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公眾號閱讀量直線下滑,有兩方面關系,一是相較于一些人來說,輸出文章質量差,讀者提不起興趣。二來是因為短視頻的沖擊。 之前看過《銀河補習班》這部電影,里面有個場景我一直記憶猶新。在教導閆主任辦公室,就“調皮”學生馬飛的作文被判為0分進行討論,馬爸爸指著試卷說,試卷答案有A、B、C、D四個選項,但人生面臨挑戰(zhàn)時,不止是ABCD,還有EFGHLMN......等諸多選項。 那么,也就意味著,每一個人所面臨的選項,若不是站在他本人的立場上,你根本無從判斷該選項是對還是錯。 亦或是,人生根本就沒有標準答案。 對,“沒有標準答案的人生”就是這篇文章的標題。很中規(guī)中矩,從媒體傳播方面來考慮,這標題非常不好。 但是很遺憾,筆者即使看了幾百本關于有傳播心理、媒體文章標題如何吸引人的書籍和教學,但這不是筆者想要的。 什么“深度好文”“建議收藏”等等字眼,不過是一個又一個套路組成的爽文罷了。筆者從來不相信,有人能通過這樣的文章汲取到多大的營養(yǎng)價值。挑撥讀者情緒、擊中讀者“痛點”的“樣板文”。 當然,中國眾多的人口基數,這也是它們得以瘋狂生長的沃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人說中了他們/她們內心想表達的,那就是很“懂”自己唄。 筆者深知,在一個崇尚“成功”的社會,沒有結果,你說什么都是放屁,有了結果,你放屁都有人擁簇為真理。 只是,簡單歸因、盲目跟隨的代價,未免大了些。 就像很多成功學中的簡化模型一樣,把很多影響因子去掉,包括運氣成分,只留下一些讓人“上癮”的成功秘訣,某人因為做了ABC就成功了,所以,你想要成功,你就要堅持做ABC。 用閆主任的臺詞來說,這樣的論斷簡直是“莫名其妙、荒謬絕倫”! 這樣說可能會得罪人。因為這確實是現(xiàn)實中正發(fā)生著的??赡芤矔绊懸恍┤说睦?。但筆者深知自己還沒有那么大的影響力,不至于能斷掉大佬們的財路。 前幾天,在聽孟巖的播客時有這樣一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我。播客中說,“思考是運動的一種形式”。 是啊,思考是運動的一種形式。難怪幾千年前的哲學家笛卡爾就說“我思故我在”。 思考就是另外一種運動。思考是為了更好地指導運動。 這或許也是人與人之間有著重大差別的影響因素之一。 很多農民、工人的“勤奮、堅持”不亞于任何人。但幾十年辛勤勞作的他們,大多卻還在為生計發(fā)愁,誰誰誰家有酒席要考慮背什么糧食去賣而考慮。 所以,只要一想到這點,你就會對很多標準模型產生質疑:他們都是簡化后的產物。 你的家庭背景、學歷、出生地、出生時代、生長學習環(huán)境等等都和他人不一樣。 舉個例子你就懂了,想一下,你以前班上的某些同學,考試成績次次倒數,但畢業(yè)幾年后,你可能會聽說當初成績最不好的,現(xiàn)在是混得最好的。 有沒有這回事?這種事情在身邊是經常發(fā)生的。 在學校,多是以分數排名、以分數高低論強弱,前面提到的所有因素包括家庭背景、父母閱歷、興趣愛好/優(yōu)勢等等通通都被隱藏。然而一旦走向社會,這些影響就通通顯露出來。 比如,一個父母有300萬凈資產,一個父母都是農民,且父母還有一方生病不能勞作的同班同學,他們畢業(yè)后所要思考的東西完全不一樣,成長的起點更不相同。即使后者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 你想啊,都是一個班上的同學,其實入學錄取分數不外乎差幾十分。但高幾十分的人一定比低的人強很多嗎?不能這樣說。 仔細想想,不是嗎? 這就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人生。你需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做出對來說是“最優(yōu)選擇”,即使后面來看不是,你當初也是選擇你認為的“最優(yōu)解”。 因為那時,你可能是因為實際情況而妥協(xié)。 因此,筆者深以為,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凡此種種,最后都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最優(yōu)解或次優(yōu)解。 就如影片中的馬飛,自身條件并不差,在馬爸爸的教導下,喚醒了那個沉睡的內在,然后回答了自己的那一份人生答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