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陽 地 區(qū) 方 志 評 述 一、史志沿革 安陽地區(qū)處于河南省北部,西倚太行,東鄰華北平原,為南北交通要道。《禹貢》稱為冀州之域,至商代便成為國內十分繁榮的地區(qū),《尚書》稱之為相,乃河亶甲所居,后殷盤庚遷都于此,故又名殷墟;戰(zhàn)國時屬魏,稱鄴郡,后又屬趙,始有安陽之名。以后皆依古稱,或曰魏郡,或曰鄴郡,或曰相州,時有變化,均治于安陽。后晉天福二年設彰德軍節(jié)度使以轄之,故后又產生彰德這個名稱。自金代設彰德府后,經元為彰德路,明、清復為府,民國廢府,北洋軍閥政府時期屬于河南省河北道,國民黨政府時期改為河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qū),其所轄地域基本沒多大變化?,F(xiàn)在的安陽地區(qū),相當于明、清的彰德府轄區(qū)又略有不同,不同的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將河南的臨漳、武安等縣劃歸河北省,將河北省的濮陽、清豐、南樂,山東的范縣劃歸河南,以后又將安陽、湯陰兩縣的礦區(qū)劃出,設立鶴壁市,1978年又將范縣東北部分析出,新置臺前縣。故現(xiàn)在安陽地區(qū)共有安陽、湯陰、林縣、內黃、淇縣、浚縣、滑縣、長垣、濮陽、清豐、南樂、范縣、臺前等十三縣和安陽、鶴壁二市。鶴壁于1974年改為由省直轄。 安陽地區(qū)有志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晉代,便有的陸■《鄴中記》等古地理書出現(xiàn),宋朝陳臻的《相臺志》十二卷,以及元人所纂的續(xù)志,則是世人公認的安陽地區(qū)最早的府一級志書,惜今均已不傳。 現(xiàn)存的安陽地區(qū)地方志共有七十五種,其中府志七種,縣志六十八種,今開列如下: 府志七種: 〔嘉靖〕彰德府志(又名鄴乘)十卷 崔銑纂修,嘉靖元年刻本;又有萬歷年間重刻本;一九六四年上海古籍書店影印天一閣藏嘉靖本。 〔萬歷〕彰德府續(xù)志三卷,常存仁修,郭樸纂,萬歷九年刻本。又有清順治十七年補刻本(“官師”、“選舉”記事至順治十七年)。 〔順治〕彰德府志八卷,宋可發(fā)修,吳元鏌纂,順治十六年抄本。 〔康熙〕彰德府志十八卷首一卷 湯傳楷纂修,康熙三十三年刻本。 〔乾隆〕彰德府志二十二卷首一卷,劉謙修,夏兆豐纂,乾隆六年刻本。 〔乾隆〕彰德府志二十四卷首一卷,黃邦寧修,景鴻賓纂,乾隆三十五年刻本。 〔乾隆〕彰德府志三十二卷首一卷,盧崧修,江大鍵纂,乾隆五十二年刻本。乾隆五十二年以后失修。 縣志六十八種: 1、安陽縣志六種: 〔康熙〕安陽縣志十卷,馬國楨修,唐鳳翱纂,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乾隆〕安陽縣志十二卷首一卷,陳錫輅修,朱煌纂,乾隆三年刻本。 〔嘉慶〕安陽縣志十四卷首一卷附安陽縣金石錄十二卷,趙希璜修,武億纂,嘉慶四年刻本。 〔嘉慶〕安陽縣志二十八卷首一卷附金石錄十二卷,貴泰修,武穆淳纂,嘉慶二十四年纂刻本。本志又有民國二十二年北平文嵐簃古宋印書局鉛印本。 續(xù)安陽縣志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方策、王幼僑修,裴希度、董作賓纂,民國二十二年北平文嵐簃古宋印書局鉛印本。 安陽縣鄉(xiāng)土志不分卷,李元禎編,清光緒末年抄本。 