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嚏療法,又稱“抹入取嚏療法”,是通過藥物對鼻粘膜以刺激和吸收,使之連續(xù) 不斷地打噴嚏,從而達到祛除病邪、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流傳很久。早在西漢時期,淳于意即用以治療婦人產(chǎn)后血厥。晉代葛洪的 《肘后備急方》救卒死方載: “取皂莢豆大,吹其鼻中,嚏則氣通矣?!彼未t(yī)家劉昉則 把藥物制成丸劑,用時以乳汁或水化開滴鼻取嚏。早期的臨床應用多用于急救,隨著歷 代醫(yī)家的不斷探索和總結(jié),其臨床證治適應范圍逐漸擴大。清代醫(yī)家吳尚先《外治醫(yī) 說》載: “大凡上焦之病, 以藥為末, ?鼻取嚏發(fā)散為第一捷法, 不獨通關急救用聞藥 也。連嚏數(shù)十次則腠理自松,即解肌也; 涕淚痰涎并出,胸中悶惡亦寬,即吐也。蓋一 嚏實兼汗、 吐二法。 ……前賢治寒、 中風、 時疫、 溫病、 喉風、赤眼、 牙痛等證皆有? 藥。”迄今本療法仍為民間及偏遠地區(qū)臨床救急所常用。 【基本內(nèi)容】 (1) 用藥方法 ①將所用藥物研為細末,以手指蘸取適量抹鼻,或以清潔的棉花卷成條狀,蘸取藥 末塞入鼻中輕輕轉(zhuǎn)動,使藥物粘著于鼻粘膜上,即抽出棉條使之得嚏。 ②將藥物制成藥液,或?qū)⑼杷?、散劑液化,滴入鼻?nèi),給予刺激后取嚏。 ③用小蓽撥 (為底部呈球形,尖端開口的一種給藥工具) 的尖端成藥,撳壓底部, 將藥末吹入鼻中,或用紙管一端盛藥,口吹另一端,使藥粉進入鼻腔而得嚏。 (2) 用藥次數(shù)、刺激強度及部位 本療法的用藥次數(shù)和刺激強度應根據(jù)具體病情而定。用于急救者,一般以得嚏氣通 蘇醒為度。用于病癥較緩者,每日數(shù)次不等,應視病情輕重、體質(zhì)強弱和所用藥物而 定,一般每日用藥3~5次。用藥部位也應視病情的輕重緩急: 急救時可用雙側(cè)鼻腔或 左右輪流?鼻取嚏; 癥情輕緩者, 如頭痛、 咽喉病、 眼病、牙痛、 鼻病等, 一般是左側(cè) 病取右鼻,右側(cè)病取左鼻,雙側(cè)同病則二鼻交替或者同取。 本療法能祛上焦之病,取嚏發(fā)散解表; 能通關開竅,辟穢解毒; 能清泄頭目清竅之 邪; 能強心提神,安腦行氣; 能溫運和中,祛暑散寒等。常用藥物有成藥通關散、辟瘟 丹、飛龍奪命丹和牙皂、細辛、麝香、南星、藿香、半夏、丁香、雄黃、冰片、朱砂 等。 【臨床應用】 本療法臨床適用范圍較廣,一般多用于昏迷厥脫,頭面部疾病,也可用于某些胃腸 病、尿潴留、黃疸、傳染病的防治。 (1) 腦血管意外 ①通關散: 皂角、細辛各等份,共研極細末,用時加少許冰片、麝香研勻更佳。也 可取細辛、川椒各等份, 加少許麝香, 研極細末。 本病為急重癥, 多采用雙側(cè)鼻腔?鼻 取嚏。 ②?鼻通關散: 川芎、 細辛、 藜蘆、 白芷、 防風、 薄荷、皂角各等份, 共研極細末。 (2) 中暑 見頭暈胸悶、腹痛吐瀉,甚則牙關緊閉、神志不清、四肢逆冷者。 ①紅靈丹: 冰片3克,麝香1克,朱砂6克,銀硝3克,雄黃、硼砂、青礞石各9 克,研細混勻,抹鼻取嚏,蘇醒即可。 ②臥龍散: 燈芯灰2克,豬牙皂、鬧羊花、細辛各6克,麝香、冰片、牛黃各1 克,研細混勻。 ③取蟾酥1克,冰片、雄黃各3克,牛黃1克,細辛6克,共研細末,用時取適 量,得嚏即可。 ④開關散: 燈芯灰2克,羊躑躅、細辛各5克,蟾酥1克,牙皂3克,牛黃0.5 克,冰片3克,麝香0.5克,共研細末。 ⑤風油精、薄荷錠: 用時旋開瓶蓋即可,用于暑熱天防治中暑,療效較佳。 ⑥取暑證片 (市售): 研細末,抹鼻取嚏。 (3) 小兒急、慢驚風 以四肢抽搐或意識不清為主要特征,可分急、慢性。多見于感染高熱疾病。 ①探生散: 雄黃1克,沒藥、乳香各6克,麝香0.5克,共研極細末,用時取極少 量,有嚏則易治。 ②?鼻開關藥: 皂角、北細辛、生南星、生半夏各等份, 入麝香少許研末。也可取 皂角、生半夏各等份為極細末。 ③臥龍丹: 鵝不食草、馬蹄細辛、冰片、鬧羊花各等份,研細末調(diào)勻。 ④萬全保命丹(丸): 取1粒, 水化?鼻得嚏后, 再以薄荷湯沖服3粒。 ⑤蟬殼丸:蟬衣、僵蠶、蜣螂各3克,烏蛇肉9克,青黛2克,麝香0.5克,白附 子6克,蟾酥1克,共研極細面,豬膽汁為丸,用法同上。 ⑥蟾酥丸: 蟾酥、麝香各1克,朱砂6克,青黛2克,白附子6克,干蝎1克,共 為極細末,以豬膽汁為丸,如綠豆大。用時取1粒,以乳汁化開。 ⑦犀角丸: 取1粒,以新汲水研開,抹鼻取嚏。 (4) 口眼歪斜 (面癱) 取生烏頭、青礬各等份,研極細末,用時取適量。一般用于面神經(jīng)麻痹口眼歪斜者。 (5) 大頭瘟 (包括顏面丹毒、流行性腮腺炎等) ①除穢散: 元胡9克,皂角6克,川芎9克,藜蘆、躑躅花各3克,共研細末。 ②川芎9克,元胡9克,躑躅花6克,共為極細末,取適量用之,以嚏出膿血為度。 (6) 瘧疾 ①辟瘟散: 取少許用之,可治惡性瘧疾。 ②取生半夏、冰片、雄黃各等份,共研極細末。 ③取常山、草果、陳皮、甘草各等份,研細末,一日數(shù)次,發(fā)作時用雙側(cè)。 ④取甜肉桂適量為細末,一日數(shù)次應用。 (7) 小兒中惡 (多指小兒神志疾病,如卒厥、抽搐等) 霹靂散: 躑躅花3克,雄黃1克,麝香0.5克,共研細末,以燈芯30厘米左右蘸 藥末插入鼻腔。 (8) 婦人臨產(chǎn)暈厥 ①取生半夏適量,研細末。本方也可用于中風痰厥。 ②取半夏、牙皂、丁香各等份,共研細末。 (9) 產(chǎn)后血厥 取瓜蒂、藜蘆、雄黃、 明礬各等份, 研極細末, 加倉公散少許, ?鼻得嚏則易治。 (10) 產(chǎn)后子宮脫垂不收 ①取皂角適量研末,得嚏后則子宮回縮。 ②取全蝎適量,研細末。 (11) 頭痛 ①取細辛適量研末,同時蘸取藥末少許,得嚏痛解。 ②至靈散: 雄黃、細辛各等份,研極細末。本方以治偏頭痛為佳,左痛取右鼻腔、 右痛則取左鼻腔。 ③取瓜蒂研末,適量用之。以治濕盛頭痛為好。 ④取雄黃1克,朱砂4.5克,川椒5克,桂心6克,芫花3克,巴豆仁1克,藜 蘆、附子、野葛根各6克,共研細末。以治頑固性頭痛,療效明顯。 ⑤取川芎、芒硝、薄荷、雄黃、蒼耳子、藜蘆、陳膽星、瓦楞子各等份,共研細 末。以治頭痛目眩為佳。 ⑥六圣散: 雄黃、盆硝、川芎、白芷、乳香、沒藥各等份,研細末。用于頭風久治 不愈者。 (12) 傷風感冒 ①上清散: 薄荷、川芎、白芷、黃芩、牙硝、皂角、硼砂各6克,細辛、雄黃各2 克,研末,加冰片2克,麝香0.5克,研細和勻。 ②取鵝不食草、鬧羊花、馬蹄細辛、冰片各等份,研末和勻。本方亦可治夏月中暑 等證。 ③取野菊花、白芷、連翹、大青葉、薄荷、藜蘆各等份,共研末和勻。每日1次。 (13) 喉閉 (急性咽炎、聲帶水腫) ①取白僵蠶、韭菜地內(nèi)的白頸老蚯蚓、全蝎、蛇蛻各等份,焙干,研極細末。 ②如神散,每用時取少許。 ③如圣散,每用時取少許。 (14) 牙痛 ①開關散: 白芷、細辛、良姜、蓽撥、香附、川椒、蜂房各等份,共為細末,每用 少許?鼻取嚏。 同時用藥末擦牙, 以治風冷牙痛為佳。 ②麝香一字散: 麝香0.5克,山奈子1克 (以面裹煨熟),共為極細末。用法同上。 ③一字散: 取蝎梢、 細辛、 良姜、蓽撥、 胡椒、 蜂房各等份, 共研為細末, 在?鼻 取嚏的同時,配合擦牙,效果更好。 (15) 眼病 ①臥龍丹: 鵝不食草、馬蹄細辛、冰片、鬧洋花各等份,研為細末。用于角膜潰瘍 伴有頭痛者療效為佳。 ②取鵝不食草、川芎、青黛各等份,共研細末,以治老年目障為宜。 (16) 癃閉 (尿潴留) ①通關散: 皂角、細辛各等份,共研細末,得嚏則尿通。 ②臥龍散: 燈芯灰2克,豬牙皂、鬧羊花、細辛各6克,麝香、冰片、牛黃各0.5 克,研細混勻。 (17) 痰食停于上脘 (胃潴留) 取瓜蒂、防風、藜蘆各等份,共研細末,以嚏出濃涕為佳。 (18) 破傷風口噤不開 取蜈蚣、全蝎(炒)、草烏、天麻、白芷各等份,研成細末。以得嚏響亮為療效好。 (19) 黃疸 取瓜蒂、母丁香各6克,黍米、赤小豆各15克,共研為細末; 或用瓜蒂末、苦丁 香末各等份。 (20) 麻疹 取半夏、木香、細辛、牙皂、明礬、藿香、桔梗、薄荷、貫仲、白芷、防風、甘 草、枯礬各等份,共研細末。 (21) 避疫 (預防傳染病) ①取川芎、元胡、藜蘆、躑躅花各等份,研為細末,用時取少許?鼻。用于預防各 種傳染病,如探視傳染病人后,立即用之取嚏?;蛟谀撤N傳染病流行時,每日3~5次 取嚏。 ②辟瘟散: 取少許?鼻取嚏, 也可以預防各種傳染病。 【注意事項】 ①?鼻取嚏為祛邪之療法, 中病即止, 不可久用, 以免耗傷正氣。 ②運用本法,要根據(jù)病情變化,必要時要及時配合其他治療方法。尤其是急危疾 病,更要注意。如急性腦溢血,在應用本法的同時,一定要及時應用其他藥物治療,以 免延誤病情。 ③抹鼻藥物皆有刺激性,若用后病情反而加重,則應停用本療法。 ④運用本法治療后,若鼻腔有發(fā)干者,可涂麻油潤之。 ⑤本療法無絕對禁忌證,但要注意辨證選藥。如見藥物過敏者,應立即停用。 ⑥對于昏迷患者或神志糊涂者,應用本療法時,則應注意勿損傷鼻腔粘膜。 ⑦應用本療法后,如涕淚痰涎較多者,應予清拭。昏迷病人,更應隨時清除,以免 堵塞鼻腔。 【按語】 取嚏療法古時主要應用于暑邪外感及卒中等實證病的治療。在昏迷、失神、口噤等 情況下,不能服藥,亦來不及配方煎湯時,應用本療法,得嚏者多能漸漸清醒。本療法 民間流傳較廣,在南方、山區(qū)應用歷史更久。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其應用范圍日漸擴大, 不僅用于急重病證,亦可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療。藥物的種類和制劑也有進展,如目前常 用的風油精、薄荷錠等,更能發(fā)揮其優(yōu)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