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防疫進入新模式的形勢下,每個人都應當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和直接受益人。冬天正值呼吸道傳染病高發(fā)的季節(jié),尤其是氣候寒冷、冷暖多變或天氣反常之時,更容易引發(fā)新冠感染和流感疊加流行。中醫(yī)在新冠疫情中深度參與救治全過程,不僅在快速改善癥狀和減少轉重率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而且在預防、康復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醫(yī)強調系統(tǒng)觀念,將多種醫(yī)療手段貫穿到日常防疫之中,打出中醫(yī)組合拳,建起“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病后防復”一體化的“治未病”防治體系,筑起護衛(wèi)人民健康的堅固長城。 養(yǎng)正固本:護正氣避邪氣 中醫(yī)防疫的精髓在于扶正祛邪,《素問·刺法論》講“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這奠定了后世防治疫病的基本原則。扶正就是扶助鞏固人體正氣,改善體質,提升免疫力,使外邪無法侵入。祛邪是采用各種方式將邪毒驅出體外。《素問·評熱病論》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從反面論證了只要被外邪侵襲,必然因為正氣不足。可見,疾病是否發(fā)生,取決于正邪雙方較量的結果。若正能勝邪,就不會發(fā)病,正不勝邪則會發(fā)病。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正氣強弱是決定發(fā)病與否的關鍵因素。 以中醫(yī)視角看,新冠病毒主要攻擊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身體虛寒、正氣不足者,是易感人群。只要正氣充足,就很難感染。即使感染了,也癥狀輕微,容易恢復,甚至沒有任何不良反應。所以要把握好扶正氣、祛邪氣的原則,做到融會貫通,則萬物皆可活用而成為新冠克星。 增強自身的正氣,提高人體防御免疫能力,這是做好防疫的根本應對之道。中醫(yī)對于提振正氣有很多積極措施,大致可分內外兩種:在內養(yǎng)正氣方面,有情志療法、導引吐納養(yǎng)生等;在外扶正氣方面,有中藥、針灸、推拿、芳香療法等。中醫(yī)對防疫的作用,一是扶正氣助陽氣,整體調理凈化人體內環(huán)境,提升抵抗力;二是通過中藥,改變病毒依附的生存環(huán)境。藿香正氣水就屬于典型的扶正祛邪中成藥,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之功效,對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所致的感冒發(fā)燒有奇效。 中醫(yī)防治疾病強調“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意為一切不正之氣、傳染源等致病因素均應及時避開,生活恬靜淡泊,心無掛礙,真氣便可自動調和順暢,這樣精氣神安住在體內而不外泄,病還會從哪兒來呢?這涉及疾病的發(fā)生原理及日常生活中的宜忌,對防疫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一方面保持正氣充裕,以抵御外邪侵襲;另一方面避免接觸病邪,不吃不該吃的東西,根據(jù)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躲避風寒。 《難經》講“形寒飲冷則傷肺”,大意是說寒濕之邪首犯肺衛(wèi),身體著涼、喝冷飲,都會消耗陽氣損害肺功能,因此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一忌受涼傷風。風為百病之長,戴口罩、帽子、圍巾是頭部避風之舉,亦是出門防疫基本措施。在休息、更衣時要注意“穿堂風”等“賊風”,務必時刻注意保暖,多穿衣服,勤曬太陽,少到陰冷潮濕處。體溫低更容易受到病毒攻擊,因此應密切關注身體各部位溫度。若發(fā)現(xiàn)手腳冰冷或局部溫度相對較低,可用艾灸、敷貼等熱療驅寒。 二要食飲擇熱去寒。因為在五行中,脾胃屬土,肺屬金,土為金母,寒涼飲食后,寒邪犯胃,由母及子,肺胃俱損,導致發(fā)熱、咳嗽、胃痛、嘔吐、腹瀉等癥。這時應忌口海鮮、涼性水果、冰鎮(zhèn)飲料等寒涼生冷之物,選用熱姜湯、熱粥等易消化、不油膩的飲食,可以培土生金固肺衛(wèi),有助于盡快康復。 