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壇醫(yī)院蔣榮猛院長提醒:不管陽性還是已經(jīng)轉(zhuǎn)陰,只要有呼吸急促、憋氣等呼吸困難癥狀,特別是70歲以上老人,每天要評估指氧飽和度,尤其是活動后,如果活動后低于93%,必須臥床休息,而且要趴過來(俯臥位),盡可能時間長,每天12小時以上。不能俯臥位的也可側(cè)臥位。 建議至少準備3個枕頭,胸前一個、頭部一個、腳踝一個,大肚子的話,胯骨再墊一個。枕頭別太硬,要不硌著不舒服,雙肩胳膊放松,趴2小時再翻過來。 另外,有家庭制氧條件的要吸氧,活動后指氧飽和度低于93%的,不能脫開氧氣去上廁所、刷牙洗臉,特別要防止摔倒。 如果充分俯臥位、吸氧后指氧飽和度仍然低于93%,務(wù)必要去急診。切記?。?! 對危重型COVID-19患者,俯臥位通氣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挽救性治療措施。 COVID-19所致的ARDS,在給予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后,若氧合及高碳酸血癥不能糾正,且存在低可復張的情況下,俯臥位通氣無疑有可能是COVID-19所致的ARDS治療的有效手段,其主要機制包括,改善低氧血癥及高碳酸血癥、復張塌陷肺組織及改善右心功能。 1. 改善低氧血癥:俯臥位通氣能改善ARDS肺不均一性分布,進而改善低氧血癥,Guerin等對中重度ARDS患者俯臥位后使用超聲評估肺重力依賴區(qū)肺泡復張情況,俯臥位通氣后能明顯減少肺塌陷進而改善氧合【13-14】,而氧合的改善往往并不是短時間內(nèi)改善,我們對9項關(guān)于中重度ARDS俯臥位通氣治療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的Meta分析發(fā)現(xiàn),俯臥位通氣至少在12h以上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氧合及臨床預(yù)后【15】。我們總結(jié)COVID-19治療的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對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患者,俯臥位均能改善氧合,且對一些危重型COVID-19患者,由于肺可復張性差,12h的俯臥位往往不能充分肺復張,因此,12h~24h的俯臥位通氣對此類患者有效。 2. 改善高碳酸血癥:高碳酸血癥往往發(fā)生于重度ARDS的病程中,其機制還是由于肺不均一性引起肺通氣血流比失調(diào),進而引起肺泡死腔增加。俯臥位通氣后能改善肺通氣不均一性,復張塌陷肺組織,減輕塌陷肺組織周圍肺泡的過度膨脹,進而減少肺泡死腔通氣,從而改善高碳酸血癥【16-17】。 3. 改善肺可復張性:俯臥位通氣能復張塌陷肺組織進而改善肺可復張性【18】。我們對12例COVID-19所致中重度ARDS患者實施俯臥位通氣治療發(fā)現(xiàn),俯臥位通氣24h后,8例患者肺順應(yīng)性和氧合仍能改善,且肺可復張性指標肺復張/膨脹指數(shù)能夠明顯改善,但俯臥位48h時,大部分患者肺順應(yīng)性和氧合不再改善,提示COVID-19所致的ARDS在密切評估下需要更長時間的俯臥位通氣。 4.改善血流動力學:俯臥位通氣能改善急性右心功能衰竭。俯臥位通氣時,通過下述兩方面機制使肺血管阻力下降,(1)改善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及肺復張。(2)俯臥位會升高患者腹腔壓力,進而引起體循環(huán)充盈壓升高,從而增加肺血管內(nèi)血容量;因此增加右心前負荷且降低右心后負荷,進而增加左心前負荷,當重癥患者左心功能正常時,俯臥位能顯著改善重度ARDS血流動力學【19】。 俯臥位通氣時,需關(guān)注皮膚黏膜的壓力性損傷、顏面部的水腫、角膜的水腫,置入導管的壓迫、扭曲、移位和脫出,注意著重加強患者的氣道引流,防止氣道阻塞。 來源:中華內(nèi)科雜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