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前有多么期待,回家后就有多么無聊”,網(wǎng)上看到這么一句話,可謂是現(xiàn)實的寫照。 很多小伙伴感嘆,再也找不回小時候的年味兒了,語氣里充滿了回味與無奈。 祭祖 說得好聽是祭祖,其實我們那兒的土話,叫“上墳”。這是儀式感最強的環(huán)節(jié)。 大年三十這天,媽媽包了水餃,蒸/燉了完整的雞、鴨、魚,裝在一個大大的筐子里。再來一瓶好酒,三個酒杯,幾副筷子。一兜子紙錢、幾串香、幾掛鞭炮,一張桌子。用扁擔挑著。 中午12點前趕到墳地上。每年都是約定俗成這個時間點,村里屬于一個大家族的,就會在墳地上聚集成一群一群的。 水餃、雞、鴨、魚、酒等,都擺在桌子上。開始挨個墳頭給燒紙錢。老人在前邊解釋這是哪位太爺爺、哪位祖叔叔,孩子們跟在后邊聽著。燒完了一圈后,所有家的鞭炮,一起放,噼里啪啦,能持續(xù)半小時,很是熱鬧。鞭炮放完,所有人排成幾排,輩分大的在前面,輩分小的在后,對著所有墳頭,磕頭。 整個過程,既莊嚴肅穆,又熱鬧歡樂。對,就是這么兩個截然相反的詞匯,才能形容那種氛圍。 現(xiàn)在呢,這種氛圍不那么強烈了。這些年外出打工的太多,每年回去的青年人太少。(噢,忘了說一點,“上墳”這件事只能男人去,女人不能去。你說氣人不,呵呵,那時候的女孩子,如果好奇,就只能遠遠地跟著看,不能到近前。) 人少了,氛圍這塊就差多了。 而且傳承也不那么嚴謹了,很多“墳頭”是哪位祖宗,已經(jīng)不記得了。有一次上墳,我記得一位長輩和稀泥說,“各位祖宗們,都不知道你們誰是誰了,反正錢都在這兒了,給你們燒到一塊了啊,你們啊自己商量著分吧”,哈哈。 當然,也有一件好事,傳承不嚴謹了,和稀泥的多了,小女孩想去看熱鬧的,也沒人攔著了。 拜年 拜年是僅次于祭祖,第二有儀式感的事兒。 大年三十這天晚上,年輕人會去本宗里、還活著的、最長輩那家里磕頭拜年。一直持續(xù)到夜里12點。不過,這個儀式好像在我中學的時候,就沒怎么有了。 現(xiàn)在拜年這事兒,隨意多了,想去哪家去哪家,想哪天去就哪天去。沒有了儀式感,氛圍也就沒了。這一點是個遺憾。 現(xiàn)在的拜年,多了一點新內(nèi)容:同學聚會、朋友聚會、去領導家拜年、以及大齡青年的噩夢:相親。 紅包 紅包這事兒,應該是過年里最有期待的吧。 不過遺憾的是,小時候,咱是要紅包的。現(xiàn)在,變成給紅包了。 哈哈,期待全無。 新衣服 小時候在農(nóng)村,一年也買不上一件新衣服。所以,對過年充滿了期待,希望能穿上件新衣服。 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這種期待感了。 放鞭炮 這也是小時候特別有期待的事兒。偷偷把家里的一串鞭炮,拆下來幾個,跟小伙伴們一起,跑到雪地里,埋在雪下面,炸著玩兒。 前幾天刷視頻,刷到幾個熊孩子,把鞭炮扔到下水道里,結(jié)果炸了一條街。一條街的井蓋兒,都飛到天上了。 我在上中學后,就對放鞭炮這件事兒,沒有了任何興趣。這玩意兒,除了聽個響兒,震得耳朵嗡嗡響,還有別的收獲嗎? 我愛人的家鄉(xiāng),有個“破五”的習俗,就是初五那天,集中放鞭炮。所有做生意的、有門店的、酒樓、大廈,都圖個吉利,放上那么一會兒。 這個“一會兒”,可能是10分鐘,也可能是一小時。有些事業(yè)單位也大搞特搞,我覺得浪費了納稅人的錢。 當然,追尋樂趣,是人性本然。也許我才是不正常的那個。 。。。 各位朋友,您的年味兒是什么?儀式感、期待、氛圍是什么? 為了過年回家不無聊,不是躺著看7天手機,幾點小建議: 1、儀式感的事情,只要不過分的,帶著開放的心態(tài),從俗即可。不必要去介意是否迷信; 2、長大了,您也是一家之主了,新時代的年夜飯,您可以試著創(chuàng)造一些屬于你們家的儀式感; 3、年夜飯的時候,多聊聊天,少刷手機(拍照除外); 4、多跟朋友聚聚,那些平時不怎么來往的老同學、老朋友,此時不見何時見?見面嚴禁有意無意的曬和炫。敘舊多好,炫多沒意思啊。 最后,一定要堅定地做個超人:不斷超越自己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