2、湯陰縣志三種 〔崇禎〕湯陰縣志十九卷,沙蘊金修,蘇育纂,崇禎十年刻本。 〔順治〕湯陰縣志九卷,晉淑召纂修,順治十三年刻本。 〔乾隆〕湯陰縣志十卷,楊世達纂修,乾隆三年刻本。 此外尚有明嘉靖崔銑志,清康熙三十年趙光貴志,今佚。乾隆三年后失修。 3、林縣志六種: 〔萬歷〕林縣志八卷,郝持纂修,萬歷二十四年刻本。 〔順治〕林縣志十二卷,王玉麟纂修,順治十七年刻本。 〔康熙〕林縣志十二卷,徐岱修,萬兆龍纂,康熙三十三年刻本。 〔乾隆〕林縣志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楊潮觀纂修,乾隆十七年黃華書院刻本。本志又有咸豐元年重刻本。 〔咸豐〕續(xù)林縣志四卷首一卷,康仲芳修,衛(wèi)濟世纂,咸豐元年刻本。 〔民國〕林縣志十八卷首一卷,王懷斌修,李見荃纂,民國二十一年后印本。 此外尚有明馬卿志,今佚。馬卿為弘治十八年進士,以此推之,該志纂修當在正德或嘉靖年間。 4、內黃縣志五種: 〔嘉靖〕內黃縣志九卷,王訓、董弦纂修,嘉靖六年修十六年刻本。本志又有一九六三年上海古籍書店影印天一閣藏本。 〔萬歷〕內黃縣志二十六卷,王廷諫修,董復亨纂,萬歷二十八年刻本。 〔乾隆〕內黃縣志十八卷首一卷,李湞修,黃之微纂,乾隆四年刻本。 〔光緒〕內黃縣志十九卷首一卷,董慶恩修,陳熙春纂,光緒十八年刻本。本志又有一九六五年內黃縣人民委員會鉛印本。 續(xù)修內黃縣志十六卷,韓兆麟修,周余德纂,清代手稿本。 5、淇縣志三種: 〔嘉靖〕淇縣志十卷,劉巨纂,劉伯璋增訂,嘉靖十年修,二十四年增訂刻本。 〔順治〕淇縣志十卷,王謙吉、王南國修,白龍躍、葛漢忠纂,順治十七年刻本。 〔乾隆〕淇縣志十卷,勞經武修、高鑒儆纂,乾隆十年手稿本。 乾隆十年后失修。 6、??h志五種: 〔嘉靖〕??h志二卷,王璜纂修,嘉靖八年刻本。 〔萬歷〕??h志二卷,李文升纂修,萬歷八年刻本。 〔康熙〕浚縣志四卷,劉德新修,馬秉德纂,康熙十八年刻本。 〔嘉慶〕??h志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附金石錄二卷,熊向階修,武穆淳纂,嘉慶七年刻本。本志又有光緒十三年重印本,民國三十年石印本。 〔光緒〕續(xù)??h志八卷,黃璟修,李作霖、喬景濂纂,光緒十二年刻本。本志又有民國三十年石印本。 此外尚有《??h一般概況》油印本,民國三十二年編,極簡略。 7、滑縣志七種: 〔嘉靖〕滑縣志六卷,張佳胤纂修,嘉靖三十三年刻本。本書又有嘉靖三十六年增補本。 〔萬歷〕滑乘補不分卷,王廷諫纂修,明聚星軒抄本。 〔順治〕滑縣志十卷,王鼎修,朱胤哲纂,治十一年刻本。 〔康熙〕滑縣志十卷,姚德聞修,呂夾鐘纂,康熙二十五年增補順治十一年本。 〔乾隆〕滑縣志十四卷首一卷,吳喬齡、呂文光修,盧兆麟纂,乾隆二十五年刻本。 〔同治〕滑縣志十二卷,姚錕修,徐光第纂,同治六年刻本。 〔民國〕重修滑縣志二十卷首一卷藝文錄十二卷金石錄十二卷 馬子寬修,王浦園纂,民國二十一年鉛印本。 8、長垣縣志六種: 〔嘉靖〕長垣縣志九卷,杜緯修,劉芳纂,嘉靖二十年刻本。本志又有嘉靖三十四年增補本,一九六四年上海古籍書店影印天一閣藏本。 〔康熙〕長垣縣志八卷,(明)張文炫原本,(清)宗琮增修,王元烜增纂,康熙十九年、三十九年增補明萬歷三十一年刻本。 〔嘉慶〕長垣縣志十六卷,李于垣修,楊元錫纂,嘉慶十五年刻本。本志又有同治十二年刻本。 〔道光〕續(xù)修長垣縣志二卷,葛之鏞、陳壽昌修,蔣庸、郭金裕纂,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同治〕增續(xù)長垣縣志二卷,觀祜、費瀛修,齊聯(lián)芳、李元鵬纂,同治十二年刻本。 