順應自然規(guī)律,在平時養(yǎng)成良好衛(wèi)生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方可從根本上保養(yǎng)正氣。要適時調整生活節(jié)奏,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勞逸結合,省欲戒奢。這樣調攝身心,保持心情愉悅,可使志安寧而肺氣清。 安心順氣:暢情志調心神 面對疫情等各種突發(fā)情況,不少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充滿緊張焦慮情緒。如何疏解心理壓力,保持心理健康,備受大家關注。《黃帝內經》開篇就傳授人們如何身心兼治不得病的智慧,并告誡人們先要有心靈的健康,才會有身體的健康。人的精神狀態(tài)直接關系著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情志過度就會導致疾病。中醫(yī)認為“憂傷肺”,憂愁、悲哀的情緒容易使肺受傷。除了用導引養(yǎng)生法調節(jié)異常情緒,還可采用“喜勝憂”的方法,即喜樂可治療因憂郁哀怨等不良情緒所致病變。例如,多看笑話、喜劇,開懷大笑能加快血液循環(huán),使肺活量增大。主動訓練自己笑口常開、面帶微笑,可以促進身心內外關系的和諧。 當人處于不良情緒中,臟腑功能便會失調。所以,面對疫情既要重視防護,同時也應注意放松心情。心平則氣和,人體氣機才會通暢。安心寧神是最好的健康良方,故《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心安而不懼”。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讓心中灑滿陽光,與其惴惴不安地精神內耗,不如淡然處之,隨遇而安。這就需要靜以養(yǎng)神,動以養(yǎng)形,保形全神,形神合一。 身心健康的人都有一身正氣,養(yǎng)護正氣的一種特效方法是“養(yǎng)吾浩然之氣”(《孟子》)。長期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積善成德,厚德載物,自有正氣護體,故“德全不?!保ā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罚?。如能做到,自然有助于正氣旺盛,抗病力強,病邪也就難以傷人。 導引吐納:強體魄養(yǎng)精神 適當加強鍛煉,有助于暢通氣血,防御疾病。八段錦、太極拳、五禽戲、易筋經、六字訣等傳統(tǒng)導引養(yǎng)生功法都是室內便可完成的運動,通過肢體、筋骨、關節(jié)的活動,引導體內氣機趨向平和,使人“骨正筋柔,氣血以流”。導引術傳承數(shù)千年,簡便易學、安全有效,可培固人體正氣,預防并調理亞健康狀態(tài),有助于解決焦慮、抑郁、失眠、疲乏等問題。例如流傳較廣的八段錦,全程共八個動作,強度適中,柔和緩慢,動靜相兼,不受場地限制,適合各類人群。經常練習可開胸理肺,改善心肺功能,增強體質,調節(jié)情志,有頤養(yǎng)心神、防病治病等功效。 導引配合調整呼吸的吐納方法,效果更佳。吐納調息也可專門進行,每天練習一刻鐘,可以幫助安定心神,洗除雜念,防病于未然。練功時要順應自身律動,放松深長地呼吸,與身心深度連接。在一呼一吸間,釋放焦慮、不安和恐懼等情緒。這樣既強健了身體,又穩(wěn)定了情緒,外邪也就不容易侵擾人體。例如腹式呼吸調息法,可按照以下步驟練習:1.心靜下來,放下所有情緒,站樁、打坐、平臥的姿勢任選一種;2.將注意力引導至腹部,氣沉丹田;3.閉嘴用鼻子呼吸,吸氣時鼓起腹部,呼氣時腹部癟下去;4.每次呼吸,程度要深,速度要慢,氣息均勻;5.在吸滿呼盡時,都盡量屏息一會兒。 導引養(yǎng)生中的自我穴位按摩,可以行氣活血、疏通經絡、調整機體功能狀態(tài),起到預防與康復作用。例如輕叩膻中暢胸陽,膻中穴是心包經的募穴(氣血聚集之處),位于在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有調理臟腑、理氣活血之效,主治胸悶不適、心悸不安、咳喘氣短等癥。若感胸悶,可輕叩或揉按膻中穴,發(fā)“呵”字音,6次為一周期,可依據(jù)身體狀況,連續(xù)發(fā)聲3~6個周期,有振奮心肺之陽、暢達胸中氣機的作用。 (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2022年12月26日7版 作者:趙建永 天津社會科學院國學與跨文化研究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