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漸漸升高,那座木橋沐浴在暖色里,惺忪著雙眼醒來。 美國愛荷華州麥迪遜郡的麥迪遜橋看起來很普通,橋也就十幾米長吧,寬度三四米。交叉的木條在兩壁支撐起廊頂,外墻用木板封死。造型上并無特色,就像一件碩大的集裝箱,兩頭開口的頂部斜側(cè)出一部分。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我坐電影院看那座廊橋時對它幾乎毫無印象,橋也就是個電影的場景、道具,一閃而過。 直到今天,才讀出了它情感與符號上的標識。 美國電影《廊橋遺夢》出現(xiàn)在中國社會轉(zhuǎn)型的一個敏感點上。砸三鐵、下崗潮,社會惶恐不安,不斷升級的貧富分化。天價高檔餐廳,歌舞廳、洗浴場,有毒大米,黑色、黃色的漩渦吞沒著社會,傳統(tǒng)道德規(guī)則在畸形的金錢至上的新價值觀中已毫無分量。 電影里驚心動魄、牽腸掛肚的出軌行為所引發(fā)的婚戀爭議,使得那座橋更顯得無足輕重。 此前我們僅僅熟悉幾個美國影星,上嘴就能叫出名字的只有卓別林。他的表演風格與影片題材內(nèi)容與當時的政治禁錮并不違和。我們還不知《廊橋遺夢》中的女一梅麗爾·斯特里普何許人也,不知1980年她已憑借倫理片《克萊默夫婦》,獲得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1983年憑借愛情片《蘇菲的抉擇》,獲得第5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對三十多歲的我們來說,1949年出生的斯特里普飾演出軌的女人顯然太老了,且其貌不揚;而又導又演的男一號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盡管同樣不熟悉,比女一大19歲的老男人的魅力卻極其吸引人。銀灰色的雜亂的頭發(fā),那一雙眼睛深邃而迷人。 《廊橋遺夢》的故事不管在美國或中國其實都很老套。攝影師羅伯特因打聽廊橋所在而結(jié)識有夫之婦弗朗西斯卡,在弗朗西斯卡家人外出的四天里,二人愛得刻骨銘心,因弗朗西斯卡不愿舍棄家庭,羅伯特獨自離開,弗朗西斯卡雖然沒跟羅伯特走,心里卻始終沒有放下羅伯特。她立下遺囑,要子女將自己的骨灰撒在廊橋橋畔,生前陪著家人的她希望死后能永遠依偎在愛人身邊。 嚴格意義上說,這并不是九十年代中國風格的老牛吃嫩草的故事,它更像是單位、鄰里間一個女人出軌的緋聞。它在大陸之所以能引發(fā)觀影熱潮,無外是中國人喜歡私下里津津樂道,而美國人則把它搬到了銀幕上。 有搭訕、試探,雙方微妙的有遠而近的過程,比中國社會更為直截了當?shù)南嗤录毮伓鴦尤恕?/span>那時我們對美國人的整體印象還有些刻板,他們將出軌升華為撕心裂肺的浪漫不足奇,奇怪的倒是六七十年代美國小鎮(zhèn)的保守意識,到八九十年代了還在一部分中年人群里固若金湯。女主角兒子起初的厭惡與憤怒,已經(jīng)很貼近中國直男的形象了。 我們熟識的美國社會標簽,有嬉皮士、吸毒、性解放、鄉(xiāng)村音樂;或是華爾街的那些豺狼巨蟹,當然還有新冠病毒肆虐時卻滿大街抗議口罩令的神經(jīng)病。這樣一個愛而不得的悲劇愛情故事,讓人恨不起來的婚內(nèi)出軌,平淡瑣碎生活遭遇煥發(fā)新生的激情之后,居然生出是撲滅火苗冷靜回歸家庭、還是放下責任勇敢追隨內(nèi)心所愛的兩難掙扎,其實有點難以理解。 那個時代的中國人,一旦破除了道德束縛,再不會理會枷鎖,去自覺經(jīng)受精神煎熬。 《廊橋遺夢》的老版海報設(shè)計得也有些低俗,有點那個時期港臺電影海報風格。人物親昵而曖昧,伊斯特伍德的眼神甚至有些輕浮。 總之,二十多年前看《廊橋遺夢》,能看見夢,卻看不見廊橋。 二三十年之后,一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最近的一段居家隔離期間,除了看世界杯,我也翻出五六十部老片子重看。