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jié) 農歷十二月初八名為臘八節(jié)。臘八節(jié)是年節(jié)的前奏曲。華北歌謠唱得好:“老婆老婆你莫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過了就意味著進入年節(jié)階段。臘八這天人們要吃應節(jié)令的臘八粥,臘八粥因此又有“報信兒的臘八粥”之說。報的啥信兒,報年到了的信。 臘八粥的傳說故事 后世關于臘日只有片段記憶,南朝時期臘日已經固定在十二月八日?!肚G楚歲時記》明確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村人并擊細腰鼓,戴著胡人面具,扮做金剛力士模樣驅邪逐疫。隋唐以后,灶神祭祀與驅儺活動與臘日分離,移到了歲末小年以后。臘八興起了一個新的節(jié)俗,那就是吃臘八粥。 關于臘八粥的來歷有種種傳說,影響最大的是 紀念佛祖成道的傳說。傳說佛祖釋迦牟尼為了拯救世間的苦難,探尋解救人生痛苦的方法,放棄了安逸的王宮生活,到處苦行修煉,經常挨餓,終于有一天由于長途跋涉疲勞過度,又饑又渴,暈倒了。幸得一位牧羊女路過,將隨身所帶的雜米與泉水調煮成粥,給他食用。釋迦牟尼吃完這碗粥,頓時精神煥發(fā)。他謝過牧羊女,繼續(xù)苦心鉆研,打坐修行,終于大徹大悟,得道成佛。成佛這天就是十二月初八。佛門弟子為了紀念佛祖成道以及牧羊女舍粥救佛祖之恩,臘八日在佛教寺廟熬煮臘八粥,供奉佛祖,以示紀念;然后將粥分給窮人充饑御寒,施舍給眾人實用,以示大慈大悲之意。因此臘八粥又名為“佛粥”。 當然臘八食粥,并不僅是佛教的影響,事實上中國古代就有冬至以赤豆粥祭神的習俗。臘八在冬至之后,將冬至粥移為臘八粥十分自然,就如夏至粽子移到端午節(jié)一樣。由佛教傳說與佛門臘八施粥情況看,十二月八日正好與佛教成道日合一,這樣臘八節(jié)俗就多了一份人文宗教的節(jié)俗要素,因此臘八跟以前的原始臘祭有了一定的區(qū)別,構成了后世臘八驅邪與紀念佛祖的雙重意義。 民間另一則關于臘八粥起源的傳說,也特別體現了民眾勤勞節(jié)儉的觀念。 傳說早些年,有一個四口之家,老兩口和兩個兒子。老兩口非常勤快,一年到頭干著地里的活,忙著奔日子,家里存的糧食是大屯滿小屯流,他們家院里還有棵棗樹,老兩口精心培育,結出的棗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賣,能賣很多的銀錢,小日子過得挺富裕。老兩口緊緊巴巴地奔日子,就為了給兒子娶個媳婦。眼看兒子們一天天都到了該娶媳婦的歲數,老父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好好種莊稼;老母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好好照養(yǎng)院里的棗樹,攢錢存糧留著娶媳婦。 父母去世后,光剩下哥倆過日子了,哥哥看到這大屯滿小囤流的糧食,就對弟弟說:“咱們有這么多的糧食,夠了,今年歇一年吧!”弟弟說:“今年這棗樹也不當緊了,反正咱們也不缺棗吃?!本瓦@樣,哥倆越來越懶,越來越饞,光知道一年年吃喝玩樂,沒有幾年就把糧食吃完了,院里的棗樹呢,結的棗子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這年到了臘月初八,家里實在沒有什么可吃的了,怎么辦呢,哥哥找了一把小掃帚,弟弟拿來了一個小簸箕,到先前盛糧食的大囤底、小囤底掃??!掃??!從這里掃來一把黃米粒,從那里掃出一把紅豆來。就這樣,雜糧五谷各湊幾把,數量不多,樣數可不少,最后又搜出幾枚干紅棗,放在鍋里一起煮了起來。煮好了,哥倆吃著這五谷雜糧湊合起來的粥,兩雙眼對望,才記起父母臨死前說的話,后悔極了。 哥倆嘗到了懶的苦頭,敗子回頭,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來,像他們的父母一樣,不幾年又過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婦有了孩子。 為了記取懶惰的教訓,叫人千萬別忘了勤快節(jié)儉的過日子,從那以后,每逢農歷臘月初八這一天,人們就吃用五谷雜糧混在一起做成的粥。因為這一天正是臘月初八,所以人們都叫它“臘八粥”。(張淑芳講述,任玲記錄) 還有傳說,朱元璋出來當皇帝之前,將乞討來的各色米豆等,合煮一鍋粥食用,后來人們認為這樣的雜拌粥能帶來好運,因此都在臘八吃這種米粥。 歷史社會的臘八粥 臘八粥作為節(jié)令食品最早出現的時代很難確考,但從文獻記載看,隋唐文獻中找不到有關臘八粥的記載,宋朝之后卻屢見于史籍,可見臘八粥至少在宋代已經十分流行。 