煎服。 提醒: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jù)情況辨證加減,建議找專業(yè)醫(yī)生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