《廊橋遺夢》是其中的一部。 于是重走廊橋,再拾起遺夢。 這次終于看清了麥迪遜橋的模樣。它兩端有幾米引橋,色調(diào)與主橋擰著;小車開上去有些顫顫的顛簸。 廊橋始建于1883年,1992年曾毀于一場大火。小說《廊橋遺夢》首版,作者用了麥迪遜橋的照片作為小說封面,隨著影片和小說的大獲成功,原本普通的廊橋聲名鵲起,慕名而來的游客絡(luò)繹不絕。1998年廊橋翻新重建,成為人們舉行婚禮的圣地,一處著名的觀光景點。 每年秋天,當?shù)厝硕紩e行熱鬧非凡的“廊橋節(jié)”。 一本小說,一部電影,讓一座居于鄉(xiāng)野的老橋充滿了意義標識。 這一次觀影我突發(fā)興趣,去了解小說《廊橋遺夢》的作者——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想去看那一場劇中邂逅的由來。 1939年出生的沃勒是個典型的多面手,除了是北愛荷華大學教授,研究經(jīng)濟學、數(shù)學、管理學,還是位吉他藝術(shù)家和歌手。熱愛攝影、音樂,出過一張音樂專輯。 《廊橋遺夢》是他的小說成名作、代表作,也是他的處女作。 上世紀90年代初,他在密西西比河攝影采風,路過這座廊橋時迸發(fā)靈感,只用了11天就完成了《廊橋遺夢》初稿。本來他也只是跨界玩票,寫給親友看的一個有趣地故事。有朋友建議他發(fā)表,于是就有了這部后來有40多種譯本、全球銷量超過1200萬冊的超級暢銷書。 這部電影的底子來自于一位教授的胡思亂想、隨手涂寫。小說出來后評論家不怎么買賬,認為小說陳詞濫調(diào),觀念老套,人物也不十分鮮活???/span>令人意外的是《廊橋遺夢》大獲讀者喜愛,1992年問世,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長踞三年,1993年榮登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小說被改編成百老匯音樂劇,還在1995年被身兼導演和主演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改編成電影《廊橋遺夢》。結(jié)果電影收獲1.82億美元的高票房,影片入選美國電影協(xié)會百年百部愛情電影。 《廊橋遺夢》出自一位大學教授站在這座橋上的浮想聯(lián)翩。小說中沃勒刻意設(shè)計,沒有讓弗朗西斯卡離開家庭;這個掙扎點顯然增加了小說的厚度,俘獲了讀者的共情。而在現(xiàn)實中,《廊橋遺夢》讓沃勒名利雙收,他除了離開家鄉(xiāng)搬到德克薩斯州的一座農(nóng)場,還與結(jié)婚36年的妻子分道揚鑣。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廊橋遺夢》講述了一段在4天時間里鑄就的至死不渝、刻骨銘心的中年人的婚外戀情。 它的觸點敏銳而多元。 僅僅是小說里的一句經(jīng)典臺詞“真正的愛情是屬于成年人的”,就會讓處于惶恐而寂寞中年期的男女熱淚盈眶。 出演《廊橋遺夢》時,梅麗爾·斯特里普也正面對轉(zhuǎn)型。相對光華璀璨的20世紀80年代,四十幾歲的斯特里普顯得沉寂了許多。影壇新人輩出,光彩四射。 這部影片確證了她演藝生涯的堅持:努力貼近角色,靠理解與演技打動人心。在精細的情感與心理層層展現(xiàn)、解剖中,你的樣子可以是最好的。 緩慢而憂傷的音樂與歌聲,男主角站在雨地里最后一次等待,此時你能想到那座廊橋,具有了凄美的情緒。 “真正的愛情是屬于成年人的”,《廊橋遺夢》靠著對它的詮釋,靠著梅麗爾·斯特里普精湛演技,依舊充滿魅力。 是的,無需他人評判或指導我們的情感生活。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最終樣子,不過是自我選擇的結(jié)果。 作者相關(guān)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