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東源鄉(xiāng)橋頭村委會為弘揚宗祠傳統(tǒng)文化,教育后代傳承家風家訓,將村里何家厔場原何氏分祠材偉公祠,精心打造成家風家訓展覽館,成了當地廉政教育基地和曲江書院,也成了鄰近省市旅游打卡新去處。2020年夏季的一個周末,我們慕名前去參觀。 橋頭村何家屋場位于萍鄉(xiāng)市北端,距市區(qū)12公里。橋頭村何家屋場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據記載,橋頭村何氏始祖自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就遷徙到此,拓荒農耕,繁衍生息,爾后其它姓氏村民陸續(xù)遷入聚居,形成屋場村落,距今已有七百四十多年的歷史。 何氏分祠材偉公祠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盡管歲月侵蝕,朝代更替,至今仍保存當年的建筑格局和風貌,其外觀恢宏奇?zhèn)?、古風肅然,內飾精美靈動、素樸大氣,其建筑雕飾與結構審美融為一體,具有獨特的民俗風采和地域特色,是中國鄉(xiāng)土建筑重要文化遺產。 走進家風家訓展示館門前廣場,首先看到的是用石磨子上刻的“曲江書院”這個名字,從下至上,預示著橋頭村人向上向善的精神風貌。還有四周的石磨子,顯得古老而莊重,兩棵古樟樹綠意蔥蔥,枝繁葉茂,成了當地村民夏天納涼的好地方,真是前人栽樹,后人好乘涼,何氏之袓先功在千秋。 古人說,“君子營建宮室,宗廟為先。誠以祖宗發(fā)源之地,支派皆源于茲?!敝袊糯迓湮幕葹橹匾曌陟舻男藿?/span>,人們把宗祠風水的好壞看作是宗族興衰的關鍵。何氏分祠材偉公祠所在地處于是橋頭村落和區(qū)域人口的集散地,交通便利。由此可以看出:當初在選址上,何氏先祖對美好山水的追求尤為強烈。我們從何氏分祠材偉公祠背山面水,形局合理,山明水秀,景觀秀美等自然環(huán)境中,得到了橋頭村地靈人杰,文運亨達、人丁興旺的印證。 根據族譜記載,描摹復制的橋頭村八景圖,以及相關的古詩詞文字,在公祠右側展示,獅山白霧、雙鳳晚鐘、曲江春漲、金鉤映月、螺屏疊翠、珠嶺赪霞、文筆凌煙、平頭曉日,這些具有文化含義的橋頭八景,拱托著何家屋場的風水景觀,成為何氏宗祠文化的永遠根基。 宗祠作為一個宗族的象征,也是該宗族精神文化的象征。自然少不了書法楹聯(lián)。我們駐足端詳家風家訓展覽館門前這對石屋柱,只見上面雕刻著激勵晚輩的古對聯(lián),其內容含蓄,意義深刻。上聯(lián)中的“柏臺”,即御史臺。何氏先祖何敞曾在唐朝做過御史,他是何氏家族的楷模,故以"柏臺"作為何姓的代稱。其中的“梅閣”是指晉朝何遜,很有名,也是何姓的驕傲。他曾在揚州做官,府內有株梅樹,他常在梅樹下讀書吟詩,后人便以“梅閣”也作為何姓的代稱。聯(lián)中"長擁書城",是說經常受到文化熏陶,綿延后世。 何氏先祖何敞和晉朝何遜,他們的居所成就了一段江南瀘水萍川的傳奇故事。下聯(lián)中旳“當前瀘水萍川各分支派”,這應該是指萍水河,萍水河屬淥水一部分,何姓在萍鄉(xiāng)一帶(包括橋頭)有多個支脈繁衍生息,文脈傳承。 祠堂是古代每個村落必有的公共建筑,最初是同族人紀念同一個祖先的地方,后來就成為一個家族勢力的象征,也是執(zhí)行族規(guī)家法,懲罰不孝子弟之地,以此維護家族的秩序與和諧,而如今橋頭村委會在祠堂內注入了新的內容和新的靈魂。 走進館內,就能看到前庭左右兩邊墻上懸掛著橋頭村15家姓氏的家風家訓,這些家風家訓雖然各有千秋,但語言通俗,簡明扼要,內容豐富,具有哲理和教育意義。 正面大廳是務本堂,左右兩邊墻懸掛著橋頭何氏28塊精心摹刻復制的古老匾額。 其中有奉旨送給信霖公五世同堂的紀念匾,有好幾塊是禮部侍郎(相當于省部級干部)送給本村鄉(xiāng)賢的,還有劉鳳誥、喻兆蕃等送的匾額,從中可以看出橋頭何氏家風正,人才輩出,源遠流長。 中間一對石柱子上的對聯(lián)意義深遠,可以稱得上是教育后代的警世格言。 上聯(lián)中“溯東西晉人物”和下聯(lián)中“視大小山文章”的典故,均出自辛棄疾詞句“羨君人物東西晉,分我詩名大小山”,意思是人物要以東西晉時代名流為榜樣,文章要寫出大山與小山一樣雄偉壯觀瑰麗多姿的水平。