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三豆湯——此方出自張涵老師《圓運動古中醫(yī)臨證應用》,是《圓運動》里專治溫病的兩個古方“烏梅白糖湯”和“扁鵲三豆飲”的合方。 烏梅三豆湯有清熱、補中、生津、降虛熱的功效,對身體虛火過旺(上焦熱下焦寒),皮膚瘙癢、出疹、口唇嘴角潰爛、脫皮、唇舌疼痛、口周濕疹等虛火濕熱上炎及尿頻、腰膝酸軟等中氣與腎氣不足的現(xiàn)象有食養(yǎng)作用,可經(jīng)常食用。 烏梅三豆湯有護膚之功效,對于很多的痘瘡患者會有很好的療效,具有著清熱解毒,緩解燥熱、通大便之效。 烏梅三豆湯是在扁鵲三豆飲的基礎上減去一味甘草,加了一味烏梅。三豆飲是千古名方,中醫(yī)鼻祖扁鵲用三豆飲來治療痤瘡患者,在中國已經(jīng)流傳了幾千年。 烏梅三豆湯針對時令瘟病初起有特效,溫病其實就是太陰、陽明病變,津液升散太過所致。所以溫病的治療以“收之斂之,溫之潤之”為正法,烏梅三豆湯是正方。 烏梅收外以安內(nèi),三豆養(yǎng)內(nèi)以和外,是溫病初起時非常有效的一個食療方。 注:去烏梅,只用黑、黃、綠三種豆煮熟吃豆喝湯,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可作為流行性病毒感染如流感、小兒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等的防疫藥膳。 三豆湯也可用于消渴(糖尿病)及蛋白尿,所以對于很多糖尿病人都司推薦他服用三豆湯。扁鵲三豆飲原方中有甘草,甘能令人滿對于糖尿病人并不適合,所以把甘草去掉,做法就是綠豆、黑豆各50克,黃豆30克,約2000毫升水,不加糖,煮到爛熟,也可以適量食豆或飲汁,可以當早飯來吃,也可以當作輔助飲料。 烏梅三豆湯取材方便,做法簡單,味道酸酸甜甜,老少皆宜! 材料:烏梅、黑豆、黃豆、綠豆各30克,冰糖或白糖適量。 做法:把烏梅、黑豆、黃豆、綠豆倒入容器,加清水浸泡半個小時;鍋中注入1500毫升清水,加入烏梅與三豆大火燒開后轉(zhuǎn)小火,煲1小時后適口味加入冰糖或白糖即可。 功效: 烏梅:味酸,能收斂外散的相火,生津斂肺。 黑豆:補腎益陰,補血安神。 黃豆:清熱解毒,健脾寬中。 綠豆:清熱解毒,利尿消暑。 冰糖:養(yǎng)陰生津,潤肺止咳。 五物成一湯,酸甜可口,老少咸宜,特別適合上熱下寒、虛火上炎的人群,對于陰液不足引起的便秘也有很好的效果。煮好之后喝濃湯就行,豆子可不食,最好當日飲用完。 上有火下有寒,其關鍵是中焦不通。脾胃是中焦主要的臟器,要疏通中焦一定要先調(diào)脾胃。在飲用烏梅三豆湯的同時,結(jié)合揉腹與艾灸效更佳。 一、揉腹 揉腹這是一個簡單,又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養(yǎng)生運動。 方法:雙手疊起,掌心貼在肚臍上,兩手疊放在一起用掌跟按揉小腹,也可用拳頭按揉。 雙掌以肚臍為中心劃圓運轉(zhuǎn),從肚臍眼的上部開始,按順時針方向以肚臍眼為中心做圓周運動,揉72次。再反過來逆時針揉72次。 繞臍揉腹運轉(zhuǎn)的圈數(shù)可多可少,順時針和逆時針的圈數(shù)大致相等就行。 揉腹注意事項:孕婦以及月經(jīng)期女性慎用。 二、艾灸 調(diào)脾胃常用穴位: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 氣不足,如大便不成形,可配氣海穴、關元穴;如果氣機比較亂,容易脹氣,則可配天樞穴;如果脾濕重,可加灸豐隆、承山。 中焦不通的人,艾灸很容易上火,可通過灸下焦腿上的穴位,如陰陵泉、三陰交、涌泉來引火歸元。 注意灸后一定要護好穴位,用衣物蓋住,不要將穴位皮膚暴露。因為艾灸的溫煦作用,此時毛孔是張開的,如不注意更易入寒邪。 注意:豆子是產(chǎn)氣食物,不宜多吃豆子;三豆湯宜趁熱食用,既養(yǎng)脾胃又有助于毛孔打開,消暑;夏季炎熱,細菌滋生,飲品不宜隔夜食用。 以上就是為大家整理的烏梅三豆湯的功效作用及禁忌和家常做法,大家可參考。
|
|
來自: 紅袖拭劍 > 《養(yǎng)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