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語言有時候很神奇,無論在中國還是外國,一個小嬰兒牙牙學(xué)語,最初能說出的話總是“ba ba”、“ma ma”,東西方語言中表示父母的稱謂,出奇的相似和統(tǒng)一。有說咱們“爸爸”、“媽媽”的叫法其實是受了西方語言文化的影響,漢語吸收了讀音,并替換了我們本土“父母”和“爹娘”的叫法。其實科學(xué)的解釋是,由于嬰兒早期發(fā)音簡單,發(fā)出“a”這個音只要張開口腔就行,不費力氣,也無需任何意識,因此是嬰兒最容易發(fā)出的一個元音。baba或mama正好符合了嬰兒的發(fā)音特點。是“嬰語”恰好統(tǒng)一了全世界爸媽二字的讀音。在上古漢語中,父字讀作ba,母則發(fā)ma的音。后來“父母”成為書面用語后,讀音發(fā)生了變化,便另外造出了“爸、媽”這兩個形聲字。“爸”的上面是個“父親”的“父”,表示意義,下面是一個“巴”字,表示“爸”字的讀音;“媽”左邊中“女”字表性別,右邊“馬”來表讀音。像金庸的《天龍八部》,歷史背景在北宋時期,書中段譽、鐘靈便稱父母為“爸爸、媽媽”,不過喬峰、慕容復(fù)等仍是稱呼“爹、娘”的。那么,咱們中國人到底從什么時候開始不喊“爹娘”,而統(tǒng)一叫“爸媽”的呢?“ 爸、媽”的叫法是怎么來的?在北方很多地區(qū),父親有“爹”、“大”、“拜”等多種稱呼,母親稱之為“娘”。南方因為多丘陵河流,導(dǎo)致語系各不相同,叫法更雜。比如贛地方言里,父親叫做“爺”,母親叫成“伊爺”,吳語里稱父母為“阿爺”、“阿娘”……粵語稱呼父親為“老竇”,《三字經(jīng)》里有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老竇”一說便是這么來的。不過咱們?nèi)A夏文明的搖籃,是以河洛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所以古人的語言習(xí)慣也是以這個區(qū)域來參考。我們以官方記載為準(zhǔn),中國最早的一本百科全書《廣雅》有說明:“爸者,父也;媽者,母也?!?/span>由此可見,“爸媽”這種叫法早在東漢時期就已經(jīng)存在了,而“父母”的說法則更古老,甲骨文中便有這二字了。所以古人叫父母“爸媽”一貫有之,宋時期的一些小說當(dāng)中便已經(jīng)有了“爸媽”的稱謂。但我國開始頻繁使用“爸媽”是在清朝末期,很多人以為是晚清洋務(wù)運動的原因,當(dāng)時的文化人覺得西方“爸爸、媽媽”的叫法比較洋氣,才引進(jìn)來的“舶來品”。只能說對了一半,這種疊字的叫法確有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咱們老古的叫法一般是單音,或在“爸、媽”前邊加一個“阿”字。再有一個說法,清朝時所有人按戶籍被分為旗人和民人,編在八旗之內(nèi)的屬于旗人,編入地方戶籍的便是民人,一般以漢人為主。為區(qū)分身份,旗人稱父親為“爸”,像光緒帝稱呼慈禧太后便是“親爸爸”。民人叫父親則是“爹”。晚清著名諷刺小說《官場現(xiàn)形記》里,書中人物稱呼父母便都是“爸爸、媽媽”了。可見晚清之后,“爸爸、媽媽”的叫法逐漸開始普及,但真正完全取代父母的其它叫法,應(yīng)該是普通話全面教育以后,整個從日常到書面化的統(tǒng)一。“爹”和“娘”有什么說法?宋朝的《廣韻》中,“爹”字收了兩個不同的讀音,一個解釋為“羌人呼父”,另一個一個解釋為“北方人呼父”。所以“爹”這個說法最早從北方傳?入?中原的?,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眾所周知?,在?魏晉?到?隋唐?之間?,發(fā)生了?一些?民族?大融合?的事情,北魏孝文帝時,鮮卑人甚至自上而下進(jìn)行了漢化改革,所以一些語言習(xí)慣也慢慢滲透進(jìn)來。像這個“爹”字,上邊一個父,下邊一個多,聯(lián)合起來表示有三個或以上子女的父親,一般叫“爹”的,都是多子女家庭。古人的生育觀向來是多子多福,這個“爹”字特別應(yīng)景,使用范圍也漸漸大了起來,發(fā)展到宋朝時候基本上就很統(tǒng)一了。“今人呼父為爹,母為媽,兄為哥,舉世皆然,問其義則無說。” 除了“爹”這個從外來變成主流的稱謂,還有另一個叫法“爺”也比較常見。“爺”這個字來自鮮卑語,漢語里最初沒有“爺”這個字,于是暫時用“耶”來代替。像《木蘭辭》里的“旦辭耶娘去,暮宿黃河邊”,再有杜甫《兵車行》中的“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這里的“耶”都是父親的意思。大概到了宋元時期,“爺”便用來指稱祖父了。上海話里至今稱呼父親還會說“阿拉爺”。除了“爹”、“爺”,古人對父親的稱呼還有很多,明代沈榜在《宛署雜記·民風(fēng)二》中寫道:“父曰爹,又曰別,又曰大?!?/span>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中,父親和男性長輩都是叫“大”;蘇北有些地區(qū)至今能聽到五六十年代生人,叫自己的爸爸“別”。因為電視劇的影響,我們總以為古人叫父母都是“爹娘”,其實是被誤導(dǎo)了。古人的叫法并不固定,也可以是“爹、媽”或是“爺、娘”這種搭配!嚴(yán)格來說,娘字最早是指年輕的女子,比如我們知道的杜十娘、聶隱娘、杜麗娘,“公孫大娘”,意思就是公孫家的大姑娘……從字源上看,“孃”字才是最貼合母親稱謂的存在。女字與襄字結(jié)合,便呈現(xiàn)出了一位女子養(yǎng)育后代的畫面。唐朝以前,“孃”是對母親和長輩婦女的稱呼,晚唐開始,“孃”和“娘”漸漸有混用情況出現(xiàn),因為娘字更簡潔,慢慢變替代孃而成為母親的意思了。四川話里,現(xiàn)在仍保留了“孃孃”這樣的叫法。中國人在幾千年的歷史變遷里完成了一次次親屬稱呼的重新組合,承載了華夏文明厚重的文化記憶。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說:“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span>-End-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 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解讀,關(guān)注 喜歡,就點個在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