〔民國〕長垣縣志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宋靜溪纂修,民國三十三年鉛印本。 此外尚有明正德十一年張治道志;隆慶五年趙莘纂萬歷七年刻本;萬歷三十一年張文炫修,趙莘、于浩重纂本;清雍正八年胡承璨志,今均佚。 9、濮陽縣志五種(原稱開州,民國廢州,稱開縣,旋改稱濮陽): 〔嘉靖〕開州志十卷,孫巨鯨修,王崇慶纂,嘉靖十三年刻本。本志又有一九六四年上海古籍書店影印天一閣藏本。 〔康熙〕開州志十卷首一卷,孫棨纂修,康熙十二年刻本。 〔嘉慶〕開州志八卷首一卷,沈樂善、李符清纂修,嘉慶十一年刻本。 〔光緒〕開州志八卷首一卷,陳兆麟修,祁德昌纂,光緒八年刻本。 〔光緒〕開州新編鄉(xiāng)土志,不分卷,撰人不詳,光緒三十四年抄本。 10、清豐縣志六種: 〔嘉靖〕新修清豐縣志十六卷,李汝寬修,晁瑮纂,嘉靖三十七年刻本。 〔康燝纂修,康熙十五年熙〕清豐縣志十卷首一卷,楊刻本。 〔同治〕清豐縣志十卷首一卷,高俊續(xù)修,同治十年增補康熙十五年刻本。 〔光緒〕清豐縣鄉(xiāng)土志二卷,吳鴻基修,劉元俊纂,光緒三十一年抄本 〔民國〕清豐縣志十卷,劉陛朝修,胡魁鳳纂,民國三年鉛印本。 〔民國〕清豐縣志十卷,龐仲濤纂修,民國三十一年鉛印本。 11、南樂縣志五種: 〔康熙〕新修南樂縣志二卷,方元啟修,康熙十年增補明嘉靖刻本。本志初刻于嘉靖末年楊守誠,至方氏已是第四次修補。 〔康熙〕南樂縣志十五卷,王培宗修,丘性善纂,康熙五十年刻本。 〔光緒〕南樂縣志十卷首一卷,施有方、陸維炘修,武勛朝、李云峰纂,光緒二十九年刻本。 〔光緒〕南樂縣鄉(xiāng)土志不分卷,撰人不詳,光緒間抄本。 〔民國〕南樂縣志十卷首一卷,李鐵珊修,郭保昌纂,民國三十年鉛印本。 12、范縣志六種: 〔嘉靖〕范縣志八卷,時泰、王繹纂修,嘉靖十四年刻本。 〔康熙〕范縣志三卷,霍之琯修,李簡身纂,康熙十一年刻本。 〔嘉慶〕范縣志四卷,唐晟纂修,嘉慶十四年刻本。本志又有光緒三十三年石印本。 〔光緒〕范縣志續(xù)編,楊沂修,杜均平纂,光緒三十四年國文報館石印本。 〔光緒〕范縣鄉(xiāng)土志不分卷,楊沂修,呂維釗纂,光緒三十四年石印本。 〔民國〕續(xù)修范縣志六卷,張振聲、余文鳳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 13、濮州志六種(民國廢州改稱濮縣,一九五六年并入范縣): 〔嘉靖〕濮州志十卷, 李公聘修,鄧校纂,嘉靖六年刻本。 〔萬歷〕濮州志六卷, 李先芳纂修,萬歷十年刻本,現(xiàn)僅有影抄本存世。 〔康熙〕濮州志六卷, 張實斗修,南洙源纂,康熙十二年刻本。 〔康熙〕濮州志二卷, 郅玠修,任煥纂,康熙五十一年刻本。 〔乾隆〕濮州志六卷 邵世昌修,柴揆纂,乾隆二十年刻本。 〔宣統(tǒng)〕濮州志八卷, 高士英修,榮相鼎纂,宣統(tǒng)元年刻本。 二、府志簡評 現(xiàn)存安陽地區(qū)的府志,以崔銑纂修的《〔嘉靖〕彰德府志》為最早。本書亦名《鄴乘》,纂修人崔銑,字仲鳧,一字子鐘,又字后渠,安陽崔家橋人,弘治十八年進士,為明代著名學者,著述有《洹詞》、《文苑春秋》等書十余種,其所纂《彰德府志》,頗為后人稱道。 崔志共分八卷,包括地理志、田賦志、祠祀志、官師志、物志、選舉志、鄴都宮室志、雜志等九門。本志的第一個特點是不因循守舊,敢于大膽刪削舊志。明、清一般志書之的纂修,往往大塊大塊地照錄舊志,一字不易地去抄寫,我們經??梢钥吹揭恍┲緯?,在某一門類之中注有“以上舊志”的字樣,其所增補的內容可以說是寥寥無幾。