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李宇林
北京白云觀中醫(yī)診所道醫(yī)館
2022-12-07 10:41
發(fā)表于北京
【辛溫解表】 麻黃湯 麻黃(去節(jié))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 主治 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臨床常用于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屬風寒表實證者。 麻黃加術(shù)湯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70個(去皮、尖)白術(shù)四兩 主治 外感寒濕,惡寒發(fā)熱,身體煩疼,無汗不渴,飲食無味,苔白膩,脈浮緊者 麻杏苡甘湯 麻黃(去節(jié))半兩(湯泡),甘草1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10個(去皮尖,炒)。 主治 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風濕,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風濕性蕁麻疹,癥見日晡所加劇者。 桂枝湯 桂枝(去皮)、芍藥、生姜、大棗(切)各 9g,甘草(炙)6g。 主治 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鼻鳴干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者。 桂枝加桂湯 桂枝(去皮)五兩(15g),芍藥三兩(9g),生姜(切)三兩(9g),甘草(炙)二兩(6g),大棗(擘)十二枚。 主治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去皮)三兩(9g),芍藥六兩(18g),甘草(炙)二兩(6g),大棗(擘)十二枚,生姜(切)三兩(9g)。 主治 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爾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去皮)三兩(9g),大黃二兩(6g),芍藥六兩(18g),生姜三兩(9g),甘草(炙)二兩(6g),大棗(擘)十二枚。 主治 太陽表證未解,內(nèi)有實熱積滯,腹?jié)M實痛,大便不通。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6克) 芍藥(6克) 生姜(9克) 炙甘草(6克) 大棗(3枚) 葛根(12克) 主治 風寒客于太陽經(jīng)輸,營衛(wèi)不和證。桂枝湯證兼項背強而不舒者。 大青龍湯 麻黃(去節(jié))18g,桂枝6g,甘草(炙)6g,杏仁(去皮、尖)四十個,生姜(切)9g,大棗(擘)十枚,石膏(如雞子大)。 主治 外感風寒,兼有里熱,惡寒發(fā)熱,身疼痛,無汗煩躁,脈浮緊。 越婢湯 麻黃六兩(18g)、石膏半斤(25g)、生姜三兩(9g)、甘草二兩(6g)、大棗三枚。 主治 風水證,癥見發(fā)熱、惡風寒、一身悉腫、骨節(jié)疼痛;或身體反重而酸、汗自出;或目窠上微擁即眼瞼水腫,如蠶新臥起伏、其頸脈動、按手足腫上陷而不起、脈浮或寸口脈沉滑。 九味羌活湯 羌活、防風、蒼術(shù)各9克,細辛3克,川芎、白芷、生地、黃芩、甘草各6克。 主治 具有辛溫解表,發(fā)汗祛濕,兼清里熱之功效。主治外感風寒濕邪,內(nèi)有蘊熱證。 大羌活湯 防己、獨活、羌活、黃連、蒼術(shù)、炙甘草、白術(shù)、防風、細辛、黃芩各三錢(各9g),知母、川芎生地各一兩(各30g) 主治 兩感傷寒,太陽與少陰俱病,頭痛,發(fā)熱,惡寒,口干,煩滿而渴。 蔥豉湯 蔥白一虎口(3-7個),豉一升(30g)。 主治 傷寒初起,頭痛身熱,脈浮大。 活人蔥豉湯 連須蔥白30克 淡豆豉10克 麻黃5克 葛根15克 主治 治療傷寒1、2日,頭頂腰背痛,惡寒,脈象緊而無汗者。 蔥豉桔梗湯 鮮蔥白三枚至五枚(6-9g),苦桔梗一錢至一錢半(3-4.5g),焦山梔二錢至三錢(6-9g),淡豆豉三錢至五錢(9-15g),蘇薄荷一錢至一錢半(3-4.5g),青連翹一錢半至二錢(4.5-6g),生甘草六分至八分(2-2.5g),鮮淡竹葉三十片(3g)。 主治 風溫、風熱初起。頭痛身熱,微惡風寒,咳嗽咽痛,心煩口渴,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 【辛涼解表】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9克、 杏仁9克 、炙甘草6克、 石膏(綿裹)18克 主治 外感風邪。身熱不解,咳逆氣急,鼻煽,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脈滑而數(shù)者。 