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史知盛衰興替,族有譜銘水木之源。大成族譜更有明源委、辨昭穆、揚祖德、傳文化、納典范、策后世等重要作用,可激勵子孫后代繼承先輩勤勞勇敢、仁愛興邦、耕讀傳家、不甘人后的優(yōu)良品德。我宣城鄧氏歷代先人,心系族念,克艱排難,先后進行過十多次不同范圍的族譜合修,才有分支徙居比較詳盡,歷代銜接脈絡清晰之現(xiàn)狀,亦是首修《中華宣城鄧氏族譜》能順利進行之有利條件。 我宣城鄧氏乃南唐皇室后裔,鄧王從鎰系南唐后主李煜同母胞弟,其子天和于公元九七五年因國破舉家南遷避難新干桃花溪,以封為氏,隱李易鄧,是為一世祖。公元一三三三年國子司業(yè)吳澄先生應桃溪鄧氏十五世孫默玄、天海之請,為鄧氏族譜作序,覽譜后提議:“汝先(祖)從封為氏,則非南陽鄧氏之苗裔明矣,何以通稱南陽為郡耶?厥初汝祖由宣州至新淦方易姓,二世祖恭封宣城侯,宜改南陽郡為宣城郡,則庶幾不混于他族之鄧姓”。從止宣城郡號正式確立,“天和”后裔同為一脈,遠近疏親方為一家。 物換星移,斗轉千年。宣城鄧氏已遍布全國數(shù)省,族裔已達八萬之眾,猶如參天大樹,繁枝茂葉,人才輩出,風光無限。古代三世祖文伯、文仲、文通、文德四公,雖身居荒僻茅宅,仍胸懷大志,心系天下,發(fā)憤苦讀,終俱展翼凌云,文臣武將,迭榮代出,受領欽命誥封;歷代先賢學績斐然者亦不乏其人,如宜黃陵卿公支系鄧奭于宋紹熙癸丑科登陳亮榜進士、鄧來鸞于明萬歷丙辰科進士。其他各支系歷代賢昆舉子眾多?,F(xiàn)代有安化鄧克明將軍,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浴血奮戰(zhàn),功勛卓著,曾任江西省軍區(qū)司令員、福州軍區(qū)副司令員,躋身開國少將行列;新余金堆鄧麒明早年投身革命,歷經(jīng)二萬五千里長征,為革命東征西討,屢建奇功,一九五八年任大連正師級戰(zhàn)略庫政委;其他各類英才猶如群星璀璨,焉能盡書。 今邦國富強,黎庶小康,眾宗親更感前輩創(chuàng)業(yè)之艱辛,繁榮昌盛之不易,尊祖敬宗同族合修之心愈加迫切。近年來,我族各地宗親開展了多次尋根、祭祖等聯(lián)誼活動,許多素未謀面的宗親找到了祖源地,得以共聚一堂,暢談宗族事宜,大家一致認為:朝代更迭、時勢變遷,致各地支譜損毀、散失嚴重,有些后修族譜對接有誤,始祖尊代不一、多有錯訛,亟待通過全國聯(lián)修族譜糾錯補缺。所幸江西樂安等地歷次編修族譜保存較完整,為此次聯(lián)修族譜提供大量原始史料。 聯(lián)修族譜由樂安、新干宗親倡議并由樂安宗親聯(lián)誼會牽頭,得到全國各地宗親的積極響應和大力支持。二零一八年四月三十號各地宗親代表聚集樂安參加《中華宣城鄧氏族譜》編修籌備會議,共同制訂了編修實施方案,各地宗親踴躍參與。在整個編修工作中,各地協(xié)修人員不辭辛勞,收集整理資料,籌集修譜資金。編修人員尊重歷史,認真清理各種史料,詳細校對,三易其稿,使得本修族譜,基本達到了支系清、輩次明、祖宗顯之目的。 本修《中華宣城鄧氏族譜》,由文字和世系圖兩大部分組成。文字部分詳細收集了我宣城鄧氏各地譜序文檔、宗祠祖墳,遷徙記載、景觀詩文、文物古跡、宗賢表傳等。系統(tǒng)地收錄了歷代名人傳記和當代英才名錄,世系總圖全部收錄了全國已有聯(lián)系的宣城鄧氏宗親,其資料翔實,收錄全面,開創(chuàng)了我宣城鄧氏一千多年首次聯(lián)修之先河。為海內外宗親尋根歸祖、了解族史、弘揚祖德、傳承文化提供了重要史藉,也必將增進全體宗親凝聚力和向心力,其功在當代,利于后世。 《中華宣城鄧氏族譜》編委會 文德公三十七世孫上羅素輅房發(fā)光(鄧正)撰 公元二零一九年十月 谷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