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貝聿銘的建筑生涯, 帶有他個人的英雄主義色彩。 他是享譽全球的最著名建筑師, 投身建筑事業(yè)70多年來, 優(yōu)秀的作品早已遍布世界各地, 被譽為“現(xiàn)代建筑的最后大師”。 從哈佛畢業(yè)后,貝聿銘開始了自己的建筑職業(yè)生涯。70多年來,這位建筑界的華裔奇才為世界帶來了各種精彩絕倫的作品。包括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肯尼迪圖書館、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和蘇州博物館等。 ▲ 貝氏全家福(前排左一為貝聿銘) 面對壓力,貝聿銘將各種非議和懷疑拋諸腦后,堅持將自己的設計完善并建造出來。他曾說:“建筑設計師必須有自己的風格和主見,隨波逐流就肯定被歷史淹沒了”。結果,金字塔的設計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和埃菲爾鐵塔一樣,成為了巴黎的標志。法國人還稱贊金字塔是“盧浮宮里飛來的一顆巨大寶石”。 百歲貝律銘構成一部設計藝術史。借此機會,我們用100張照片,來回顧貝律銘的100歲人生。 ▲ 貝聿銘年少時與家人的合影 ▲ 小時候貝聿銘在獅子林 貝聿銘是一位美籍華人建筑師,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后。 桃花塢年畫讓他魂牽夢縈,雞頭米令他念念不忘。在國外,別人問起是哪里人,貝聿銘總說自己是蘇州人。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在蘇州住了幾個夏天,我還記得與堂兄弟們在獅子林玩耍的情景。整個園林都是供我們玩耍的好地方。假山中的山洞、石橋、池塘和瀑布都能給我們帶來無窮的幻想。我后來才意識到我在蘇州的經(jīng)歷讓我學到了什么?,F(xiàn)在想來,應該說那些經(jīng)歷對我的設計是有相當影響的,它使我意識到人與自然共存的道理。創(chuàng)意是人類與自然的共同結晶,蘇州園林教會了我這一點?!?/p> 求學經(jīng)歷 1935年,18歲的貝聿銘登上了前往美國的輪船。最開始時,貝聿銘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建筑學院學習。然而,貝聿銘對當時過于傳統(tǒng)保守的賓大建筑系頗為失望,僅僅兩周之后轉(zhuǎn)到麻省理工學院,轉(zhuǎn)專業(yè)改學工程。在此期間,1935年柯布西耶在MIT的演講,被貝聿銘稱為“我建筑教育中最重要的兩天”。 ▲ 貝聿銘這身裝扮,像極了傳統(tǒng)中式衣著 1938年,貝聿銘遇到在事業(yè)跟生活上相伴一生的陸書華。1942年,當時已是妻子的陸書華入讀哈佛大學攻讀景觀設計碩士學位;同年,貝聿銘選擇當時建筑思想更為創(chuàng)新活躍的哈佛,拜讀于當時作為建筑學系主任的格羅皮烏斯門下。 在此期間他融合了東西方的設計——上海藝術博物館,格羅皮烏斯稱之為“我見過的最精致的學生作品。” ▲ 貝聿銘與陸書華的結婚照 ▲ 上海藝術博物館 1948年貝聿銘從純學術的象牙之塔進入實際的建筑領域,十二年中,貝聿銘為柴根道夫的房地產(chǎn)公司完成了許多商業(yè)及住宅群的設計,也做不少社會改建計劃。貝聿銘還為母校麻省理工學院設計了科學大樓,為紐約大學設計了兩棟教職員工住宅大廈。這一切,使貝聿銘在美國建筑界初露頭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數(shù)十年的事業(yè)基礎 ▲ 紐約地產(chǎn)大亨威廉·齊肯多夫 ▲貝聿銘向齊肯多夫介紹紐約四季酒店 事業(yè)經(jīng)歷 1960-1980年的這二十年,對于貝聿銘來說可謂跌宕起伏。 1960年貝聿銘離開柴根道夫,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他在紐約、費城、克利夫蘭和芝加哥等地設計了許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經(jīng)濟實用的大眾化的公寓。他在費城設計的三層社會公寓就很受工薪階層的歡迎。因此,費城萊斯大學在一九六三年頒贈他“人民建筑師”的光榮稱號。同年,美國建筑學會向他頒發(fā)了紐約榮譽獎。 貝聿銘完成了許多出色的作品。它們?yōu)樨愴层憥砻暤耐瑫r亦讓他飽受爭議。 