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公元前316年的一天,中國歷史上發(fā)生了一件極其詭異荒誕的事件。戰(zhàn)國七雄的燕王噲要禪位給丞相子之了! 這可是個熱點新聞啊,如果當時的媒體有現(xiàn)在這樣發(fā)達,這肯定是個火遍全網(wǎng)的事件。 可話說回來了,這天下怎么會有人想把好好的國君之位禪讓給別人呢?這里邊會不會有什么陰謀???正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燕國是周武王滅商后分封的首批諸侯國之一,始祖為王族宗室召公姬奭,至燕王噲時國祚已綿延800余年。在戰(zhàn)國七雄當中,就數(shù)燕國和楚國這兩個國家歷史久遠。當然要說到正統(tǒng)性,燕國是姬姓公國,比楚國這個南方蠻夷之國可以純正多了。 編輯搜圖編輯搜圖編輯搜圖 劇照 到了燕王噲這一代,燕國“地方數(shù)千里,持戟數(shù)十萬”。這國勢雖然比不上強秦,大楚,但和趙魏齊這幾個還是可以比一比的,比起地處諸國包圍之中,發(fā)展空間小,國土面積最小的韓國可以強多了,韓國的“遼樂堅兵”因常年與外族作戰(zhàn),也素以英勇而聞名天下。所以說當時的韓國,國力并不太差。這一點從后來燕上將軍樂毅統(tǒng)帥韓軍幾乎把齊國給滅了就可以看出來。 《韓非子·說疑》中也記載說:“燕君子噲,邵公之后也。地方數(shù)千里,持戟數(shù)十萬,不安子女之樂,不聽鐘石之聲,內(nèi)不湮污池臺榭,外不揮戈田獵,又親操耒以修畎畝。子噲之苦身以憂民如此其甚也,雖古之所謂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憂世不甚于此矣。” 什么意思呢?說這位燕王啊,是邵公的后人,根正苗紅,妥妥的名門之后。所掌管的燕國也在歷代燕王的統(tǒng)治下,不斷擴張,到了他這一代,地盤數(shù)千里,軍隊數(shù)十萬,實力不俗啊。要不然也不能夠位列七雄,畢竟春秋時期大大小小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到了戰(zhàn)國也就篩選出來這七個主要國家。所以說電視劇《大秦帝國》中蘇秦的弟弟蘇代說:“凡天下之戰(zhàn)國七,而燕處弱焉?!?多少有點嚇唬燕王的意思,這是縱橫家慣用的手段,語不驚人死不休。 其次燕王噲這個人呢,生性賢仁,口味寡淡,酒色不沾,還喜歡下地干農(nóng)活。乍一聽,這國君不錯,賢明,仁厚,不發(fā)奢華,不喜女色,還對農(nóng)業(yè)重視 - 不然也不會親自下地干活。 說到這兒,是不是更加好奇了,國家實力尚可,國君尚屬賢明,要是再稍微發(fā)奮一點兒,說不定國勢就更蒸蒸日上了。為什么忽然想起來禪讓這會事兒了呢? 這件事其實是有一個誘因的。燕王噲三年(公元前318年),燕王噲聯(lián)合楚、韓、魏、趙四國攻打秦國,但未能取勝,于是各自退兵。怎么說呢,燕王會盟其余四國想要攻打秦國。這種事在戰(zhàn)國中后期太多了,反正六國都看秦國不順眼,找機會就要上去群毆一下??山Y(jié)果呢,群毆沒成功,反而被各個擊破了。沒辦法呀,秦國雄居關(guān)中,地勢險要,“地利”有了;君臣一心,名臣良將眾多,國家法度森嚴,以軍功授爵,所以民眾也愿意為國家打仗,所以“人和”也有了;秦國六世君王,沒有太過離譜的,而且個頂個的好戰(zhàn),開疆拓土,國家發(fā)展的大勢已成,所以“天時”也占了。燕王噲一看不能取勝,估計這心里有些不平衡,所以就琢磨這也要變個法什么的,富國強兵,回頭非把秦國給收拾了。 燕王噲這個念頭一起,可就大事不妙了!因為他的這個變法不但把國家差點搞沒了,還把自己搞死了。 編輯搜圖編輯搜圖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故事的發(fā)展燕相子之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他深知這位燕王噲的性格,也理解這位國君急于求賢的心理。所以子之就開始有所謀劃了。畢竟前有田齊代姜的舊事發(fā)生在齊國,那如果他子之能把燕國的傳承給替代了,也不是沒有可能嗎。這位子之深得“人一定要有夢想,萬一不小心實現(xiàn)了呢”這種創(chuàng)業(yè)精神的精髓。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發(fā)生了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段對話,而且我感覺這段對話里充滿了陰謀的味道,大致情形如下: 蘇秦之弟蘇代曾作為齊國的使者向燕王噲進言。 