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河套地區(qū)龍山時代的遺址中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一些石峁文化墓葬,尤其是府谷寨山遺址廟墕墓地的發(fā)掘,使系統(tǒng)研究石峁文化墓葬成為了可能。本文系統(tǒng)梳理了石峁文化墓葬的資料,并對墓葬其進行了分類,進而分析了石峁文化墓葬殉葬女性、隨葬豬下頜骨及墓地祭祀等葬俗問題。 向上滑動閱讀注釋 [1]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陜西神木石峁遺址[J].考古,2013(7). [2]孫周勇,邵晶,邸楠.石峁文化的命名、范圍及年代[J].考古,2020(8). [3]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陜西府谷寨山遺址廟墕地點墓地發(fā)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22(2).本文提到的所有寨山墓葬資料皆出于此,下文不再加注。 [4]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陜西神木縣石峁遺址韓家圪旦地點發(fā)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6(4). [5]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陜西神木縣神圪垯梁遺址發(fā)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6(4). [6]陜西省考古研究院.2014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調(diào)查發(fā)掘新收獲[J].考古與文物,2015(2). [7]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陜西神木縣石峁遺址后陽灣、呼家洼地點試掘簡報[J].考古,2015(5). [8]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伊金霍洛旗白敖包墓地發(fā)掘簡報[C]∥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327-337. [9]忻州考古隊.忻州游邀考古[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72. [10]同[7]. [11]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林遮峪遺址發(fā)現(xiàn)龍山時期石城等重要遺跡[N].中國文物報,2020-8-7(8). [12]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朱開溝—青銅時代早期遺址發(fā)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142. [13]同[12]:141. [14]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神木新華[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261. [15]同[4]. [16]同[9]:61-71. [17]張弛.社會權(quán)力的起源—中國史前葬儀中的社會與觀念[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281-302. [18]韓建業(yè).龍山時代的三個喪葬傳統(tǒng)[J].江漢考古,2019(4). [19]同[14]:256,257. [20]王曉毅.山西呂梁興縣碧村遺址出土玉器管窺[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8(3). [21]同[12]:140,141. [22]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準格爾旗二里半遺址第一次發(fā)掘簡報[C]∥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246-260. [23]同[5]. [24]同[14]:114. [25]同[14]:253,254. [26]同[14]:238. [27]同[7]. [28]西安半坡博物館.陜西神木石峁遺址調(diào)查試掘簡報[J].史前研究,1983(2). [29]朝陽市文化局,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遺址[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27-69. [30]青海省文物管理處,海南州民族博物館.青海同德縣宗日遺址發(fā)掘簡報[J].考古,1998(5). [31]童恩正.試論我國從東北至西南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C]∥文物與考古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23. [32]李水城.石棺葬的起源與擴散——以中國為例[J].四川文物,2011(6). [33]王煒林,郭小寧.陜北地區(qū)龍山至夏時期的聚落與社會初論[J].考古與文物,2016(4). [34]邵晶.石峁遺址與陶寺的比較研究[J].考古,2020(5). [35]a.甘肅省博物館.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遺址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1960(2).b.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皇娘娘臺遺址第四次發(fā)掘[J].考古學報,1978(4). [36]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工作隊.甘肅永靖秦魏家齊家文化墓地[J].考古學報,1975(2). (作者:裴學松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原文刊于《考古與文物》2022年第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