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五色旗民國時代,還是青天白日民國時代,在動蕩的時局中,出了很多歷史人杰,各行各業(yè)覺醒之際都出了很多精英,而政壇也不例外,從1912到1949,民國三十八年出了很多領袖,無論是大總統(tǒng)也好,還是政府主席也罷,有孫中山、袁世凱、蔣介石這樣影響國家進程的大人物,當然也有黎元洪、李宗仁、汪精衛(wèi)、譚延闿等云煙過客。 國民黨自1925年在廣東改組之后,就不再沿用北洋時代的體系,以黨組織信仰,以信仰選拔人才,以軍校磨煉意志,打造一批真正有信仰的團隊。而改造以后,民國政府元首不再是北洋時期的大總統(tǒng),而是國民政府主席,之后國民革命軍成功北伐,名義上統(tǒng)一了全國,國民黨采用集體領導的委員會制一直延續(xù),直到1948年國民政府末期,內(nèi)憂外患之下不得已行憲,才有了民國總統(tǒng)。 自1925年開始,民國歷任政府主席為汪精衛(wèi)、譚延闿、胡漢民、蔣介石、林森,而這當中,除了蔣介石和林森,其余的幾位都是過煙客,加在一起也就三年多四年的時間,而民國24年,蔣任元首八年,林森任國家元首12年。 林森先生 那林森到底何人?能在1931年到1943年,在蔣介石如日中天的時代,林森能“力壓”蔣介石執(zhí)掌國民政府長達12年?而歷史上,大多史料都沒有提及這段隱晦的歷史,那么林森難道真如外界所言,只是個傀儡? 林森,生于1868年,這一年是同治七年,洋務運動正在蓬勃開展;這一年,也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元年。少時在福州求學,15歲便考入臺灣中西學堂電科,次年就進入臺北電信局工作,1895年,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林森加入當?shù)乜谷哲?,自此開始了革命事業(yè),在臺灣抗日失敗后,林森短暫的回福建教了兩年書,在這期間,林森開始接觸一些新思想,漸漸想明白了國家的明天不能放在腐朽的清廷上,民族崛起當改換一個新的思路,在痛定思痛之后,林森逆流而上,再赴臺灣,加入了興中會,聯(lián)系島上愛國人士,組織隊伍,自此展開了反清抗日的系列活動。 之后,因日本在島內(nèi)搜捕,被迫再度返回福建,在福州創(chuàng)辦報社,宣傳新的思想,組織新的抗爭路線,團結一批志同道合的愛國人士。回國后的林森一直在海關工作,從上海到九江,每到一處林森都創(chuàng)辦報社,宣傳思想。創(chuàng)辦商團,舉辦軍事訓練班,聯(lián)絡新軍,為武裝反清作準備。終于等來了1911年,武昌起義一聲巨響,敲響了中華民族封建帝國制度的喪鐘。身在九江的林森積極響應武昌起義,組織起隊伍,建立新的秩序,任九江軍政府民政長。 民國歷任元首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德高望重的林森任南京國民臨時政府參議院議長,之后,手握重兵和大權的袁世凱揮軍南下,陳兵江北,與革命軍談判,南京臨時國民政府迫于形勢,不得已同意了袁世凱的條件,清帝退位,袁世凱出任民國大總統(tǒng),組建北京國民政府,林森同樣出任政府參議院議長。不過,在國會和總統(tǒng)府爆發(fā)的府院之爭中,袁世凱畢竟掌握著整個北洋體系,國會內(nèi)閣不過是一幫革命黨的文人,在治國和行政上比較激進和理想化,很快就在政治斗爭中落了下風。 1913年,孫中山因為北京局勢沒有按照之前設想的方向進展,當年從日本回國組織二次革命,林森隨參議院等國會議員離京南下,投奔孫中山。二次革命失敗后,眾多高層都選擇出海避難,林森輾轉(zhuǎn)日本和美國,四處宣傳革命思想和籌集資金組織革命活動。之后數(shù)年,林森一直追隨孫中山左右,是孫中山政府的主要臂膀。 1924年,主持國民黨改組,在國民黨第一次會議之后,被選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任命為國民黨海外部部長,1925年,在孫中山去世之后,成為國民政府的中央常委,作為右派分子,林森在1926年《彈劾西山會議決議案》通過之后,被削職,赴南京主持中山陵修建相關事宜。 大員' uploaded='1' data-infoed='1' data-format='jpeg' data-size='275861' data-phash='53BBA14D1C1BFB40' data-source='outsite' outid='undefined'> 1927年,分裂多時的國民黨,寧、漢、滬三方合流,資歷極深的林森出任南京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次年出任立法院副院長,因為國民政府更多的是借鑒美式體制,所以立法院是政府核心部門之一,為國民政府“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考試院、監(jiān)察院”五院體系中的最核心部門,能以派系對手的身份出任副院長,足以說明林森的地位之高,其乃“辛亥革命的先驅(qū)、反袁護法的功臣、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之一”。 