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文人寄情于壺,以坯作紙,在紫砂陶器上題銘鐫刻,抒發(fā)思想,托物寓意,將個人的文學修養(yǎng)、藝術(shù)審美和生活情趣,用集詩書畫印于一體的形式,與紫砂茶器進行具足文人氣息的殊妙結(jié)合,從而使紫砂壺達到'切題、切意、切茶”和'可用、可賞、可玩”的意趣,人壺合一,文雅風流,是謂紫砂文人壺矣。 這樣文人氣質(zhì)獨特的玉成窯,自然留下了許多名家作品,而我們今天帶大家了解的,是玉成窯兩大制壺名匠分別是:王東石、何心舟。 何心舟:字石林,浙江紹興人。清同治緒年間制壺名手,工書法、篆刻,所制茗壺造工精煉,形制簡巧,取材自然形式,善用黃泥制器。造紫砂壺,為陳鳴遠后受文人影響最深的陶人,作品珍稀,極具文人味,每有所見皆為奇品。 壺身扁圓狀,整體作瓜形而無棱,一彎嘴,高架三叉提梁相交于壺體上方,如瓜之藤蔓,自然交疊,曲中有直,圓中寓方。一提梁與壺身相接處鈐篆體陽文“心舟”印款。蓋口契合嚴密,圓蓋置瓜蒂形紐,紐下部置氣孔,紐形設(shè)計生動且便提攜,蓋內(nèi)鈐篆印“心舟”,與提梁處鈐印同。壺身一側(cè)光素,一側(cè)銘文曰:“古銅質(zhì),今石形,沙水壹壺一氣清,繄昔周穜留其名?!笔鹂睿骸鞍胨诰邮裤憽保霓o含章洵雅,字字俊秀可觀。壺底鈐篆體印款“石林何氏”。 清末 玉成窯唐云舊藏何心舟制東坡石銚 壺身銘刻:“東坡石銚。提壺相呼,松風竹爐。公壽題?!卑芽睢拘闹邸浚卓顬椤韭尤A館】,皆為何心舟所用印。且為唐云舊藏。玉成窯類似的傳世作品幾乎不可見。 清晚期·玉成窯何心舟制并刻直汲壺 清中期 何心舟制并刻日嶺山房款玉成窯紫泥一粒珠壺 此壺呈玉成窯獨有的黃赭色,壺體飽滿呈圓珠狀,有如珠似玉般的圓潤、光潔效果。無頸,嵌入式口蓋,最大程度保持了壺身整體形象的完美。壺蓋嵌以一粒珠,疊造出雙重的視覺效果。壺面銘刻“蒙泉”二字大楷,左署“甘露祖師碑字,心舟縮刻”,筆畫端正,具漢代碑刻書風。壺底鈐有“日嶺山房”方印,把下鈐“心舟”小印,隨器附原藏家為此壺而作拓片紙本,足見其對此壺的珍視與喜愛。 清晚期 何心舟制,梅調(diào)鼎刻玉成窯紫泥椰瓢壺 款識:曼陀華館(底款);韻石(把款);赧翁(刻款)鐫刻:吾豈匏瓜,乃酒之家。為陽羨人,而戶于茶。赧翁題。 王東石:別號苦窳生,清同治至光緒年間的制壺名手,所作之壺造型別開蹊徑,獨具一格,常為文人雅士制壺及文房具,王東石制壺甚得古法,造工細致,技藝超群,銘刻亦佳,隨時風所興。 清光緒 王東石制徐三庚銘玉成窯邊鼓壺 器型為曼生十八式之扁石壺式,彎流鋬環(huán)起線,順勢銜接身筒折沿肩處,短腹中間堆飾虛線一周,似有若無,勁若抽絲。平蓋厚唇,中豎橋鈕,平底內(nèi)圈。壺面一側(cè)鐫刻隸書“邊鼓。褒海題”,另一面中腹銘刻“似魚室主審定。己卯(1879年)八月東石作”,壺底鈐有篆文方款“石窗山房”,把下則鈐“東石”兩字。整器渾厚莊重,造型古雅,無論砂質(zhì)、銘文、書法、印款、器形上,均獨領(lǐng)風騷,頗具文人雅趣。 清末 王東石制 艾農(nóng)銘 何心舟刻 周盤壺 清晚期 王東石制、雪居畫何心舟刻玉成窯紫泥香筒 香筒精煉紫泥為胎,外粉泥漿,砂質(zhì)細密,作長筒圓柱形,配一圓形平蓋,蓋面作仿瓦當裝飾,刻篆文“長生未央”四字;蓋內(nèi)中心部鈐印“陽羨王東石制”六字豎排章款。底作暗足。筒身正面刻繪,背面留白,所刻內(nèi)容以梅花和蘭花為主,且呈重迭交織狀,蘭花在前,梅花在后,蘭葉靜雅修長,梅枝蒼古遒勁?;ǘ涓傁嚅_放,姿態(tài)萬千。 清晚期·玉成窯王東石制沈墨仙刻提梁壺 此件提梁壺,身筒近似高井欄形,氣度闊達,平蓋配單環(huán)鈕,韻味十足。提梁外方內(nèi)圓,制作渾厚,流嘴造型與提梁異曲同工,生動而流暢。壺身的線面過渡,轉(zhuǎn)角、蓋鈕、流嘴、提梁均大氣簡約,視覺立體感強。壺身一面光素,一面刻繪幽蘭,姿態(tài)優(yōu)雅。清新馥郁,并配以詩文雅句,鐫刻極為瀟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