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說|八佾篇3.6:理解?!?---作者:李平心 庚子年 三月初五 于家中作 。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弊釉唬骸皢韬?!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孔子對禮,是有一定自信的。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出自《論語·八佾3.9》)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保ǔ鲎浴墩撜Z·八佾3.12》) 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我不親自參加祭祀,那就和沒有舉行祭祀一樣,這種自信,縱觀《論語》,也十分罕見。或許,孔子真的很擅長'禮’罷。 道理是一樣的。'禮’,在孔子的時代,在先秦,其實它(即:禮)更像是一種:邏輯學(xué)。就像,鄙人的:邏輯寫作,一樣。它(即:禮)考驗的,其實是當(dāng)時的人們,對于文明的重視度,以及在倫理方面兒的:邏輯思考能力,與應(yīng)變能力了。 道理是這樣的。用今天的話說,也叫:理解。 理解,是鄙人最喜歡的一個詞。每個男人,都有至少一項技能??鬃拥募寄?,也許有:禮(這一項……)??鬃?,之所以在'禮’方面兒如此自信,“吾不與祭,如不祭”,這種自信的由來,實際是源于對己所擅長之領(lǐng)域的深刻理解,而造就的。道理是一樣的。每個男人都至少有一項拿手的技能,但是,能在同一個領(lǐng)域,做到出類拔萃,做到鳳毛麟角的,那就得看個人的天賦,和努力了。 道理是同樣地。對于某一件事情而言,這件事可以是:彈鋼琴,畫畫,下棋,甚至是炒菜,練武功……等等的。這是一個,看的見,摸得著地事兒。 首先,你得有:'事兒’。所謂的:事兒,就是外在的,體現(xiàn)在外的,能被看到的,形而下的。這叫:事兒。那么對于這個:事兒,你能明白多少,這是你的:天賦。 有些人,天生就明白。那沒轍,人家也許,就是:天才。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保ǔ鲎浴墩撜Z·述而7.2》)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出自《論語·季氏16.9》)'生而知之者’,有沒有?有的。有:生而知之者。有些人天生,沒經(jīng)過訓(xùn)練,沒經(jīng)過訓(xùn)練,就在某一件事兒上,展現(xiàn)出了他的:明白,這種人,就叫:生而知之者。 他天生就會。他天生,就明白。這就是:天賦。這樣地人,有。對于一個事兒,有些人費了好大勁才略微開竅、略微明白,而,有些人天生就明白,前者,叫:努力。后者,就叫:'天資’了。 道理是不一樣的。有天資,又努力……那就很了不起。所以,同樣一件事兒,為什么有的人能將之演繹、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而,有些人就只得平淡、無奇,黯然失色呢。哪,不一樣。 理解。就是:'理解’,二字上產(chǎn)生了高低,和距離了。 道理是這樣的。同一件事兒,有天賦,又努力的人,絕對比沒天賦,幾乎從零開始的人,要理解的更深,更刻。且這種深刻,有可能是同樣從事這一件事的人,一生也追不上的。鄙人,沒有大言不慚。 這是真地。在,看書、寫文章這個領(lǐng)域,我指的看書,是指:儒、釋、道,我指的文章,是指:哲學(xué)寫作,所謂哲學(xué)寫作,就是以儒,釋,道各部經(jīng)典為內(nèi)容,和基石所做地:邏輯上地,個人闡發(fā)。最終目的(既:哲學(xué)寫作,之目的),是為的在這邏輯寫作中所進行的邏輯思考,以至最后得出的邏輯思考之結(jié)論,為己所用。這是邏輯寫作的目的,和本初了。 邏輯寫作,是為個人思想境界的前進,上升,做鋪墊地:墊腳石。 在這個領(lǐng)域,有句話叫:“書到今生讀已遲”。為什么,書到今生讀已遲,如果所有人都“從零開始”,所有人天資都一樣(假設(shè)),那么何謂“遲”,或“不遲”呢。 如果這是個“克隆人”的世界,那無所謂遲、不遲。 1. 但不是。人生之所以有趣,是因為你們中,確實存在:天才。那是你如果和他從事同一件事兒,你無論如何或也比不上、追不上的人了。這種人,是有的。故,天才在:理解,以及理解力的貫徹上,有著異于常人的:深,與:高。 道理是一樣的。所以,對于'理解事兒’上有著異于常人的'高深’之人,而言,對于這部分人來說,自信,是一種常態(tài)。這種常態(tài),是源于對'事兒’上的:深刻理解,所造就的。 2. 孔子對于:禮,便是這種情況。故,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出自《論語·八佾3.6》)實際上,是一種諷刺了。 道理是這樣的。----作者:李平心 庚子年 三月初五 于家中作 |
|
來自: liuhuirong > 《論語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