《東京夢華錄》說北宋開封府十二月初八日,“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卷十)北宋寺院、民間都有臘八食粥的習慣。南宋臨安,寺院稱十二月八日為“臘八”,寺院制作的五味粥,名為“臘八粥”(《夢粱錄》卷六)。 元朝人仍將臘八視為佛家的節(jié)日,“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紅糟粥,以供佛飯僧?!笨磥矸鸾淘谒卧詠韺鹘y節(jié)日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元大都的官員、百姓臘八同樣吃紅色的臘八粥,名為“朱砂粥”。(《析津志·歲紀》) 明清時期臘八節(jié)無論寺院、宮廷、民間都吃臘八粥。吃臘八粥的時間是在臘八的早上,《帝京景物略》記載明代北京“是日,家效庵寺,豆果雜米為粥,供而朝食”。清代北京臘八日在雍和宮施粥。北京雍和宮是清代皇家寺廟,內有兩口大鍋,據說每口鍋可熬二三十石米。雍正皇帝曾經派人在雍和宮用大鍋煮臘八粥,每年十二月初五六開煮,初八日進粥內廷,分送各王公大臣品嘗。清代李福有一首《臘八粥》詩,表現了臘八僧寺舍粥、饑民潮涌的場面: 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 七寶美調和,五味香糝入。 用以供伊蒲,藉以作功德。 僧尼多好事,踵事增華飾。 此風未汰除,歉歲尚沿襲。 今晨或饋遺,啜之不能食。 吾家住城南,饑民兩寺集。 男女叫號喧,老少街衢塞。 失足命須臾,當風膚迸裂。 怯者蒙面走,一路吞聲泣。 問爾泣何為,答言我無得。 在饑民眾多的時代,臘八的施舍真應了“僧多粥少”的俗諺。天下蒼生,靠的不是一朝一餐的飲食救濟,而是渴求長久的衣食之源的保障。 各式各樣的臘八粥 臘八粥作為傳統的節(jié)令食品,它有特定的食物配方與烹制方法。 《武林舊事》記載了宋代杭州臘八粥的配方,寺院、人家都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等烹制臘八粥。臘八粥的原料為米與果品,摻入的果品越多越好。 明朝宮中的臘八粥烹制方法是,在臘八前數日,將紅棗捶破泡湯,到臘八早上,加入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劉若愚《酌中志》卷二十)民間雖然沒有宮中講究,但同樣“雜五谷米并諸果,煮為粥,相饋遺”(《宛署雜記》卷十七)。 清代北京家家煮臘八粥,烹制方法與明朝類似,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的棗泥等,合水煮熟,再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以及白糖、紅糖、葡萄等,以增色提味。這些臘八粥的食料其實都有民俗寓意,桂圓象征富貴團圓,百合象征百事和睦,紅棗、花生比喻早生貴子,蓮子心象征恩愛連心,核桃表示合合美美,桔脯、栗子象征大吉大利等等,人們以此期盼未來生活的美好。 當代民間還有臘八肉粥。湖北英山人臘八粥,原料除了糯米、紅豆外,要放進切成片狀的豬肉一起熬煮,這種肉粥有特別的香味。在青海東部人們臘八也吃這種肉粥。來自青海的白媛同學這樣回憶道:“到了臘八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忙著熬臘八粥,記得家鄉(xiāng)的粥很特別,使用麥仁和碎肉熬在一起,加上鹽、姜皮、花椒、草果等作料,經過一夜的文火煮熬,肉、麥、作料皆已成粘稠狀,香味撲鼻。那種美妙的香稠一直是我兒時年前美美的期待?!?/p> 人們在臘月七日,開始剝果滌器,夜晚熬煮,天明時臘八粥就煮好了。河北固安人臘八粥必定在五更前食用,俗傳吃粥早,來年五谷的收成也會早。民國時期,當地民謠說:“誰家煙囪先冒煙,誰家高粱先紅尖?!迸D八粥作為節(jié)令食品,首先是供佛與祭祀祖先,然后祀門戶窗口、井灶、園林,最后舉家吃粥,并在親鄰間相互饋送。在河北遵化人們用臘八粥涂果樹,說這樣果樹就會多結果;有的還和婦女開玩笑,在婦人背上涂抹臘八粥,“以祝生子”(光緒《遵化通志》)。陜西洋縣等地也有用臘八粥喂果樹以祈豐茂的習俗。用臘八粥祭祀生活設施與果樹,顯然是一種早期巫術性習俗,它是上古蠟祭百神的遺風。 臘八 (本文節(jié)選自《春節(jié)》,蕭放 著,三聯書店,2009.1) 作者簡介 蕭放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公眾號總指導:蕭放 內容顧問:朱霞 鞠熙 指導教師:賀少雅 公眾號主編:林 加 【歲時節(jié)日】欄目責編:彭 心 撰稿人:鄭 艷 圖文編輯:高 潔 我們是一個 亦莊亦諧 的公眾號 無 北師大民俗學 關注學術知識│關注生活熱點 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