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休
是夏朝之前的文字,在沒有紙和筆的三皇五帝時期,所有的文字都是契刻在龜甲、骨頭、青銅器上來進行流傳。在三王中的商朝時代,因青銅器的鼎盛發(fā)展,文字也因青銅器的鼎盛而開疆拓土得以弘揚,文化也是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而傳播,文明也因力量的范圍而教而化之。我們祖先造字的本意和日常用字,與我們今天對字的理解和認識有什么不同呢?來看看這個“執(zhí)”字,所表達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我們看這個字,左邊是一個器皿,右邊是一個跪著的人伸出手在操作這個器皿。這個器皿究竟是什么呢?我們只要把這個器皿究竟是什么搞清楚了,就知道這個字的本意是什么了,對于后面字體的歷史演變脈絡就能清晰透徹而不困惑。 這個器皿就是記錄時間的漏刻。漏刻是什么?漏,是指帶孔能漏水的容器壺。刻,是指附有刻度的計算的標記。漏刻的本意,就是容器漏水,這個漏是有意而為之的漏,根據(jù)漏水(沙)的多少而記錄下來刻度,然后來計算時間的標準。簡單講漏刻,就是記錄時間的容器。 這個就是青銅漏刻。這個漏水的嘴很矮,人要是操作就必須要跪下來才可以操作,這就是甲骨文字形為什么人要跪下來伸手操作的意思。《易傳》: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像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在以前,文字的傳播比較受限制,每一個字都是單獨形成的,比較碎片化,只有刻在龜甲骨上才能形成一整句話,那時候的刻叫“契”。《黃帝陰符經(jīng)》: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意思就是說,真正的至道,不是音樂,歷法所能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的,就類似于我們講的無字天書。在炎帝時期,也就是三皇時期,炎帝(神農)根據(jù)以前伏羲傳下來的天文,指導農業(yè)生產(chǎn),完成了農耕文明安居樂業(yè)的生態(tài)基礎,奠定了華夏民族人口的繁榮昌盛,成為了老子口中至治之極的理想社會。再往后就是從黃帝開始的五帝時期,黃帝命倉頡造字,是為了用文字記錄重要的歷史,所有的造字,都是圍繞著天文歷法而展開的,后面歷朝歷代就以天文為核心去完善文字的表達。五帝之后是三王,也就是從大禹開始的虞夏,殷商,姬周三王。這是中華文明真正的大爆發(fā)時期,也是華夏文明的鼎盛時期,此后的文明一直都在道裂為百再裂為千的碎片化中不斷裂變沒落,人的認知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退化,人也因為認知的退化而變得越來越愚昧無知。我們的文字造字,禮儀制度,器物文明,農耕文明,風俗人情,家風家規(guī),都是祖先效法天地而來,因此,我們要真正的理解文字的本意,就要法天則地。在農耕文明中,什么最重要?種地能得以豐收,時間,農時,節(jié)氣,對天氣的把握,人人都希望能夠風調雨順。把握好時間節(jié)點,種好莊稼,有好的收成,這是農耕文明生存繁衍最重要的保障。對時間的了解,對時機的把握,對于每一個人就顯得非常重要,就像今天的我們,如果沒有了時間的參照,你又如何統(tǒng)籌安排時間工作,休息,吃飯,睡覺呢? 在造這個字的時候,所表達的意思是什么呢?我們看上面這個圖,上面一橫,下面一橫,中間是一個“日”字。天左旋,地右旋,天地相交而時變順矣,陰陽交替而四季變化。如何才能掌握這個變化并抓住時機趨吉避兇呢?知道了一年的春夏秋冬,如何才能知道究竟是哪一天哪一刻發(fā)生了變化呢?我們的祖先就發(fā)明了這個漏刻,記錄每一天每一刻發(fā)生的事,歷史書上的時間記錄就要求很準確。以前說時間白天說時辰,這是2個小時為一個時辰。晚上說更,也是2個小時為一個更。另外小一點的單位就是刻,把一小時分為四刻,每一刻就是十五分鐘。午時三刻,就是以太陽在正午之后的第三刻,也就是第四十五分鐘。此時正是陽氣最旺陰氣剛剛生發(fā)之際,也就是陽極陰生。午正時刻,每個地方的時間不一樣,以太陽日照正午為準。古人是以刻為計時單位,也就是今天的十五分鐘,后來鐘表上面的刻度也是如此而來, 中間的這個是日字,代表的是容器,里面裝的是水,用來測算一天十二時辰的。這個漏刻里面裝的水是一天十二時辰的量,一天分為一百刻。到了漢朝時期,漏刻把水改為沙子,把一天改為一百二十刻。《漢書·哀帝紀》:“漏刻以百二十為度?!?顏師古注:“舊漏晝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nbsp;有了漏刻,人類的計時開始擺脫依賴天象,開創(chuàng)了人類制造計時器的新紀元。這個漏刻需要有人來管理和記錄時間,也就是要報時,就像鬧鐘到點就要響一樣,需要有人報數(shù)。這樣就需要有人來做這件事,把漏下來的水,按照每一刻的容器來測量,并計錄好時間。 旁邊的這個跪著的人,就是“控制”時間的時官,這個人,在那個時期,叫天官。也就是掌管時間。和更夫還不一樣,更夫是打更的,更夫的時間來源,是從這里報來的。 看這個漏刻的水嘴很低,需要人跪著才能做。這就是象形文字根據(jù)器物形狀,造出這個“執(zhí)”字的來源。“執(zhí)”字的本意,就是掌管時間。《黃帝陰符經(jīng)》開篇第一句就是: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在古代,誰要是掌握了時間,就掌握了天道,也就掌握了天下神器。這些都是秘而不宣的機密。主執(zhí)度,臣循理者,其國霸昌。主得位臣輻屬者,王。——《黃帝四經(jīng)》之《經(jīng)法》君主理政秉法執(zhí)度,大臣行事遵循事理,則國家昌盛稱霸天下。君主居得其位,大臣團結在君主周圍,這樣便可稱王天下。——《黃帝四經(jīng)》之《十大經(jīng)》我謹畏上帝,敬愛大地,愛護人民,立身行事以天命為本,持守道本,立心誠信。上面的部分,是關于甲骨文時期之前,三皇五帝老子時期的典籍中關于“執(zhí)”的解釋。“執(zhí)”,我們看見的是天官手執(zhí)漏刻,看不見的是君王“執(zhí)”天下神器。因此,“執(zhí)”有兩種表達;一種是看得見的動詞,一種是看不見的形容詞。知道了這個“執(zhí)”字的本意以及表達的意思,就能知道“執(zhí)天之行”一句話在這里面所表達的意思是什么了。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手工米酒醪糟,為你健康加油。 關注天然好貨,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