墊江縣750年 自公元前314年秦設巴郡及屬縣墊江開始,合川已有2330多年的歷史。從建制的級次看,大體可分為四個歷史階段:墊江縣750年——東宕渠郡120年——合州1350年——合川縣(市、區(qū))110年。其治所基本都在古之合陽城,即今天合川城北老城區(qū)。 戰(zhàn)國末期的巴、蜀兩國,與秦國接壤,因物產(chǎn)豐饒,為富庶之地。公元前316年,秦王為滅“六國”進而統(tǒng)一中國,采納司馬錯建議,一舉出兵攻滅了巴、蜀,并在公元前314年,將巴地納入郡縣體制,在今合川地域設置墊江縣,隸屬巴郡。這是秦在西南可確切考證的19縣之一。從此,合川地域開啟了750年的墊江縣歷史。 墊江,本為褺(diē)江。褺者,重疊穿的衣服也。因嘉陵江、涪江、渠江匯于此而流向長江,故取水道匯集,如衣重疊之義,是名褺江。由于在傳寫《漢書》的過程中,書寫者把“褺江”誤寫成了“墊江”(轉換成今天的簡化字即是“墊江”),致使后來之人,只知墊江而不知褺江。 ▲許慎著 明陳大科編《說文解字》: “褺,重衣也。巴郡有褺江縣?!倍巫ⅲ骸耙B江縣在今四川重慶府合州,嘉陵江、涪江、渠江會于此入大江。水如衣之重復然,以褺江名縣?!?/span> 古之墊江地域最基本的范圍,轄今合川、武勝、銅梁、安岳、岳池等地。實際上從巴郡5縣的分布來看,秦時墊江所轄地域還包括今永川、大足、璧山、榮昌、北碚、潼南,以及今四川遂寧、資陽、廣安、南充的部分地區(qū)。轄地之廣闊、人口之眾多、經(jīng)濟之發(fā)達,在當時西南各縣位居前列。 這一時期,墊江縣的隸屬關系雖因郡的調整而不斷發(fā)生變化,但在整個秦、漢、三國及魏晉南北朝時,縣的建制級次卻穩(wěn)定如一,直至宋文帝元嘉時期(424-453年)。 墊江縣建制的750年中,值得提及的方面很多。 在墊江的經(jīng)濟發(fā)展中,巴濮人民充分利用其豐富的自然資源,發(fā)展了礦冶業(yè)和手工業(yè)。其中,銅礦的冶煉為巴蜀之冠,陶瓷的制造在巴渝地區(qū)獨領風騷。 說到銅礦的冶煉,不得不提銅梁山。銅梁山,位于涪江之南,海拔444.3米,是今合川城區(qū)最高山。據(jù)史稱,銅梁山因山頂石梁橫亙,又產(chǎn)銅,故而得名。西漢文學家楊雄在《蜀都賦》中就已提到了“銅梁”之名,有“外負銅梁于宕渠,內函要害于膏腴”之名句。從春秋戰(zhàn)國開始,墊江一直以盛產(chǎn)銅而著稱,為巴蜀最重要的青銅供應地。今天重慶銅梁區(qū)也因唐代為合州管轄,借此山而得名。 說到陶瓷的制造,不得不提青瓷。青瓷是我國著名的傳統(tǒng)瓷器之一。它以瓷質細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色澤純潔斑斕著稱于世,有“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磐”之說,被稱為“瓷器之花”、“瓷中珍寶”。從1980年代開始陸續(xù)在合川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出的窯址和瓷器看,其所制青瓷與浙江龍泉窯同步,體現(xiàn)出了南方青瓷的特色——胎質堅硬細膩,呈淡灰色,釉色晶瑩純凈,可以用類冰似玉來形容。 ▲合川出土瓷器 在墊江的文化發(fā)展上,由于封建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和秦漢移民的遷入,巴濮文化開始全面融入和向中原華夏文化轉變。這一時期,墊江的禮樂教化和上層文化已十分興盛。秀外慧中、卓犖(luò)英偉的人才不斷涌現(xiàn),廟堂之上有忠貞盡節(jié)的大臣,鄉(xiāng)野士紳之間有崇尚文學歌詠的風氣。 尤其到了漢代,墊江更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荊州刺史龔榮,巴郡郡掾(yuàn)王祈,桂陽太守李溫,巴郡太守龔揚、趙敏,以及日南郡(今越南中部)太守黎景等,都出自墊江,他們是合川歷史上得到王朝認可的有德行有才能的英才。