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約2000字,讀完需要2分鐘) 光以我們無法完全理解的方式承載著現(xiàn)實的秘密。 關鍵要點
如果我們回到 17世紀,我們可以跟隨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 ) 與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Christiaan Huygens) 在光的本質上產生分歧。牛頓會聲稱光是由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原子組成的,而惠更斯會反駁說光是一種波,它在遍布整個空間的介質上傳播:以太。他們都對,但他們都錯了。如果光是由粒子組成的,那么這些粒子是什么?如果它是一種在太空中傳播的波,那么這種奇怪的以太是什么? 光魔法 我們現(xiàn)在知道,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慮光——粒子和波。但在 19世紀,光的粒子理論還不成熟,因為當時波理論非常成功,那時候的人們認為一個東西不可能是兩個東西。在 1800 年代初期,幫助破譯羅塞塔石碑的托馬斯·楊 (Thomas Young) 進行了著名的實驗,展示了光在穿過小縫隙時如何發(fā)生衍射,就像眾所周知的水波一樣。光線會穿過狹縫,波浪會相互干擾,形成明亮和黑暗的條紋。而原子不能那樣做。 但是,什么是以太?19 世紀所有偉大的物理學家,包括發(fā)現(xiàn)了美麗的電磁學理論的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在內,都相信以太就在那里,即使它讓我們望而卻步。畢竟,沒有像樣的波可以在真空中傳播。但是這種空間介質很奇怪,它是完全透明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遙遠的星星。它沒有質量,因此不會產生摩擦并干擾行星軌道。然而它非常堅硬,以允許超快光波的傳播。很神奇,對吧?麥克斯韋已經證明,如果電荷上下振蕩,就會產??生電磁波。這是捆綁在一起的電場和磁場,當它們穿過太空時,一個引導另一個。更令人驚奇的是,這種電磁波會以每秒 300000公里的光速傳播。 麥克斯韋得出結論,光是一種電磁波。兩個連續(xù)波峰之間的距離是一個波長。紅光的波長比紫光長。但任何顏色在虛空中的速度總是相同的。為什么大約是每秒300000公里?沒人知道。光速是自然常數之一,我們測量的數字描述了事物的行為方式。 像波浪一樣穩(wěn)定,像子彈一樣堅硬 一場危機始于 1887 年,當時阿爾伯特·邁克爾遜和愛德華·莫利進行了一項實驗來證明以太的存在。但他們無法證明一件事,那就是他們的實驗未能證明光在以太中傳播。理論物理學家想出了奇怪的想法,他們認為實驗失敗是因為儀器在運動的方向上收縮了。任何事情都比接受光實際上可以在真空中傳播要好。 然后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905 年,這位 天才在26 歲時就已經寫了兩篇論文,也徹底改變了我們想象光和現(xiàn)實世界的方式。讓我們從第二篇論文開始,即關于狹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表明,如果將光速視為自然界中最快的速度,并假設即使光源在移動,該速度也始終相同,那么兩個觀察者相對于彼此以恒定速度運動,并使在比較結果時,觀察需要更正他們的距離和時間測量值。因此,如果一個人在行駛的火車上而另一個人站在車站,他們對同一現(xiàn)象進行測量的時間間隔就會不同。愛因斯坦為兩人提供了一種比較他們結果的方法,使他們能夠相互一致。校正表明光可以而且應該在真空中傳播。 愛因斯坦的另一篇論文解釋了所謂的光電效應,這種效應在 19 世紀在實驗室中被測量到,但仍然是一個完全的謎。如果光照射到金屬板上會發(fā)生什么?這取決于光線。不在于它有多亮,而在于它的顏色——或者更恰當地說,它的波長。黃燈或紅燈不起作用。但是用藍光或紫光照射盤子,盤子就會帶上電荷。(因此稱為光電。)光如何使一塊金屬帶電?麥克斯韋光的波動理論,在很多事情上都很擅長,無法解釋這一點。 年輕的愛因斯坦大膽而富有遠見,提出了一個離譜的想法:即光可以是一種波浪,也可以由顆粒組成。根據情況或實驗類型,一種或另一種描述占上風。對于光電效應,我們可以想象光的小“子彈”擊中金屬板上的電子并將它們踢出,就像臺球從桌子上飛出去一樣。失去電子后,金屬現(xiàn)在擁有多余的正電荷。就這么簡單。愛因斯坦甚至為飛行電子的能量提供了一個公式,并將其等同于入射光彈或光子的能量。光子的能量為 E = hc/L,其中 c 是光速,L 是光的波長,h 是普朗克常數。該公式告訴我們,更短的波長意味著更多的能量——對光子的沖擊更大。 愛因斯坦因這個想法獲得了諾貝爾獎。他從本質上提出了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光的波粒二象性,表明光既可以是粒子又可以是波,并且會根據情況以不同方式表現(xiàn)出來。光子——即我們的光彈是光的量子,可能是最小的光包。因此,愛因斯坦將量子物理學引入光理論,表明這兩種行為都是可能的。 結論 光既是粒子又是波,是宇宙中速度最快的東西。它以我們無法完全理解的方式承載著現(xiàn)實的秘密。但是比起光的悖論,理解它的二元性對于我們困惑的頭腦來說是重要的一步。 |
|
來自: 昵稱50319000 > 《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