桑菊飲 桑葉二錢五分(7.5g),菊花一錢(3g),杏仁二錢(6g),連翹一錢五分(5g),薄荷八分(2.5g),苦桔梗二錢(6g),甘草八分(2.5g),葦根二錢(6g)。 主治 風溫初起,咳嗽,身熱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脈浮數(shù)者。 銀翹散 連翹一兩(30克) 銀花一兩(30克) 苦桔梗六錢(18克) 薄荷六錢(18克) 竹葉四錢(12克) 生甘草五錢(15克) 芥穗四錢(12克) 淡豆豉五錢(15克) 牛蒡子六錢(18克) 主治 溫病初起。發(fā)熱無汗,或有汗不暢,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 銀翹湯 銀花5錢,連翹3錢,竹葉2錢,生甘草1錢,麥冬4錢,細生地4錢。 主治 陽明溫病,下后無汗脈浮者。 柴葛解肌湯 柴胡12克,干葛9克,甘草3克,黃芩9克,羌活6克,白芷6克,芍藥6克,桔梗6克,石膏3克。 主治 主治外感風寒,郁而化熱證。惡寒漸輕,身熱增盛,無汗頭痛,目疼鼻干,心煩不眠,咽干耳聾,眼眶痛,舌苔薄黃,脈浮微洪。 【滋陰解表】 加減葳蕤湯 生葳蕤、淡豆豉各9g,紅棗二枚,生蔥白6g,炙甘草1.5g,桔梗、蘇薄荷各5g,東白薇3g。 主治 素體陰虛,外感風熱證。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煩,口渴,咽干,舌紅,脈數(shù)。 蔥白七味飲 蔥白(連根切)、干地黃、干葛(切)、生麥門冬(去心) 各9克,新豉(綿裹)、生姜(切)各6克。 主治 血虛外感風寒證。病后陰血虧虛,調(diào)攝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吐血、便血、咳血、衄血)之后,感冒風寒致頭痛身熱、微寒無汗。 【助陽解表】 麻黃細辛附子湯 麻黃(去節(jié))6克(二兩);細辛6克(二兩);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5克(一枚)。(根據(jù)唐宋度量衡:1兩=41.5克=10錢。) 主治 主治素體陽虛,外感風寒證。發(fā)熱,惡寒甚劇,雖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脈沉微。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6g(去節(jié)) 、甘草6g(炙) 、附子3g(炮)。 主治 少陰病,惡寒身疼,無汗,微發(fā)熱,脈沉微者。 再造散 黃芪6g,人參3g,桂枝3g,甘草1.5g,熟附子3g,細辛2g,羌活3g,防風3g,川芎3g,煨生姜3g。另棗二枚,加赤芍共煮。 主治 陽氣虛弱,外感風寒。惡寒發(fā)熱,熱輕寒重,無汗肢冷,倦怠嗜臥,面色蒼白,語言低微,舌淡苔白,脈沉無力,或浮大無力。 參蘇飲 人參6g,紫蘇葉6g,葛根6g、半夏6g、前胡6g、茯苓6g、枳殼4g、木香4g、陳皮4g、甘草4g、桔梗4g。 主治 氣虛外感風寒,內(nèi)有痰濕證。癥見發(fā)熱惡寒,無汗,鼻塞頭痛,胸脘滿悶,咳嗽痰白,氣短懶言,倦怠無力,苔白,脈弱。 敗毒散 柴胡、甘草、桔梗、人參、川芎、茯苓(去皮)、枳殼(麩炒)、前胡、羌活、獨活各三十兩。 主治 1、 散寒祛濕,益氣解表。 2、氣虛,外感風寒濕表證。憎寒壯熱,頭項強痛,肢體酸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有痰,嘔噦寒熱,胸膈痞滿,舌淡苔白,脈浮而按之無力。 荊防敗毒散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茯苓、荊芥、防風、桔梗、川芎各一錢五分(4.5g)、甘草五分(1.5g)。 主治 主治外感風寒初起,惡寒發(fā)熱,頭疼身痛,胸悶咳嗽,痰多色白,苔白脈浮,及一切瘡瘍腫毒,腫痛發(fā)熱,左手脈浮數(shù)者。 連翹敗毒散 連翹7.5g,雙花10g,荊芥5g, 防風3g,羌活7.5g,獨活5g,蘇木3g,川芎3g,歸尾5g,天花粉7.5g,牛蒡子7.5g,柴胡7.5g,升麻5g,桔梗10g,甘草5g。 主治 外感風熱 倉稟散 人參(9克) 茯苓(9克) 甘草(9克) 前胡(9克) 川芎(9克) 羌活(9克) 獨活(9克) 桔梗(9克) 枳殼(9克) 柴胡(9克) 陳倉米(9克) 生姜(9克) 薄荷(9克) 主治 噤口痢。下痢,嘔逆不食,食入則吐,惡寒發(fā)熱,無汗,肢體酸痛,苔白膩,脈浮濡。 【理氣解表】 香蘇散 香附150克(炒去毛) 紫蘇(去根)75克陳皮60克 甘草60克 蒼術(shù)60克(切片,米泔浸,炒黃) 主治 傷寒、傷風、傷濕、傷食。(外感風寒,內(nèi)有氣滯證,癥見形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脈浮。) 正氣天香散 烏藥60克 香附末240克 陳皮 蘇葉 干姜各30克 主治 行氣止痛。治婦人諸氣作痛,或上沖心胸,或攻筑脅肋,腹中結(jié)塊,發(fā)渴刺痛,月水不調(diào),或眩暈嘔吐,往來寒熱。 