利用舊志版片,增補數(shù)頁官師、選舉之類,便加以重印的亦復不少。崔銑沒有采取這種偷懶的作法,而是把修志當作一部學術論著來嚴肅創(chuàng)作的。他曾見過宋代的《相臺志》,并依之為藍本,但他沒有因循照錄,而是下功夫進行了修改、刪削,或重新撰寫。他在本書敘言中有一段頗好的議論:“宋志事略具,而文義蕪鄙,元以下亡觀焉。乃別為例作九志,凡八卷,其事兼采諸史,其文則刪潤者過半矣。夫志者,郡史也,備物垂軌,不軌不物,眩觀惑鄉(xiāng),雖文奚用哉?!边@里充分反映了他修志過程和修志的看法,以嚴肅治學的態(tài)度來纂修志書,是那些只知尊古,不敢改動舊志只字的人所難以望其項背的。 崔志的第二個特色是旁征博引,詳加考核,下了很大功夫,因之糾正了舊志中不少疏漏及訛誤。如清涼山舊志不載,今補入之;洹水舊依《水經注》,今引諸書加以論證,而糾正《水經注》之誤,這都是例子。 崔志的第三個特點是文詞簡潔而多采,立論謹嚴而深刻。如其對田賦的評論,不僅詳細地揭露了當時統(tǒng)治階級的苛政,并引用民諺來進一步證明了勞苦群眾受稅役盤剝的痛苦,給讀者以極深的印象。又如建置志中關于各縣的評論,著墨不多,而抓住了要害利弊,可稱為很有見地的政論,同時又是頗好的散文。 自崔志編出后,以后幾次重修都奉崔志為圭臬,不能出其范圍,均可見其影響之大了。 至乾隆五十二年,由盧崧修江大鍵纂的《彰德府志》,是本地區(qū)最后一部府志,同時也是收羅內容最豐的一部府志。目前傳本尚多,比較容易見到。如果說崔銑的《彰德府志》以詞藻簡潔和山川考證見長的話,則盧崧所修的這部府志,當以內容豐富和人物考證翔實而見長。清代所修的幾部舊府志,由于輾轉傳抄,便人為地造成一些訛誤,而本志在纂修過程之中,由于認真研究,從而改正了不少錯處。如舊志中將栗攀誤寫為栗舉;杜產為云中人,誤作杜產云、中山人;唐朝的顏師古,字籀,隋文帝仁壽年間曾任安養(yǎng)尉,安養(yǎng)實在湖北襄陽地區(qū),舊志誤作安陽而收入志書,而且還將一人誤為二人,載有縣令顏籀,又載有典史顏師古,真可說一訛再訛,這次修志,均作了刪正。這些都是這部府志的成功之處。 三、縣志摘述 在安陽地區(qū)的眾多縣志里,安陽縣所修的幾部縣志,歷來都是被方志學家所注目的。安陽縣明代縣志已無可考,清康熙三十四年和乾隆三年的兩種志書傳世已稀,很難見到。 現(xiàn)在提到安陽縣志,當以嘉慶四年趙希璜修、武億纂的一部縣志,最為膾炙人口。趙希璜字渭川,廣東長寧人,乾隆四十四年舉人,著有《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詩抄》等書,頗有文名,其任安陽縣知縣時,曾獲有“仙吏”的雅號,由此可見其為人的一斑;武億名聲比趙更大,為清代著名學者,字虛谷,河南偃師縣人,乾隆四十五年進士,曾任山東博山知縣。武億在方志學上亦很有貢獻,曾纂有安陽、魯山、寶豐諸縣志,又曾纂修過《郟縣志》,惜未編竟,故今不傳。 趙希璜對修《安陽縣志》是花了一番心血的,再加上武億學力深厚,對修志富有經驗,故此志在清季河南諸縣志中堪稱上品,一經出書,頗受學術界注目,紀昀就對其作了很高的評價,認為是縣志的楷模之作。趙希璜在序言中說:“希璜于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由夏邑調任安陽,次年癸丑延太康王明經開,次年甲辰延興縣康舍人儀鈞同纂斯志,尚未成書而希璜調署濟源,稿經散失。去年戊午偃師老友虛谷武君億過從,與之商榷考據(jù),為圖、為表、為志、為傳、為記,體例凡五,而另編為錄,博取金石以資考證?!hw七閱寒署而成此書矣?!庇纱丝梢娖湫拗镜倪^程。