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說說浠水縣的來歷
浠水縣曾名希水左縣、蘭溪縣、蘄水縣,1933年以浠水(南門河)流經(jīng)境內而改名。 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置希水左縣,南朝梁普通元年(520年),改希水之"希"為"浠"。在南朝齊、梁、陳期間,本地曾先后被北魏、北齊、北周短暫占領,多沿襲南朝舊置。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改浠水縣為蘭溪縣,省羅田縣入蘭溪縣。天寶元年(742年),改蘭溪縣為蘄水縣,與蘄春縣同隸淮南道蘄州?!∥宕畤I水縣、蘄春縣曾相繼屬楊吳。南唐、后周,所隸道、州如唐?!∷未I水縣、蘄春縣開始隸淮南路蘄州;至熙寧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為東、西兩路,蘄水、蘄春兩縣均隸淮南西路蘄州(防御州)。元朝,蘄水、蘄春兩縣均隸河南行省河南江北道蘄州路。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壽輝(羅田籍)起義反元,稱紅巾軍,建立政權,國號天完,年號治平,立國都于蘄水縣治東北清泉寺。并于蘄水縣治設蓮臺?。ㄆ渎毮芟喈斢谠袝。?,總領百官,主持行政。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謀殺徐壽輝,改國號為漢。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無璋滅漢,改蘄州路為蘄州府,府治蘄春,隸湖廣行省,蘄水縣為其所轄。浠河以東(今本縣境東部)從蘄春縣析出,并入蘄水縣。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蘄水縣改隸黃州府。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亡,本縣仍被抗清軍占領。清順治二年(1645)十二月,本縣隸湖廣行省漢黃德道黃州。雍正七年(1729),改漢黃德道為武漢黃德道?!?/span> 1949年4月8日,浠水縣城解放;5月,縣人民民主政府遷至縣城;10月,將縣人民民主政府改為縣人民政府,隸湖北省黃岡專區(qū)。1970年,黃岡專區(qū)改為黃岡地區(qū),浠水縣仍為其所轄。1995年12月,撤銷黃岡地區(qū),設立黃岡市,浠水縣屬黃岡市。三角山國家級森林公園4A景區(qū)。鄂東名山之一,因三峰鼎峙而得名。最高峰海拔1055米,主峰兩側有"舍身崖"、"摘星臺"、"通天道"等景點,歷代書畫家留下了不少刻石。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率大軍南下,曾登上頂峰拍照留念。新中國成立后,浠水縣人民政府在三角山創(chuàng)辦了國營林場和"三角山莊"賓館,使三角山成為旅游、避暑勝地。浠水縣委政府大力發(fā)展旅游業(yè),籌資800多萬元新建靈秀山家園金邊溪景區(qū)、聽濤飛瀑、天池、將軍亭等景點,引資700多萬元興修了翠園泰式傣族風情樓、九曲水上回廊。三角山景區(qū)被國家旅游局評為AAAA級風景區(qū),成為湖北省大別山首家4A景區(qū)。在浠水縣白蓮河,有一座千年古剎--斗方山禪寺。寺廟坐落在白蓮河風景區(qū)內,位于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浠水、英山、羅田三縣交界處。重修后的斗方寺于1998年11月16日正式對游人開放。當時,原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名"斗方禪寺",更使名山煥彩,古寺增輝。斗方寺古殿為一色的花崗石建筑,石梁、石竹、石墩、石架、石墻貫斗,上刻蟠龍花紋,是省級重點保護單位。山東側的"舍利寶塔"建于北宋時期,被載入《中國寶塔名勝大辭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