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作為道家鼻祖,他所著的《道德經(jīng)》被譽為“萬經(jīng)之王”,他的思想以及言論在世界各國廣受推崇。 孔子見老子后贊嘆道:“老子其猶龍邪!” 魯迅說:“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span> 魏源說:“老子之書,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span> 尼采將道德經(jīng)奉為至寶,評論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jīng)》,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span> 老子的思想影響著中國人幾千年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2500年來陪伴無數(shù)人走出了困局。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太平盛世,從來不靠嚴(yán)刑峻法,都出于無為而治,人亦如是。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遵循自然的規(guī)律,不輕舉妄動,不胡作非為。 就好像拔苗助長的人,本意是想讓莊稼長勢更好,結(jié)果卻讓禾苗全部枯萎。 有人說,人定勝天,但仔細(xì)想想,能勝天的不是人定,而是人在自然的規(guī)律里順?biāo)浦?。如果真的逆天而為,只會惹禍上身?/span> 世上萬事萬物都有著自己的發(fā)展規(guī)律,人生福禍得失,皆因違背或順應(yīng)規(guī)律而起,那些立于不敗之地的人,往往都是順應(yīng)了天道的人。 最符合天道的,就是順其自然,無為而為。 “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span> 只有那不與人相爭的人,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相爭。在老子看來,一個人一旦不爭,就等于立于不敗之地了。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一個人不在乎得失,內(nèi)心也就“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自然立于不敗之地。但這帶來的并非是消極影響。 一個人正是因為不在乎得失,能忍、能隱、能退、能柔。反而可以不必出風(fēng)頭,不必分心,專心把事情本身做好,反而可以做出一番成績。 一如漢高祖劉邦,把“不爭”當(dāng)做兵家的韜略來看,不爭無用之爭,乃至以弱勝強。 歷史上,劉邦第一個攻破咸陽,卻不自稱王。 劉邦與項羽爭雄,在實力懸殊下,劉邦承認(rèn)項羽霸主的地位,選擇了臣服,讓出了關(guān)中,卻保住了性命,保住了實力。 隨后劉邦在分封的蜀地積極備戰(zhàn),等待時機,最終消滅了西楚霸王,建立了大漢四百年的基業(yè)。 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事事都要爭先,一定要和別人爭個高下。殊不知,“不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跟小人爭是非,即便贏了,也影響了心情,浪費了時間; 跟愛人爭輸贏,無論誰贏誰輸,都會傷及感情; 跟父母爭對錯,不管結(jié)果如何,都會疏遠親情; 跟朋友爭風(fēng)光,無論結(jié)局怎樣,感情都會漸行漸遠。 所以,生活中與其去跟別人爭強好勝,與其整天與別人爭來爭去,不如完善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span> 這句可以跟我們常說的一句老話聯(lián)系起來,“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人,如果可以深入的了解別人,就能稱得上聰明,但是還不能算做是有智慧。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但可以洞悉別人,還能了解自己,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算得上是有大智慧的人。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在老子看來,單純的使用武力來達到對方是并不能稱之為強者的,真正的強者,是戰(zhàn)勝自我的人,也就是實現(xiàn)心靈上的征服。 相對于別人,我們更難了解自己。相對于戰(zhàn)勝別人,我們更要戰(zhàn)勝自己。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凡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問題,發(fā)現(xiàn)自己,戰(zhàn)勝自己。一個人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水之所以備受推崇,是因為水包含著無私利他的品質(zhì)。水能滋潤萬物,卻從不居功,一直處在低處。 人最難放下的是“我執(zhí)”,最常做的是自私。以“我”為中心,“我”需要幫助,“我”最金貴,“我”的事最重要。 其實,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你這樣想,別人亦然。但結(jié)果,只會是一場惡性循環(huán)。 智慧的人,能在人生里,發(fā)現(xiàn)自我之外的意義。 學(xué)會給予,越分享越富有;學(xué)會幫助,別人也會幫你;學(xué)會利他,利他是更高級的利己。 儒家說,仁者無敵。 只有利他的人,才會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靈魂上的高度。 所以,上善才像水,利萬物而不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后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后就變得干硬枯槁了。 有人問老子,剛和柔哪個更強? 老子指了指自己的嘴巴,反問:“我的舌頭還在嗎?” 那人答:“在?!?/span> 老子又問:“我的牙齒還在嗎?” 那人答:“您年事已高,牙齒已經(jīng)不在了?!?/span> 老子:“如你所見,舌頭柔軟,而牙齒堅硬。剛則易折,柔者長存,再明顯不過了?!?/span> 人和草木一樣,有生命力時,柔軟強韌,枯萎后,就會變得僵硬挺直。 老子一貫主張以柔克剛的弱德之美。柔弱的東西,更能隨時間、環(huán)境而發(fā)生變化。因此不容易夭折、毀滅。 不懂得變動,一味硬剛,只能加速滅亡。 相比于表面上的強硬,柔弱則是另一種強大。 堅強的東西易損,柔弱的東西長存,懂得示弱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每個人的思維都有一堵障礙墻,就是我們的慣性思維。同一件事,有人把它當(dāng)作向上的踏腳石,而有人把它當(dāng)作無法翻越的高山。 因此,很多時候你過得不好,不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是你的思維模式需要轉(zhuǎn)變創(chuàng)新了。 老子的這五種頂級思維,驚醒無數(shù)夢中人,理解透了萬事皆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