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教育,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話說。當前網(wǎng)上流傳著三碗“毒雞湯”:快樂教育、釋放孩子天性、成功和學歷無關,這三句口號曾使我們深受其害。快樂教育就是要以滿足孩子快樂為前提的教育,提倡還孩子童年,以學業(yè)減負為主要內(nèi)容,只要孩子玩得快樂,學得痛苦就丟掉,有何不可以?釋放孩子天性,就是只要孩子喜歡,不管什么場合什么時候,做出什么行為、說出什么話,都加以欣賞,并不限制,這樣才能真正激發(fā)內(nèi)在動力,培養(yǎng)優(yōu)秀孩子。成功和學歷無關,就是孩子童年最重要,做好自己最要緊,有成績、有學歷、有事業(yè)也不一定是成功,何必累了孩子,追求高學歷? 這三條似是而非的教育理念初聽起來很有用,實質(zhì)上具有很大的誤導性,現(xiàn)代很多家長就是受著這種觀念的影響,任由孩子自生自滅,甚至不排除一些不負責任的家長打著所謂“快樂教育”、“天性教育”的旗號,規(guī)避自己身為父母應有的教養(yǎng)責任。雖然這種“放養(yǎng)式”的教養(yǎng),看起來比較時髦,很現(xiàn)代化、很先進,殊不知到了孩子長大,自己逐漸老去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早期遺留下來的問題終于爆發(fā),才最終醒悟,豈不后悔太遲! 那么我們?nèi)绾文鼙苊膺@種教育悲劇呢?關鍵還是作為家長的我們自己要有清醒的頭腦,自己練就一雙慧眼,不能被這種所謂的“教育雞湯”給忽悠了。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網(wǎng)絡上的資訊很多,但是這里面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最關鍵的還是自己要審慎判別,自己要有主見,更不能聽風就是雨,一切都要實事求是。 快樂教育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果一開始就喊著快樂,不事先預警,那孩子遇到困難、覺得痛苦的時候,又該怎么辦?這就好比先過慣了富日子,后面要過窮日子比較難,而如果先學會節(jié)儉過窮日子,養(yǎng)成習慣,那么任何時候都能夠安然自處,窮也好富也好,都能過,這才是較為妥當?shù)淖龇ā?/span>所以,最好還是“逼迫”孩子吃些苦,免得以后稍微遇到一點苦就叫苦連天,不能忍受。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呀! 我們教育孩子,民間就有“黃荊棍下出好人”之說,之所以長期流傳,肯定有它的道理。現(xiàn)代的教育理論則認為,父母打罵孩子會產(chǎn)生心理上的傷害,影響孩子以后的發(fā)展,聽起來有些道理,可也不盡全然。古代社會的嚴刑家法,到了現(xiàn)代當然不適合,因為即使在古代,對于孩子的懲戒也是有一套原理的,也不是毫無章法,并非我們所理解的任性使氣,家長想對孩子怎樣就怎樣。 當然,我們現(xiàn)在對于孩子的尊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恰恰沒有運用恰當,達到應該有的效果。因為家長怕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就不敢多說孩子一句,把孩子當成龍(鳳)寵上了天,這特別讓老師為難,不敢多管,只要稍微言語重一點,行為上有一些觸碰,家長就沖到學校,讓老師下不了臺,老師反而因負責任而“鑄成大錯”,這樣的教育能教出好學生嗎? 學校推行素質(zhì)教育,是否就意味著對孩子的錯誤就不聞不問、不管不顧呢?