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石家莊郊區(qū)的媽祖廟 媒體聯(lián)盟訊(眀雍 郝小學)石家莊作為一個沿海省份的省會,卻遠離海岸線300多公里。據學者考證石家莊與緣于海洋文明的媽祖的鏈接僅限于西北郊區(qū)古運糧河畔毗盧寺的壁畫上繪有的“天妃圣母等眾”圖,事實真是如此嗎?歷史上的石家莊真的與代表海洋文明的海洋女神毫無聯(lián)系嗎? 媽祖信仰源于宋代福建莆田湄洲,興盛于元明清。隨著海運漕運的發(fā)展由南至北由沿海向內陸發(fā)展,最北端在遼寧建有天后宮,往西在新疆也建有媽祖廟,并且媽祖信仰跟隨著勇于開拓發(fā)展的華人商團走向了世界各地,一度是有華人的地方必有媽祖廟。據2022年統(tǒng)計資料,全球媽祖廟近2萬座,遍布全球49個國家和地區(qū),媽祖信眾近3億人。在長期的傳播發(fā)展過程中,媽祖信仰因其豐富的文化內涵,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演變,已經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一張璀璨的名片。同時,媽祖作為華人的共同歷史記憶,對于加強兩岸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推動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促進民心相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fā)揮著不可小覷的重要作用。 據了解,解放前滹沱河上有幾百艘大船往來,宋元明清時期,石家莊地區(qū)河道密布,一條古運糧河由西北至東南橫貫石家莊現(xiàn)在的城區(qū),船只往來如梭。石家莊西南流經趙州橋的洨河在上世紀50年代還通航,鹿泉在歷史上被稱作三省通衢的水旱碼頭,經瑪祖文化研究學者的調查數(shù)據顯示,河北的媽祖廟宇數(shù)量少得可憐,除去沿海與大運河沿岸零星散落的幾座天妃廟,河北內陸地區(qū)基本上很少見。 上表漏了一個廊坊固安的天妃廟,躲在一小村莊,大清河與牤牛河于村旁穿過,由于廟宇小,并不見于史籍,故學者在搜集資料時并未列入,但不妨礙村民每逢農歷九月九媽祖的升仙日過廟會隆重祭祀。 在明清時期,因為媽祖的封號有碧霞元君(學界存疑),與泰山碧霞元君?;煜?,作為老百姓,對于廟宇內供奉的是誰并不太關心,導致后世常分不清,媽祖是南方福建地區(qū)對女性長輩的尊稱,在北方稱呼為奶奶,而泰山的碧霞元君,是泰山玉女被封,也常被稱為泰山奶奶,這更加導致信眾對二者的混淆,有理由相信,遍布內陸各個村落數(shù)量龐大的奶奶廟,在最初有很大一部分可能祭祀的是媽祖(有學者發(fā)表過相關論文)。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把目光回到石家莊,在石家莊西南三環(huán)附近的高遷村,此村唐代已有記載。村內有一奶奶廟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媽祖廟,曾經的洨河古道穿此村而過,建于明代的膏梁橋橫跨洨河聯(lián)通東西,村北接由西而來的金河水,村南接源于五峰山下西來的洨河水,洨河進欒城與古運糧河相通,最后匯入大陸澤。宋代咸平年間,河北轉運使耿望疏通鎮(zhèn)定鎮(zhèn)州城南河(滹沱河?)引入洨河以利漕運,村以膏梁橋為村中心,河西橋北15米建有禹廟(文革時為小學,已被拆不見蹤影)。 以洨河膏梁橋為界,河西為西街,橋北為北街,河東為東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村內百姓最先修復的不是禹廟,也不是被拆毀的村內大寺(寶泉寺),而是修復了奶奶廟,并恢復了廟會。廟會時間并不是泰山奶奶的四月十八,而是農歷三月二十五,而這個時間據村內老人回憶原來是三月二十三因為和村里的集日(逢三八過集)相沖而改。這個廟屬于北街村,趕廟會屬于三個街共享,九十年代末期,西街恢復的是大寺廟會(寶泉寺廟會),東街恢復的廟會時間是農歷九月十八,據說是奶奶廟奶奶的升天日,更有利證明此奶奶是媽祖的證據。村內老人說,奶奶最早的稱呼是水神奶奶,如此多的線索指向,水神、女性、3月23日、9月、臨河而建,高遷村的奶奶廟基本上可以肯定就是媽祖廟,只不過村小廟小,不見于史冊。 由一個小村的媽祖廟的變遷可見媽祖信仰在石家莊地區(qū)存在且源遠流長,相信數(shù)量也不會少,只不過因為各種原因,漸漸湮沒在歷史的長河里了,石家莊作為國家戰(zhàn)略“一帶一路”的重要關鍵節(jié)點城市,應當對媽祖文化重視起來,并以此為契機與紐帶,加強與臺灣地區(qū)、閩粵地區(qū)及海外的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 |
|
來自: 新媒體聯(lián)盟 >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