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八曾經(jīng)在大唐風靡一時,可是宋之后卻漸漸式微。傳到日本之后,它幾乎成為代表日本的樂器。 電視劇《瑯琊榜之風起長林》中,就運用了尺八做背景音樂。尺八神秘遼遠、蒼涼又綿長的中國古音,終于在這個時代回歸。如今,學習吹奏這門古老樂器的人也越來越多。 在一千多年的延續(xù)與發(fā)展中,尺八曾經(jīng)融入了日本人的血液,可是它奏響的每一個音,始終都攜帶著古老的大唐之音,這特殊的音符,總能觸動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 尺八發(fā)出的唐音 打動無數(shù)短游日本的中國人 民國詩人蘇曼殊,他的親生母親是日本人,養(yǎng)母是他的姨母,也是日本人,所以成年后,蘇曼殊幾度往返日本尋母,在日本生活了很長時間。他在日本經(jīng)常聽到尺八的曲子,想起家鄉(xiāng),于是寫了一首詩: 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 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 1935年,詩人卞之琳客居日本,和蘇曼殊一樣,他偶然聽到了尺八聲,很快被那種來自唐代的蒼涼聲音吸引,在這種特殊的音樂聲中,他忽然就想起了故鄉(xiāng),思緒翻涌,難以平靜,于是當晚就寫下了一首詩《尺八》: 像候鳥銜來了異方的種子, 三桅船載來了一枝尺八。 從夕陽里,從海西頭, 長安丸載來的海西客。 夜半聽樓下醉漢的尺八, 想一個孤館寄居的番客 聽了雁聲,動了鄉(xiāng)愁, 得了慰藉于鄰家的尺八。 次朝在長安市的繁華里 獨訪取一枝凄涼的竹管…… (為什么年紅燈的萬花間, 還飄著一縷縷凄涼的古香?) 歸去也,歸去也,歸去也—— 像候鳥銜來了異方的種子, 三桅船載來了一枝尺八。 尺八成了三島的花草。 (為什么霓虹燈的萬花間, 還飄著一縷縷凄涼的古香?) 歸去也,歸去也,歸去也—— 經(jīng)過了千年的時光,尺八響徹的始終是古老中國的聲音,異鄉(xiāng)游子在一曲尺八中,往往能想起故鄉(xiāng),思鄉(xiāng)落淚。 尺八在日本是常見的樂器,經(jīng)過一千多年的發(fā)展與傳承,尺八的音樂,已經(jīng)融入日本人的血液,又由日本傳遍世界。 當日本將尺八發(fā)展成了幾大派系時,中國大地卻再也聽不到它的聲音。來自中國的尺八,如遠行的游子一般,飄搖在世界各地,遙望故鄉(xiāng)。 1999年,日本“尺八溯源團”來杭州尋根認祖,隨團的尺八演奏家神崎憲,受到這次活動的觸動,隨后奔走在中國多個城市,免費教授尺八,希望這個古老樂器回歸故鄉(xiāng)。于是有有緣人再次接觸到了尺八,這件從中國走出去的樂器,在日本源遠流長,又在日本的尋根之旅中,回到中國。 在無物不入詩詞的唐代 詩人們怎么將尺八遺忘了? 西湖邊上的護國仁王禪寺被稱為“尺八祖庭”,是尺八的發(fā)源地。后來護國仁王禪寺拆除,便只留下了一個遺址。遺址處,有一根巨大的銅做的仿竹,斜穿過重有十噸的石塊,銅竹一端撐地,一端自立,巨石上刻有“護國仁王禪寺”。 石碑上刻了一段文字,說明尺八的歷史與傳承:據(jù)考證,尺八起源于東漢,盛于唐宋,唐時由中國傳入日本,不久在日本失傳。南宋時,日本名僧心地覺心專程到杭州護國仁王寺拜高僧無門慧開習禪,并學會吹奏尺八技藝?;貒髣?chuàng)建興國寺,傳授尺八,在日本古代禪宗中稱“法燈派”。 尺八的起源地護國仁王禪寺在歲月中徹底消失了,但幸好留下了一塊石碑,讓后世得以一窺千年的時光中,尺八的起始與歸程。 《新唐書·呂才傳》記載:“貞觀(627—649年)時,祖孝孫增損樂律,與音家王長通、白明達更質(zhì)難,不能決。太宗詔侍臣舉善音者……侍中王珪、魏微盛稱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長短不同,與律諧契”。 因此,呂才被稱為尺八之父。尺八的名稱來自于它的尺寸,最早的尺八管長度是一尺八寸,吹口為外切半月形,正面開四個按孔,背面開一個按孔,所以就直接命名為尺八了。 日本遣唐使將這些尺八帶回了日本,于是尺八在日本得到了大力的發(fā)展,漸漸成為雅樂、禪樂中不可或缺的樂器。 