恰好就難以預防個別教師,他們借著素質(zhì)教育的幌子,自己偷起懶來,當家長向老師詢問孩子成績差時,就說,“我們是素質(zhì)教育,不能光看成績,要讓孩子有想象力,不要因為課本來扼殺孩子,要好好保護他的創(chuàng)造力。” 那如果真這樣下去,我們不敢想象,當面臨到升學考試打硬仗的時候,我們孩子是否可以憑借自己的“素質(zhì)能力”考取好的名校呢?所以,千萬不要以為素質(zhì)教育就是放手教育,就是不看成績,千萬不要被忽悠了,成績依然是最核心、最重要的衡量指標,沒有成績,其他再好,也不能作為自己競爭名額的資本。沒有了成績標準,談一些虛無縹緲的素質(zhì)能力,請問如何操作和實施呢?說到底還不是要看成績,只是成績的具體考核標準和內(nèi)容有所變化。而要讓孩子朝著標準努力,就要有一定強制、限制的導向,孩子必然吃苦受管。外部環(huán)境的施壓,必然可以迫使孩子朝著預定的方向前行,久而久之,才能由被迫轉變?yōu)橹鲃?、由被動轉化為自覺。沒有管教,孩子如何實現(xiàn)呢? 再說日本,他們從小接受的便是挫折教育,是讓孩子不斷受挫,讓孩子打擊中成長,日本孩子兩歲之前,家長會教導他們耐心等待,從小讓他們接受一些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在日本我們可以看到冬天穿著短袖短褲的兒童在戶外訓練,可以看到?jīng)]有家長帶領的情況下,獨自搭營、尋覓野果,尋找水源,進行自救活動等,以鍛煉自身的忍耐力和韌性。 我們還可以看到其他一些國家采取類似的“棍棒教育”,比如英國議院通過一條法規(guī),允許老師采取包括身體接觸在內(nèi)的必要手段對孩子進行懲戒,新加坡的中小學教室墻后就掛著一把戒尺,這樣一比較,就發(fā)現(xiàn)我們的“棍棒教育”也不是獨樹一幟的。 而對于“棍棒教育”我們也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也就是要明確打孩子不是目的,讓孩子變好才是目的,“黃荊棍”非到萬不得不會動用。我們要確保孩子不致步入歧途,就要設定那么一條黃線,讓孩子明白那是不可以逾越的,逾越就要受懲罰,包括身體上的一些懲戒,以儆效尤。 我們現(xiàn)在就是因為這一條黃線沒了,孩子因為覺得沒有誰管,覺得做錯了也不要緊,也不會受到處罰,當然就會無法無天。首先是家長不敢管,家長不敢管,自然老師就不敢管,老師不敢管,結果以后到了社會,自然就有外人來管,到那個時候,父母的面子還何存?孩子的惡果還不是父母自己引起的,是因為父母第一關就沒把好,結果遺禍終生,孩子的一生就給耽誤了。 在這樣一種機制下,孩子就會有所敬畏,始于對父母的敬畏,逐漸延及老師、社會、自然,一切人與師,孩子始終有所警惕,對他一生的發(fā)展都是幫助,是一個安全閥,不致錯得太厲害、太離譜,即使有錯也能夠及時調(diào)整過來,回到正軌,這又有什么不好? 當然,懲戒是消極層面上的,是最后的一道措施,我們更愿意看到孩子通過這一層面有所覺悟,感悟到與其被人懲罰,不如自己爭氣,努力不被打,豈不更好? 我們教育孩子的效果應該是,讓孩子能夠在打擊中成長,打罵孩子只是不得已才去做,并不是無緣無故就讓孩子成天膽戰(zhàn)心驚,那樣也喪失了我們教育的意義所在。讓孩子學會在打擊聲中成長,在痛苦中歷練和提升自我,讓孩子在最該學習的階段認真學習,這樣孩子以后才有資本生活得更好。我們管教孩子不是目的,只是讓孩子學會自律,最后自己可以做到自覺、自主,而不是非要有人來看管。我們希望孩子長大以后可以獨當一面,可以自我喚醒自己的內(nèi)在動力,可以更聰明、能干、有悟性。打不是目的,管不是萬能,一切都是發(fā)揮教育的功能,讓孩子成為一個自己值得成為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