是書考證嚴實,文辭簡練,所附武億編定的《安陽縣金石錄》,頗具學術價值。從刻印上來說,質量亦為同時志書的上乘,卷首地圖繪制精美,且用雙色套印,足見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二十年后,邑令貴泰又有重修《安陽縣志》之舉,并聘定武億之子武穆淳擔任編纂,仍根據(jù)趙希璜志為模范,不敢少有變異,惟增補有“皇輿表”、“簡王世系表”及嘉慶四年后的人物、科名、義士、節(jié)女,刪除了幾個非安陽人而濫入的人物,如此而已。此志在雕版時,核對比較粗疏,未加詳核,故詞句之間,或多一字而費解或印少二字而難之全,或出現(xiàn)別字,或刷模糊難辨,故其價值遜于嘉慶四年的趙志。自此以后,終清一世,安陽未再修過志書,至民國二十二年編纂新志時,曾一并將這部嘉慶二十四年的志書鉛印,并加以標點,印刷質量頗高,適用價值反而高于原刻。 民國二十二年所修的《續(xù)安陽縣志》,也是一部比較好的縣志。本志對民國以來地方史實記載頗詳,條理清楚,諸如礦產的開發(fā),報館的設立,其來龍去脈都能使人一目了然,并收入地方歌謠、方言,農業(yè)生產諺語,民間禮俗、聲樂,巨細無遺,均可反映出纂修人的識見。志末附有續(xù)金石錄及甲骨文,系董作賓所編定,董作賓字彥堂,河南南陽人,為民國時甲骨文專家,與王觀堂(國維)、郭鼎堂(沫若)、羅雪堂(振玉)并號甲骨四堂,本集所收甲骨均系精品,如一九二九年出土的四大龜版,以及劉鶚 、羅振玉、明義士、燕京大學、河南博物館等機構和個人的收藏品,都檢其要者選人,并附有王國維、郭沫若諸家的釋文,簡明而系統(tǒng)地向人們提供了甲骨文的初步知識。 綜觀本地區(qū)的地方志,明代的地方志以簡潔扼要為勝,又多有議論,如《〔嘉靖〕開州志》,簡直成了論體,卷一僅十六頁,便作論十九條,立論無可取,但反映了明代志書的風氣。 清代的地方志,內容龐雜而繁瑣,除了每分志之前作例行一小序外,很少穿插議論,這當與清代的文禁森嚴有關,特別是康熙二十一年撫巡閻興邦行牌全省,統(tǒng)一規(guī)定了各府、縣修志的條例,更形成一個框框,致使很多縣志千篇一律,形同“八股”,缺少生氣,佳者甚少。有些縣志的主修人,又往往利用修志之機,為自己歌功頌德,成為一種惡劣傾向。如乾隆三年湯陰縣知縣楊世達在纂修《湯陰縣志》時,連篇累牘地敘述了自己興修水利的“宦績”即為一例。 民國時期的地方志纂修者,囿于舊習,大都不能徹底突破清代舊志的框框,但由于時代的變化,不得不采取部分改良的態(tài)度。因之,在記錄近代史料上都較豐富,各有特色,對于研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概況,價值比較大。除前已介紹的《續(xù)安陽縣志》外,民國十九年纂的《滑縣志》,對于戶口、財政、賦稅、實業(yè)記載均較翔實,且有農民協(xié)會概況,工會會員人數(shù),這在其他志書中尚屬罕見。而還有部分專文,記述了清代著名農民起義領袖李文成的活動,民國時紅槍會組織情況,都有相當?shù)臍v史價值。更有民國二十一年修的《林縣志》,在風土門中詳細記述了廟會和集日的情況;甚至在郵政一目中,還列舉了每月收多少郵件、包裹、匯兌的具體數(shù)字。粗看起來,似嫌繁瑣,然時至今日,對研究郵政發(fā)展概況,仍不失為有參考價值的資料??偟膩碚f,民國時修的一些縣志,往往具有自己的特點,從這個角度來看,是優(yōu)于清季的那些千篇一律的地方志書。
|
|
來自: 文化龍鄉(xiāng) > 《地方志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