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公元991年~1055年)字同叔,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他從小聰明好學,七歲就能寫文章,有“神童”之稱。當時的地方長官張知白,聽說了晏殊的名聲之后,把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薦給了朝廷。 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只有14歲的晏殊,和很多學子一同參加殿試,他神色不懼,很快完成了答卷,受到宋真宗的嘉獎,賜同進士出身。 人們常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晏殊卻并沒有落入俗套。 他小的時候才華早露,長大了以后更是卓有成就。在官場他一路官至宰相;在文學上,他以詞著稱于文壇,尤其擅長小令,風格含蓄婉約,和歐陽修并稱為“晏歐”,是宋詞早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晏殊的佳作有很多已經(jīng)失傳,但仍然留下了不少名篇。其中這首《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流傳較廣,也廣泛受到大家的喜愛。 那么這首詞好在哪里呢?我們先一起來讀一讀:
這首詞是在一次宴飲之后寫下的,寫得清麗自然、意蘊深沉、耐人尋味。不僅給人以美的藝術(shù)感受,更給人以哲思的啟迪。 “一曲新詞酒一杯”開篇第一句,就以輕松舒緩的旋律、音韻協(xié)調(diào)的曲調(diào)、朗朗上口的文字,為讀到的人呈現(xiàn)出了,一個充滿文化氣氛的宴會現(xiàn)場。 可以看得出,在輕松愉快的氛圍當中,晏殊一開始是懷著安閑愉快的心情的,然而在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他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jīng)變化了,那就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guān)的一系列人和事。于是晏殊不由得從心底涌出了這樣的喟嘆! “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的景物,但他的感想實際上已經(jīng)不限于眼前的一景一物了,而是擴展到了對人生的思考。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我們只能寄希望于它第二天的再次升起??墒菚r光的流逝,那些在時光的河流里變更的人和事,卻再也無法重復了。 “無可奈何花落去”春花凋落是自然規(guī)律,更是時間規(guī)律。時間如水,一往無前,不快不慢,不為人留、不為人往,無法阻止。就像我們一去不返的青春和日漸成長的年紀,像春花一樣的浪漫美好之物,也會被時間無情地帶走。世間美好的事物太多太多了,可隨著時光的飛逝,我們失去的也會越來越多,可又有誰能夠阻止呢? 讀到這里,或許會讓人想起很多往事,比如那些兒時的時光,那些溫柔的青春歲月,那些我們身邊故去的親人,都可能會想起。有人說,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面對失去,我們卻無可奈何,不禁讓人生出深深的惆悵。 “似曾相識燕歸來”在傍晚時分,夕陽柔和的光影里,晏殊看到了歸來的燕子。 又是一年春天,燕子又從南方飛回來了,它們看起來似曾相識,但真的還是去年的燕子嗎?不是得,哪怕是去年來過的那一只,也和去年已經(jīng)不同了,不是嗎?一年年的周而復始,花落了再開,可我們卻已經(jīng)不在原地了。 點評:每個人都在成長,經(jīng)歷歲月的流逝、青春的消散,最終長成垂垂老者。也許我們依舊會在某個相同的地點和天氣里,喝上那么一杯美酒,聽上那么一首老歌,讀那么一首詩詞,但終歸不是一樣的心境了。 去年今日,所思所想早就不同了,只是曾經(jīng)的美好,今日的感觸都是人生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所以縱然惆悵,也依舊感到欣慰。成長固然殘酷,但成長也讓我們收獲了更多的人生風景。 這首詞觸動你我的,根本不是眼前的春花和燕子,而是在這一花一燕、一去一來、一失一得的感嘆惆悵當中,流露出的對美好事物的期待和欣慰,給人一種美好的希望。 自然萬物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變化的,因為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所以我們更應該以開放的心態(tài)去迎接變化。 時間在流逝,一些美好的景物雖然我們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是我們應該告訴自己:那些似曾相識的新生事物,那些美好,也總會再來的,未來值得我們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