【飲化解表】 小青龍湯 麻黃(去節(jié))10-15g,芍藥10-15g,細辛3-6g,干姜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15g,五味子3-6g,半夏(洗)10-15g。 主治 具有辛溫解表,解表散寒,溫肺化飲之功效。主治外寒里飲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嘔,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 射干麻黃湯 射干十三枚(9g),麻黃四兩(12g),生姜四兩(12g),細辛、紫菀、款冬花各三兩(各9g),五味子半升(12g),大棗七枚(7枚),半夏(大者,洗)八枚(12g)。 主治 寒痰郁肺結(jié)喉證。癥見咳嗽,氣喘,喉間痰鳴似水雞聲,或胸中似水鳴音,或胸膈滿悶,或吐痰涎,苔白膩,脈弦緊或沉緊。臨床常用于支氣管哮喘、急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臟病等。 【透疹解表】 升麻葛根湯 升麻(30克) 芍藥(30克) 炙甘草(30克) 葛根(45克) 主治 麻疹初起。疹發(fā)不出,身熱頭痛,咳嗽,目赤流淚,口渴,舌紅,苔薄而干,脈浮數(shù),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體炎。 宣毒發(fā)表湯 升麻 葛根各2.5克 前胡2.5克 桔梗0.6克 枳殼(麩炒)2.5克 荊芥 防風各1.5克 薄荷 甘草各0.6克 木通 連翹 牛蒡子 杏仁 竹葉各2.5克. 主治 麻疹透發(fā)不出,發(fā)熱咳嗽,煩躁口渴,小便赤者。 竹葉柳蒡湯 西河柳(15克) 荊芥穗(3克) 干葛(4.5克) 蟬蛻(3克) 薄荷葉(3克) 鼠粘子(炒,研,4.5克) 知母(蜜炙,3克) 玄參(6克) 甘草(3克) 麥門冬(去心,9克) 竹葉(三十片,3克) 主治 麻疹初起,透發(fā)不出。但升麻葛根湯專于解肌透疹,其透散清熱之力較弱,是治麻疹初起未發(fā)的基礎(chǔ)方;本方不僅透疹清熱之力大,且兼生津止渴之功,是治麻疹透發(fā)不出,熱毒內(nèi)蘊兼有津傷的常用方,所以麻疹患者可以適當使用。 【解毒發(fā)表】 清咽湯 玄參30g,水楊梅10g,神曲10g,黃芩10g,大青葉10g,前胡10g,大黃3g,銀花藤15g。 主治 隨證加減,適用于各型急性咽炎。 氣虛型感冒 玉屏風散 防風 30g,黃芪60g,白術(shù)60g。 主治 表虛自汗。汗出惡風,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脈浮虛。亦治虛人腠理不固,易感風邪。 參蘇飲 人參6g,紫蘇葉6g,葛根6g、半夏6g、前胡6g、茯苓6g、枳殼4g、木香4g、陳皮4g、甘草4g、桔梗4g。 主治 氣虛外感風寒,內(nèi)有痰濕證。癥見發(fā)熱惡寒,無汗,鼻塞頭痛,胸脘滿悶,咳嗽痰白,氣短懶言,倦怠無力,苔白,脈弱。 血虛型感冒 蔥白七味飲 蔥白(連根切)、干地黃、干葛(切)、生麥門冬(去心) 各9克,新豉(綿裹)、生姜(切)各6克。 主治 血虛外感風寒證。病后陰血虧虛,調(diào)攝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吐血、便血、咳血、衄血)之后,感冒風寒致頭痛身熱、微寒無汗。 荊防四物湯 荊芥6g,防風3g,生地(酒)15g,當歸12g,白芍(酒)9g,川芎3g。 主治 真睛破損,傷眼劇痛,羞明難睜,流淚或流血,視物不清,重者不能見物。 荔枝四物湯 當歸、熟地、川芎各二錢(6g),白芍(炒)三錢(9g),桂枝三錢(9g),甘草(炙)一錢(3g) 主治 婦人經(jīng)產(chǎn)一切血病,風感太陽衛(wèi)分,發(fā)熱有汗。 陰虛型感冒 加減葳蕤湯 生葳蕤、淡豆豉各9g,紅棗二枚,生蔥白6g,炙甘草1.5g,桔梗、蘇薄荷各5g,東白薇3g。 主治 素體陰虛,外感風熱證。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煩,口渴,咽干,舌紅,脈數(shù)。 陽虛型感冒 四逆湯 炙甘草(君,二兩) 干姜(臣,一兩半) 附子(使,一枚,生用,破八片) 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生附一枚兩半姜,草須二兩少陰方。建功姜附如良將,將將從容藉草匡。 主治 傷寒太陽病誤汗傷陽,及陽明、太陰、少陰、厥陰病、霍亂病等癥見四肢厥逆,惡寒踡臥,嘔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脈微欲絕者,以及瘟疫、瘧疾、厥證、脫證、痛證見有上述癥狀,屬陰證者?,F(xiàn)常用于心肌梗塞、心衰、急慢性胃腸炎吐瀉過多,各種高熱大汗所致之虛脫,各種因素所致的休克等屬于陽衰陰盛者。 |
|
來自: 為什么73 > 《道教道家道醫(y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