1964年,在肯尼迪圖書館的競賽中擊敗路易斯·康跟密斯的貝聿銘,頓時成為鎂光燈下聚焦的寵兒;然而1973年,波士頓漢考克大廈立面玻璃的脫落讓貝聿銘的事務所一度陷入困境; ▲ 1956-1963年,路思義教堂,臺灣東海大學 ▲ 1961-1967年,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國家大氣研究中心 ▲1964年,與杰奎琳·肯尼迪出席新聞發(fā)布會 ▲ 貝聿銘與Oklahoma City市區(qū)規(guī)劃 ▲ 1968年,美國紐約州雪城埃弗森藝術館 ▲ 1969年,克萊奧羅杰斯紀念圖書館 ▲ 1972年,保羅·梅隆藝術中心 ▲ 1973年 ,康奈爾大學約翰遜藝術館 ▲ 1976年,羅徹斯特大學Wilson Commons學生活動中心 ▲ 1976年 新加坡OCBC Centre ▲ 1977年,漢考克大廈 ▲ 1978年,國家美術館東館 ▲ 貝聿銘在國家美術館東館的開幕式上 ▲ 1979年 ,紐約市賈維茨會展中心 故土上的設計 1980年代,有著許多出色作品的貝聿銘,早已被建筑圈認可。 法國總統(tǒng)密特朗邀請貝聿銘翻修盧浮宮,貝聿銘認為設計的東館只跟其相差40年,但盧浮宮有著800年的歷史,盧浮宮玻璃金字塔的設計對于貝聿銘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 1983年時,普利茲克建筑評審團將獎項頒給了這一位華人建筑師。這一時期的貝聿銘,開始有了在闊別已久的中國故土上實踐設計的機會:有著許多缺憾的北京香山飯店建成,但人身處其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東西方的韻味。 當時香港第一高樓的中銀大廈的設計,更是成為維多利亞港邊的經(jīng)典地標。在盧浮宮金字塔的設計上,貝聿銘用出色的設計再一次在國際舞臺上證明了自己。 ▲ 1981年,波士頓美術館(MFA) ▲ 1982年,香山飯店 ▲ 1982-1990年,香港中銀大廈 ▲ 1985年,威斯納館,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 1989年,盧浮宮改建 ▲ 貝聿銘與盧浮宮 熱情不減 1990年,貝聿銘從事務所退休。從這一時期開始,貝聿銘在世界各地做了許多博物館設計,比如1997年落成的日本美秀美術館,2006年完工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貝聿銘在故土蘇州這片土地上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更是讓更多人走近他的東西方建筑美學??ㄌ亍阉孤绱嗽u價這一階段的貝聿銘:“在年逾九十的貝聿銘,證明了一個人也許可以實現(xiàn)年輕時的夢想,而仍保有割舍不斷的根?!?/p> ▲ 1990年,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 ▲ 貝聿銘在講解中國銀行總行大廈模型 ▲ 1996-1997年,日本美秀博物館 ▲ 2002年,蘇州博物館 ▲ 貝聿銘在蘇州 ▲ 1999-2003年,奧爾亭 ,英國威爾特郡 ▲ 2004年,中國駐美大使館 ▲ 2006年,澳門科學館 ▲ 2006年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不止于建筑 貝聿銘之于中國, 身為現(xiàn)代主義建筑大師,貝聿銘的建筑物四十余年來始終秉持著現(xiàn)代建筑的傳統(tǒng),貝聿銘堅信建筑不是流行風尚,不可能時刻變化招取寵,建筑是千秋大業(yè),要對社會歷史負責。他持續(xù)地對形式,空間,建材與技術研究探討,使作品更多樣性,更優(yōu)秀。他從不為自己的設計辯說,從不自己執(zhí)筆闡釋解析作品觀念,他認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 貝聿銘與家人 ▲ 貝聿銘與兒子 ▲ 貝聿銘與員工黃慧生 ▲貝聿銘回蘇時與貝氏親友的合影,1989年 ▲ 2006年,貝聿銘與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 貝聿銘與妻子陸書華 ▲ 貝聿銘 在白宮與羅納德.里根總統(tǒng)及夫人南希合影 ▲ 2012年,貝聿銘獲Leonore and Walter Annenberg Awar ▲今年3月26日 華人盛典組委會公布貝聿銘獲得2016-2017年度“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 貝聿銘于紐約獲頒終身成就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