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74年,美國心理學家霍曼斯提出,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實質(zhì)是一種社會交換,其遵循與商品交換相同的等價原則。
也就是說,人們在交往中都希望自己得到的不少于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小于付出的,會產(chǎn)生失望、落寞等情緒;但如果得到的遠大于付出的,也會使人心理失衡,從而產(chǎn)生壓力。
所以,最好的人際交往方式是適度交往,這樣才有利于維持雙方的心理平衡。
通用電氣公司前總裁斯通,在工作中就很注意人際交往的適度原則。
在工作場合與待遇問題上,他從不吝嗇對管理者們的關愛;但是在工作之余的時間,他從不邀請管理者到家中做客,也從不接受他們的邀請。正是這種保持適度的交往方式,使通用的各項業(yè)務都能順利地進行。
任何事物都是質(zhì)和量的統(tǒng)一體。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事物保持著它自身的存在狀態(tài),一旦超過這個特定范圍,事物就會向?qū)α⒚孓D(zhuǎn)化。這個范圍,就是度。要認識事物的度,保持事物的限度,才能達到事物質(zhì)和量的統(tǒng)一。
心理學家通過觀察和研究告訴我們,在人際交往中也必須遵循適度原則。把握好人與人之間交往時的分寸,事情才能做到得體、合理?!斑^”或者“不及”,都有可能使人際關系惡化。
古語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逼鋵?,古人早就為我們指出了正確的與人交往之道。然而,“淡如水”這個度,恐怕已無法滿足現(xiàn)代社會交友對度的要求。
與人交往的適度原則,可以從以下四點加以掌握:
第一,空間距離要適當。
美國心理學教授霍爾通過研究,得出了人們交往的“人際空間”結論。他認為,
1.5~2英尺是私人空間,只有夫妻可以自由自在地待在對方的這個空間內(nèi),其他人這樣做,就會引起誤會和非議;
2~4英尺是親密空間,與親朋好友在這個距離內(nèi)討論個人問題是合適的;
4~7英尺是社會距離,在辦公室里,同事間總是保持這種距離進行交談。
第二,廣度要適當。
與人交往既不要過廣,也不要過窄。
過廣容易造成人際泛濫,所謂“濫交無友”,到頭來,周圍都是“點頭之交”,知心朋友卻一個也沒有。同時,分散精力,顧此失彼,會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負擔。
交往過窄,則容易使人囿于狹小的人際圈子,錯過可交的益友,限縮自己的發(fā)展空間。
第三,深度要適當。
在交往中,對不同的交往對象的交往層次也要慎重考量,哪些淺交,哪些深交,哪些拒交,要做的心中有數(shù),不能一股腦兒胡亂交友。
第四,頻率要適度。
即便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交往也不能太過于頻繁。如果天天在一起,難免會感到膩煩。只有保持適當?shù)臅r間、空間距離,才會保證彼此的新鮮感和愉悅感。
所謂“山與山之間的距離是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心”,想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心與心的交流自然必不可少,但這個交流還應該是適度的。過分暴露彼此的內(nèi)心,反而會給交往增加障礙。
總之,不是僅憑熱心就能夠維系好人際關系的,一定要注意分寸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