1931年5月,孫科和汪精衛(wèi)等人在廣州組建國民政府,和南京的蔣介石對抗,同年9月,發(fā)生了歷史上著名的“918事變”,蔣介石致力于“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政治決策遭受了國內(nèi)外一片嘩然,不得已宣布辭去國民政府主席的職位,由林森代理。但是下野的蔣介石同樣大權在握,特別是設立軍事委員會,并出任委員長,掌握著國民政府的軍權,有軍隊在手,自然就是實際的一把手,所以在下野的同時,并確定主席為國家元首,不負實際政治責任,而林森就此當上了國民政府主席,而且在這個寶座上一坐就是12年,直到1943年不行車禍遇難。 林森在重慶 林森出任政府主席之后,很大程度上只是撐門面,畢竟政府的大事和主要決策并不由他經(jīng)手,只需要簽字執(zhí)行就可以了。所以,他對外公開的政令是奉行“內(nèi)協(xié)外爭”之方略,對內(nèi)致力團結,對外力主抵抗。但是國民政府實際上在1931年到1935年之間,對工農(nóng)紅軍進行了多方圍剿。再比如,林森多次強調(diào)要積極抗日,弘揚中華民族正氣,要堅持對抗到底的策略,但是國民政府的軍隊也只是陳兵長城以內(nèi)防御,雖然打了幾仗,但是并沒有大舉對外,反而是以胡宗南在西安的事業(yè)為主。足以看來,林森在當時只是平衡各方勢力的一個名義元首,并沒有掌握國民政府的實際權力。所以,林森后來常常自嘲,只是替蔣公執(zhí)掌大印的總管。 不過林森也清楚當時中國的局勢,甘于隱身,平衡各方的勢力,為國家的利益而杜絕無謂的政治斗爭。特別是在西安事變這件事上,由于蔣介石在前線被俘,林森以國民政府主席的名義代理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本有機會陷蔣介石于死地,可林森卻力阻國民黨其他野心家的討伐令實施,堅持和平解決的方案,最終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保證了蔣介石的平安歸來。 林森和蔣介石 隨后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國家的一切都為了抗戰(zhàn)而服務,手握兵權的蔣介石自然是權力的中樞,而林森作為政府首腦,權力進一步被削弱,成為了蔣介石幕后一位穩(wěn)定軍心和民心的重要人物,主要是林森在大事情上絕不糊涂,致力于運用二戰(zhàn)的契機,廢除中國和美國、英國等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直到年過古稀仍然不辭辛苦為國奔波,直到1943年,在操勞國事,趕赴加拿大使館簽取國書的路上,出車禍不治身亡,因為其一生公德和私德影響巨大,重慶政府和延安邊區(qū)政府都對林森先生做出了隆重的公祭活動。 林森個人人品極佳,是孫中山的忠實追隨者,是亂世之間的一股清流,一生只娶一妻,23歲喪妻后不再續(xù)娶,無家產(chǎn)無親生子女,從不驕奢淫逸,不好煙酒幾乎不近女色,孤身一人,在大事上幾乎沒有私心,被當時百姓稱為“布衣元首”。 同時,林森公德也是極佳,把國府主席做到了“虛位”,一生奉行愛國主義,將革命救國,天下為公的思想貫徹到底,雖然貴為主席,卻能夠委身輕車簡從,探求民隱。大是大非面前,時刻以國家為重,堪稱那個時代的一個完人。唯一有所八卦的,大概就是流傳的他和其表妹的故事。 林森老照片 林森能在十二年里力壓蔣介石為國家元首,主要是因為時局所致,眾所周知,國民黨內(nèi)部派系林立,掌握實際大權的蔣介石如果軍政一把抓,實行獨裁統(tǒng)治,自然會遭受到其他派系的不滿,畢竟當時汪精衛(wèi)、廣東和廣西等勢力在國民政府內(nèi)部影響力不小,一旦這些勢力團結起來反蔣,內(nèi)耗之下,國民政府統(tǒng)治必定會受到威脅,而在特殊環(huán)境下,當時國民黨內(nèi)元老,只有林森一人既能服眾,又不會太威脅到蔣介石的實際統(tǒng)治,所以林森出任國民政府主席,實則是一種權力斗爭之下,各方角力的一個和平解決的結果。 而林森確實也充分做好了這個角色,說好了聽就是無為而治,說不好聽的,就是我坐在神龕之上,當個不顯靈的菩薩,其他的你蔣介石說了算就行,只要為了國家好,我林森負責來維系各方勢力,把握好平衡尺,低調(diào)行事就行;而你蔣介石去軍政一把抓,做好軍國抗戰(zhàn)之大業(yè)。 這么一個偉大的革命先驅(qū),與其說他是傀儡,倒不如說,他為了政府穩(wěn)定,為了國家利益,甘愿屈尊降貴做了那個被架空的元首,替國家給蔣介石站好崗。關于林森的評價,引用新華日報社的話:林主席承繼國父的遺志,畢生盡瘁于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yè)。 林森主席 而這,就是林森能夠“力壓”蔣介石12年,連任國民政府主席的原因,實至名歸,無需爭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