在日本奈良東大寺,至今還保存著我國唐代傳去的八支唐式尺八。這些尺八制作十分精美,有的甚至通體雕花紋和仕女像,十分精致。 唐代的尺八傳入日本,形成流派,得到了長遠的發(fā)展。可是唐詩中關(guān)于尺八的記述卻并不多,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要知道,唐代作詩的盛況下,幾乎無物不入詩詞,詩人們怎么會將尺八遺忘了呢? 漢代馬融在《長笛賦》中寫道:“近世雙笛從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龍吟水中不見己,截竹吹之聲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當簻便易持。易京君明識音律,原本四孔加以一。 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謂商聲五音畢。” 《長笛賦》寫羌笛的特點,一是羌笛形態(tài)是豎吹的,吹孔為切削出來的,再就是兩端通洞,不僅中間的竹節(jié)要打通,吹口處也通洞,不留“山口”。二是音律,羌笛與尺八幾乎是一樣的,四孔加一,最早的尺八,也是正面開四個按孔,后面開一個空,也是四孔加一。 后來有人根據(jù)馬融的《長笛賦》推斷,尺八與羌笛十分相像,或許是一種樂器的兩種叫法,這就解釋得通了。唐詩中關(guān)于羌笛的詩句比比皆是,大都是描述別離,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王之渙)、“異方之樂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孟浩然)、“想聞羌笛處,淚盡關(guān)山曲”(劉長卿)。羌笛在近代已經(jīng)失傳,那么唐代或者唐代之前的羌笛是什么樣的呢?想必其音色也是蒼涼遼遠,與尺八是接近的。而簫等竹器,吹口卻都是挖出來的,與之完全不同。 一支值千金 注定了尺八無法普及 尺八的音色空靈遼闊,音域纖長靈動,有禪音,音符起落間,仿佛微風吹動寺廟廊檐下的銅鈴,非常適合表現(xiàn)恬淡悠遠禪意的意境。 尺八也可出凄厲之音,其哀婉程度,如泣如訴,攪動人的思緒。也有人認為這是尺八在中國古代沒有傳下去的原因,中國人更喜歡聽喜悅之音,喜歡祥瑞,對哀婉的音符避而遠之,認為不吉利,就漸漸將尺八淘汰了。 宋代還偶有尺八的記錄,宋詞在當時是唱和之作,琴笛簫管伴奏很正常。但浩浩的宋詞中,卻只充斥著寥寥無幾的關(guān)于尺八的句子,沒有驚艷優(yōu)質(zhì)之作,可見尺八在宋雖然沒有斷代,卻已經(jīng)很小眾。 有個叫葛勝仲的宋代詞人在一闋《水調(diào)歌頭》中提到了尺八:下瀨驚船駛,揮塵恐尊空。誰吹尺八寥亮,嚼徵更含宮。坐愛金波瀲滟,影落蒲萄漲綠,夜漏盡移銅?;罔y紅袖,一水帶香濃。 宋代之后,同樣作為管樂器的簫和笛漸漸取代了尺八的地位,簫聲遼遠,笛聲清越,尺八式微,終于隱入歷史的煙塵中。到了明清時代,尺八已經(jīng)在中華大地上完全銷聲匿跡。 尺八消失,或許跟它的音色凄厲有關(guān),也或許是因為歷史上異族幾度統(tǒng)治忽略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尺八很昂貴,制作工藝也很繁瑣,它以竹根制成,每一個尺八都獨一無二,需要根據(jù)吹奏者的身形、氣息等特點定制而成,完成之后,還要經(jīng)過細細調(diào)試,多次打磨。所以尺八的價格常常一支值千金,如此昂貴,讓喜愛尺八的平民百姓望而卻步,注定無法普及。 總之,尺八在盛唐輝煌一時之后,在宋代偶爾出現(xiàn),然后就在我們的歷史中漸漸消失了??墒窃谌毡荆甙艘恢痹趥鞒?,自唐代之后,日本尺八產(chǎn)生了三大流派,并且在世界范圍內(nèi)流傳,幾乎成為日本的標志性樂器。 經(jīng)過了千年的時光,尺八幾度流轉(zhuǎn),終于又在中國大地上奏響遼遠之音。 觀古今之須臾,撫滄海于一瞬。尺八的流落與回歸的漫長時光中,人如塵埃,但音律不絕,故土永恒。 文/月滿天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