此外,據(jù)說當時墊江還有以美貌著稱的淳于長、寧雅等人,他們是三江先民的顏值擔當。 在這些人中,有被后世稱著合州鄉(xiāng)賢第一人的譙(qiáo)君黃,有被《華陽國志》倍加贊賞的李颙(yóng)。 譙君黃,西漢哀帝時的諫議大夫,為人稟直剛烈,曾多次向皇帝進諫忠言。漢平帝時,王莽輔助幼主執(zhí)掌大權,朝中文武爭相依附,獨譙君黃不為權勢所傾。公元9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譙君黃毅然“縱使者車,間竄歸家,因以隱匿”。公元25年,公孫述立成國于蜀,欲以譙君黃之令德號令天下,數(shù)度征召他輔佐朝政,但均被譙君黃“既不仕偽朝,亦不仕叛臣”的嚴詞拒絕。后來,譙君黃閉門謝客,躬耕讀書,年八十而卒。巴人作詩稱贊說:“肅肅清節(jié)士,執(zhí)德寔(shí)固貞。違惡以授命,沒世遺令聲?!?/p> 李颙,字德卬(yǎng),漢靈帝建寧時(公元168—172年),以“遇事明敏,善籌謀”而為益州太尉掾。這一官職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益州軍事長官助理。益州,是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是以巴蜀為中心腹地的中國西南最大的行政區(qū)域。 公元176年,益州南部少數(shù)民族發(fā)生叛亂,益州太守雍陟(zhì)被劫持,前往討伐的漢朝大軍也一敗涂地。漢靈帝召集滿朝文武商討此事,最后竟然一致認為:“蠻夷”之地,難于管理,討伐不成,不如“舍棄邊地”。 消息傳來,李颙感到萬分震驚。出于悲憤,他連忙上書朝廷,慷慨陳辭,自愿領兵收復失地。于是漢靈帝命李颙為益州太守,前往討伐,但卻不給他一兵一卒。 李颙接詔以后,采取“以夷制夷”之法,以安撫招納的手段很快在故鄉(xiāng)東北部的渠江流域召集了兩萬余眾的“板楯蠻”人,直抵南部叛亂之地。板楯蠻人,即之前提到的“賨”人,因古為巴之部族,又稱賨巴。 由于李颙率領的板楯蠻人英勇無畏,戰(zhàn)斗作風十分頑強,很快便平息了邊亂,救出了前任太守,恢復了當?shù)氐闹刃颍瑸闈h庭立下了大功。隨后,李颙在太守任上,對各族人民以誠相待,做了不少好事,其事跡為《后漢書》等史籍所記載。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蜀漢政權建立之時,諸葛亮為加強嘉、涪、渠三江與峽路(長江三峽水路)的聯(lián)系,在張飛率軍由江州(重慶)北上墊江(合川)時開鑿的嘉陵江小三峽棧道的基礎上,開辟了一條通往涪陵的陸路大道。 這條大道寬4-5尺,總長達400里,從今合陽城的楊柳街開始,渡涪江,經(jīng)東津沱翻白塔坪(東山)到沙溪廟,在鹽井溪過嘉陵江,走鳳凰溪、麻柳坪、草街子、二巖白廟子、悅來場、鴛鴦橋、溉瀾溪至重慶,然后由長壽經(jīng)“陽關”到涪陵,史稱“陽關大道”。 陽關大道是一條與嘉陵江水路既大致并行又彼此交互的陸路通道,在當時算是一項浩大的交通工程。這從一個側面也印證了當時合川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地區(qū)交往的繁榮興盛。 話題:歷史上,秦被稱著“強秦”,漢亦被稱著“強漢”。隨著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鞏固和加強,南北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三江大地全面進入到了一個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的大一統(tǒng)社會。由此合川的地域文化也與先進、主流的中原文化融入一體,在更加廣闊的范圍內閃耀其光芒,西漢的譙君黃,東漢的李颙可謂是其人物代表。此外還有什么代表性的人和事,大家不妨討論討論。 ▲江灘難覓 高勇攝 |
|
來自: 昵稱xklrtVz5 > 《話說合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