聯(lián)中“祖武是繩”是指要以祖先定下的規(guī)矩作為原則和準繩,“家聲丕振”是指要把家業(yè)的風范傳統(tǒng)大大發(fā)揚振興起來。“五派衣冠承世系”指的是要修真為,要繼承祖輩留下來的好風氣,好傳統(tǒng)。聯(lián)中“一番規(guī)矩用高曾”即是要用好祖宗成法的意思,典出班固“規(guī)矩之高曾”。這副對聯(lián)對后人的教育和啟示的作用非常大,同時,也展示了何氏前人的智慧和輝煌歲月。 右?guī)块T楣上面掛著的一塊牌匾引人注目,這是原國民革命軍中將彭戰(zhàn)存贈送的真跡,是一塊保存完整,原汁原味的老匾。 右?guī)坷锊赜猩先f冊的各種各樣的圖書,前面還有孔子像和孔子的讀書格言,警醒后世子孫,真是一個讀書的好地方。 左廂房內是名人家訓和榜樣人物的展示。前面左邊墻上是康熙八大家訓,淺顯易懂,哲理性很強,是家風家訓典范。右邊的墻壁上是六尺巷故事,是家風家訓的經典之作。后面墻壁上是中國的好人榜和萍鄉(xiāng)好人榜。 〇 橋頭村黨支部副書記,本土祠堂文化專家何文潮為游客講解介紹。 展柜里收藏和展示橋頭村在外鄉(xiāng)賢,榜樣人物捐贈給家鄉(xiāng)的各類工作業(yè)績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實物。 何建云,1940年10月出生,196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yè)。航空工業(yè)部國營昌河飛機工業(yè)公司設計研究所工作,擔任直升機電氣與特設系統(tǒng)設計專業(yè)副組長,組長,高級工程師、教授級研究員等專業(yè)技術職稱,榮獲航空工業(yè)一等功獎,二等功獎(兩項);2000年6月聘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學科與電氣工程學院工程碩士學位研究生兼職導師。 易茂林,1941年9月1日生,1961年畢業(yè)于南昌航校。先后在航空部514廠和3347廠工作41年。其中任黨委書記15年。參與了30種飛機部件的研制,發(fā)表論文30余篇。獲航空航天部高評委評定的副研究員職稱,入選《景德鎮(zhèn)名人錄》。 何茂文,1939年2月生,中共黨員,原任中共江西省委農村工作委員會副書記,省政府農村工作辦公室主任,江西省政協(xié)常委。中國人民大學土地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江西農大特聘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農村土地管理與經營》《論發(fā)展三高農業(yè)》《村建設系統(tǒng)論》《實踐與創(chuàng)新》等。要展示的榜樣人物及成果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這些榜樣人物是橋頭人的驕傲,是永遠能激勵晚輩努力向上向善的典范。 〇 橋頭村黨支部副書記,本土祠堂文化專家何文潮與本文作者合影留念。 祠堂是一種文化遺產,是一個時代甚至幾個時代的歷史印記,見證了家族的興衰與社會的進步發(fā)展。保護、活化,利用好歷史文化古建筑,留住“鄉(xiāng)愁”,不讓百年祠堂逐漸沒落衰亡,使后裔們在接受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同時,能體驗到自然環(huán)境與古代建筑之壯美,這也是鄉(xiāng)村文化振興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〇 萍鄉(xiāng)市區(qū)游客與本地村民合影留念。 中國古代修建的許多祠堂,隨著歲月的流逝、自然的損毀和人為的破壞毀壞了很多,但是也有相當數量的祠堂至今保存完好。東源鄉(xiāng)橋頭村對宗祠進行保護,活化,創(chuàng)新,利用,進一步推動鄉(xiāng)村文化振興,并拉動當地經濟建設,豐富鄉(xiāng)村旅游資源之舉措,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