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徹底擺脫人生的痛苦,就要從根源處解決問題。 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望和生命意志的無限沖動。人們之所以被欲望裹挾前行,是因為人們承認(rèn)了欲望,并對生命意志表示認(rèn)同和肯定,之后又不斷感受到欲望帶來的痛苦。 因此解決辦法就是——對意志本身進行徹底否定、禁止一切欲望,斷絕對世界的任何迷戀。唯有如此才可進入無我之境,達到超然狀態(tài),從而獲得人生永恒的寧靜與解脫,實現(xiàn)人生的涅磐。 無欲,是人生最后的目的 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對“放不下”有過很深的體會。放不下這個,放不下那個 ……我們總會被世俗牽絆,長期處在 “放不下”的狀態(tài)中患得患失。我們要賺更多的錢、我們要更大的房子,我們要考更高的分?jǐn)?shù)、我們要升職……人生路漫漫,何時是個頭?欲望何時才能得到最終的滿足? 在叔本華看來,欲望永遠得不到滿足,這是生命意志的自然本性使然。肯定生命意志,就意味著人要受到生命意志和無限欲望帶來的煎熬。 該如何擺脫這生生世世的煩惱?徹底否定生命意志,徹底禁欲。不再對世間的花花草草有絲毫迷戀。叔本華說: “無欲,是人生的最后目的”。 無欲,是一切美德和神圣性的最內(nèi)在本質(zhì),也是人從塵世得到解脫的途徑。這有點像佛教里說的涅磐境界——意志的寂滅:向這個世界屈服,把自我欲望和意志降至最低點,以最為卑微的姿態(tài)面對這個世界。 徹底否定生命意志,是一種對人生的絕望態(tài)度。當(dāng)你不再有任何希望,也就不再有任何痛苦。那些撩動你人生的騷亂,還有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在你眼中不過是過眼云煙。 你或許會說,如果真要這樣,那就選擇死亡吧!一死了之,一了百了,不再留戀世間的一切。但叔本華認(rèn)為,死亡并不是對生命意志的否定,而是對生命意志的肯定。因為生老病死都是世間的常態(tài),生生死死也都是意志演化的結(jié)果。在叔本華看來,自殺并不是否定意志,恰恰是肯定了生命意志。況且,自殺也不能成為我們?nèi)松闹改稀?/span> .擺脫痛苦的三個步驟 既然死亡不是明智選擇,人存于世,該如何做到徹底否定生命的意志,從而徹底擺脫痛苦呢?叔本華認(rèn)為,有三個步驟。 一是徹底禁止性欲。 叔本華說:“兩性關(guān)系是一切行為舉止的中心,它雖然不可見,被重重遮掩,卻處處顯示自己的力量。它是戰(zhàn)爭的根源、和平的末日……它像一個竭盡全力登上祖?zhèn)鲗氉?、一統(tǒng)天下的世襲君主,我們時時刻刻都能看到它居高臨下,帶著譏諷和輕蔑俯看著人類的低劣行徑……” 在叔本華看來,性欲是生命意志最堅決的表現(xiàn)。一方面,性欲的不斷膨脹讓人不斷處在尋找性欲對象的狀態(tài)里,身體的饑渴也會讓自身處于痛苦中;另一方面,即使性欲的滿足能讓人獲得短暫的身體快感,但這也帶來了一種不可避免的結(jié)果:生殖活動。新生命的誕生也意味著這新生命要開啟一趟新的痛苦旅程。 所以叔本華對“性欲”嗤之以鼻,他認(rèn)為只有徹底的戒除淫欲,才能做到對生命意志的否定。 二是甘愿受苦。 痛苦是個凈化爐,人只有在痛苦的爐火中不斷經(jīng)受煎熬,體驗到絕望之后才會轉(zhuǎn)向內(nèi)心世界的關(guān)照,重新認(rèn)識自己與世界的關(guān)系?!案试甘芸唷本鸵馕吨蝗タ咕茏约航?jīng)歷的痛苦,當(dāng)痛苦來襲時不要反抗,去享受痛苦的過程,去體驗生命的絕望之感。 