燕王問道:“齊王這個人怎么樣?” 蘇代回答說:“肯定成不了霸主?!?/p> 燕王于是追問:“為什么呢?” 蘇代回答說:“他不相信大臣?!?/p> 哎,你瞧蘇代這話說的,意有所指啊。要不說像蘇秦張儀這些縱橫之士厲害呢。巧舌如簧,可滅人國啊! 燕王噲聽了之后,深有所悟,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被 PUA 了,被別人的思想帶偏了。他也不想想,這個邏輯通不通,能不能稱霸,和信不信大臣是絕對相關(guān)的嗎。首先是不是要先判斷一下,大臣值不值得信好不好! 就因為蘇代說了這樣一番話,子之因此給了蘇代百金,讓他隨便花。你瞧瞧,這手筆,說兩句話就一百金。實際上,蘇代和子之是兒女親家,肯定是會幫子之說話的,幫子之在燕王面前增加點份量嗎。但是蘇代不一定想得到,燕王竟然會禪位給子之。 而此時,另外一位歷史人物鹿毛壽,在這件事上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也不知道是不是眼饞那一百金,于是向燕王進言:“大王你不如把國家禪讓給子之。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但是許由不接受,而堯即得到了禮讓天下的美名,又沒有真的失去天下。如果今天大王您也這么做,子之肯定不敢接受,那么大王您就跟堯是一類人了?!薄?/p> 前有蘇代的進言,后有鹿毛壽的攛掇,燕王噲就有點神智不清了。從他本身的作派來看,這位國君本身就有點迂腐,在治國方面有一些不大符合戰(zhàn)國實際情況的情懷?,F(xiàn)在經(jīng)這些巧舌如簧的術(shù)士之流這么一洗腦,他基本上就已經(jīng)開始打算要“禪讓”于子之了。 后面發(fā)生的事兒,你要說沒有陰謀,我是不信的。 繼蘇代和鹿毛壽之后,又有大臣進言說:“夏禹想把國政交給伯益,但是官吏仍舊是夏啟的人。等到傳位給伯益時,夏啟不干了,就組織同黨攻打伯益,奪回天下。所以天下人說夏禹只是假裝將天下傳給伯益,實際上還是給夏啟留了機會自行奪取天下?,F(xiàn)在大王即然想效仿先賢進行禪讓,可是官吏仍然是太子的人,這可不行啊。”此時的燕王噲已經(jīng)被洗腦洗地什么都忘了。于是還真就把俸祿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印信收起來交給了子之。子之于是南面而坐行使國王之權(quán)。 就這樣,一場以改革之名,行陰謀之事的鬧劇就發(fā)生在了古老的燕國。 故事的結(jié)局關(guān)于這件事情的收尾,《史記·燕召公世家》中是這樣記載的:“三年,國大亂,百姓恫恐。將軍市被與太子平謀,將攻子之?!?/span> 于是,這場鬧劇終于演變成了一場燕國的內(nèi)亂,禪位事件的三年后,將軍市被與太子平聯(lián)合起來攻打子之。為什么是三年后才爆發(fā)了呢,我的猜測是,老國王還在鎮(zhèn)著場子,希望禪讓之舉能夠燕國帶來好運,讓燕國一舉成為強國。結(jié)果強國沒看到,被鎮(zhèn)壓的太子平一方可能受到的打壓太嚴重了,所以積蓄夠了力量,尋找合適時機,終于爆發(fā)。這場內(nèi)斗持續(xù)了數(shù)月,不分勝負,數(shù)萬人死于非命。燕國的鄰居齊國見了這種情況,認為有機可乘,于是以正義之名,行滅國之舉。 齊軍長驅(qū)直入,攻取薊都。據(jù)《史記》和《戰(zhàn)國策》記載,燕王噲和子之均喪命于這場戰(zhàn)爭中。當然燕國并沒有亡,戰(zhàn)國諸侯出于平衡之道,絕不會允許齊國滅燕,而壯大實力,不久之后,趙國扶持燕國的一位公子復國,而齊國也不得不退軍。這場鬧劇也至此結(jié)束。 評論燕王噲是個好人,但是個有點理想化的老好人,他的變法,選錯了人,也選錯了方法,在戰(zhàn)國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靠搞禪讓想要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無異于是癡人說夢。而子之其人,只能說,這是一個類似于王莽之流的野心家。權(quán)謀玩到了這種地步,也真的是沒誰了! |
|
來自: 北雁寄南書 > 《春秋戰(zhàn)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