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綏寧縣的行政區(qū)域基本保持明代的建治。乾隆年間(1736年到1795年)改行“鄉(xiāng)、甲、團、都、里”的制度。在縣治設1坊,在農村設2鄉(xiāng)(太平鄉(xiāng),下轄太平里。岳溪鄉(xiāng),下轄岳一里、岳二里);1甲(武陽甲,下轄武陽里);1團(夏柳團,下轄夏一里、夏二里);9都(楓香都、東山都、上下都、芷田都、武陽都、三都、扶叢都、扶興都、青坡都)。 全縣共設770個村。乾隆六年綏寧進行改土歸流,羅巖、石驛、芙蓉、扶城4峒全部改“里”,變在黃桑坪加設外羅巖里。外羅巖里下轄15個苗寨和23個瑤寨,道光年間(1821年到1850年)增為16個苗寨和25個瑤寨。 解放前,通道縣全域只有560多平方公里,是當時名副其實的 "袖珍" 縣。 中華民國初期仍然以"芙蓉里"相稱。民國22年 (1933) 綏寧縣芙蓉里改稱"芙蓉鄉(xiāng)" ,后與臨口,雙江,菁蕪洲等南部地域合并,再次改稱"蓉江鄉(xiāng)" 。 通道侗族自治縣歷史半個綏寧史。 綏寧縣大事記中記錄: 1934年12月12日,周恩來、博古、王稼祥、張聞天、朱德、毛澤東、李德等在芙蓉鄉(xiāng)一座古廟召開會議,決定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省進軍。史稱 “轉兵會議”。 1951年11月20日,原屬綏寧縣蓉江鄉(xiāng)的流源、辰口、雙江口、芙蓉、金殿等地域劃歸通道縣,1954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撤消舊通道縣,10月份正式成立通道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1986年通道侗族自治縣委與懷化地委聯合出版《紅軍長征過通道》,同年也向人們公開公布了芙蓉木林庵是通道轉兵會址! 《紅軍長征過通道》插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