當(dāng)有人對自己做了不義之事,欣然接受別人的不仁不義,接受自己遭受的任何損失;當(dāng)有人對自己傲慢無禮時,欣然地去接受,把這當(dāng)成磨練自己的方式。 這里分享特蕾莎修女的一首詩: 人們常常不講道理,不講邏輯,自以為是;無論怎樣,原諒他們。 如果你心地善良,人們可能會指責(zé)你別有用心;無論怎樣,要心地善良。 如果你成功了,你會贏得一些虛假的朋友和一些真正的敵人;無論怎樣,要爭取成功。 如果你誠實坦率,人們可能會欺騙你;無論怎樣要誠實坦率。 你數(shù)年苦心營造的東西,有人可能會將毀于一旦;無論怎樣,要努力營造。 如果你找到詳和與幸福,他人可能會嫉妒你;無論怎樣,要享受幸福。 你今天去做好事,人們往往明天就會忘記;無論怎樣,應(yīng)去行善積德。 獻給世界你最好的一切,也許永遠都不夠; 無論怎樣,去獻給世界你最好的一切。 — —特蕾莎《無論怎樣》 這首詩和叔本華要表達的是同一意思,無論這個世界怎樣不堪,無論外界對自己有著怎樣的傷害,我們甘愿承受這份傷害并以德報怨,如此才能真正達到 “意志的寂滅”。 三是物我相忘的人生涅磐。 當(dāng)我們斷絕了一切欲望,斷絕了對世界的任何迷戀,通過承受痛苦來抑制、降低甚至泯滅意志,最后達到的便是一種真正的超脫——物我兩相忘之境,即自己和世界真正融合在一起了。 你的喜悅和憂傷,也是大自然和世界的喜悅和憂傷;你的得到和失去,也是大自然和世界的得到和失去。當(dāng)你和世界融為一體,當(dāng)你身處無我之境,你便能體會到清心寡欲帶來的不可動搖的安寧。貌似塵世間的一切,不過爾爾。一切都將煙消云散,一切都將走向寂滅,如此這般,人生還有什么值得去爭、去搶呢? 人生到此,恍然間大徹大悟。于是,你掙脫了欲望對你的束縛,你不再是欲望的奴隸,你成為欲望的主人。 叔本華提倡的意境類似佛教中的涅磐境界。人的貪、嗔、癡、怨會導(dǎo)致人生的煩惱,而消除生死的根本煩惱,就是通過戒、定、慧,達到四大皆空的狀態(tài),從而獲得一種欲望寂滅的永恒安寧。 極度的悲觀主義 叔本華為我們營造的人生狀態(tài)實在太悲痛了:這個世界貌似不再有什么樂趣,一切都是不幸的??鞓飞钥v即逝,痛苦才是人生的永恒狀態(tài)。人一直被一股盲目的力量推動,只有認(rèn)識到這股力量的本質(zhì),才能真正獲得解脫。 我想到了《論語》里的一句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比嗽侥贻p,就越容易被欲望裹挾,年輕人無法擺脫這股意志的自然力量。而年齡越大,人就會看開很多事情,逐漸擺脫欲望的枷鎖。到了老年,人是最自由的,因為那時的人看清了欲望的本質(zhì),跳出了欲望對人的控制——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就是叔本華——一個極度悲觀的非理性主義者。 此時,你也許會陷入深深的疑惑:既然人生處處是艱難和痛苦,那我們生活的意義是什么呢?身處這個物欲橫流、急功近利的社會,我們有時很需要叔本華的這種克制精神,但也不能完全否定欲望的積極意義。人生豐富多彩,我們還是要放眼于世界的美好,適當(dāng)?shù)挠梢詭椭覀兏玫爻删妥晕?。?dāng)然,我們理解叔本華,但也未必全盤接受。 在面對人生的困境層面,叔本華是極度悲觀的,另一位偉大的哲學(xué)家則和叔本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宣揚的是一種強有力的生命意志——面對困難、面對人生的悲痛,要大膽地挑戰(zhàn)自我,大膽地去和命運抗?fàn)帯?/span> 這個人就是——尼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