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照技術帶給咨詢師的體驗很微妙,其中很多細微的心理過程甚至難以用概念說清,下面我用第一人稱視角,描述我在作為咨詢師時使用覺照技術的主體體驗,以更好的說明覺照技術的操作,以及在心理咨詢中的分辨與去染效果。在一次咨詢的剛開始,當來訪者開始訴說他童年在家庭關系里受到的不公平對待時,我突然意識到到自己是特別投入的在聽,心里有一個動作就是我想要去努力的理解到他的感受。如果不用覺照技術做咨詢,我會做的就是努力的去聽,去用力理解來訪者,這個動作本身是有一個向外的發(fā)力的,也挺用勁的,做完咨詢后往往會有些累。而當我使用覺照技術時,借由分辨口袋2和口袋1,我發(fā)現(xiàn)自己努力的聽其實是無意識中自己的情結被激發(fā),隨之看到來訪者表達的悲傷雖然與我相似,但卻并不相同。用第一人稱復述我當時的心理體驗如下:我現(xiàn)在覺察到我正在很投入很努力的想去理解他,我感覺自己這個勁是一個朝他過去的勁,好像我的注意力都飄到了對面,而我現(xiàn)在注意到了我有這么一個反應,這是我當下正在起的反應。(第一步我先意識到了自己在有個發(fā)力的反應)而我現(xiàn)在這個反應的勁很大,我感覺一下大概有7分左右,我現(xiàn)在意識到了我有一個7分出去的勁。我再繼續(xù)感受著我的這個反應,我對這種感覺逐漸清晰起來,在我無覺知的投射里,剛才對方直接就被我投射成了我自己的某個部分。我現(xiàn)在意識到這一點,現(xiàn)在感受到的這些都是我口袋2里的內容,那我再來仔細體會,我現(xiàn)在口袋2之所以這么反應是怎么了?哦,我現(xiàn)在感覺到是因為對方訴說了一個跟我自己過往經(jīng)歷很像的情境,當對方在說的時候,我的這些感受被激發(fā)了,染到了對面這個正在說的人身上。我再來感覺,當我看到是我的這個情結被激發(fā)了之后,我確認了我在認真聽點頭試圖表示理解對方,這些動作都是我的口袋2,我感覺自己不再沒有覺知的陷入這個情結里,帶著這個感受有了一些清醒感和主體感。那我這會兒再去看一眼來訪者,我才看到他的表情是難過的,在哭。我現(xiàn)在這會兒能意識到來訪者說的時候正在哭,帶著一種悲傷感。這就是口袋1里的內容,口袋1與口袋2被激發(fā)的內容還是挺像的,所以染在了一起。這時候正好來訪者說完了一段事情我感覺到了可以回應的時候了,我說:“剛才我講述這段經(jīng)歷的時候,我很悲傷的在流淚。”(這就是反饋口袋1的內容)
以上是使用覺照技術的時候,在咨詢師心里發(fā)生的感知流,當感覺到口袋1真實的內容后,再用第一人稱回應給來訪者的時候,整個鏡映過程就可以很自然的繼續(xù)下去,因為咨詢師用第一人稱回饋的內容,是帶著真的看到來訪者的感受反饋的,而我之前失敗的那些經(jīng)歷,恰恰是因為沒有通過口袋2 分辨出口袋1,如果我是帶著口袋2的反應回應,也許一開始來訪者會感到被理解,但是染已經(jīng)在此過程中發(fā)生了。 上面例子能夠分清楚口袋1和口袋2的起點是咨詢師能夠當下覺察到自己正在起反應,這也是大部分情況下覺照技術的開端,使用覺照技術到深處,可以體會到人和人的心本來是可以想通,但我們每個人都陷入自己的情結模式,從而對真正的他人視而不見。但是問題又回到文章的開頭,你怎么確定你說的悲傷就是來訪者的悲傷而不是自己的投射? 回答是一開始不好區(qū)分,所以覺照技術要求一開始不要猜來訪者的感受,而是從咨詢師所見到的來訪者的動作入手,先反饋能直接被看到的,比如“我這會兒正在用手撐著扶手”、“我剛才在講述的時候,很悲傷的在流淚”等。從這些真實所見的口袋1入手,逐漸深入之后,會在某個時刻咨詢師真的感覺到了來訪者的感覺,并且確認是自己口袋1感覺到的來訪者的感覺,這個時候可以說共情發(fā)生了。 比如在剛才這個例子里,當我把自己當下口袋2里發(fā)生的事情看到之后,我再看來訪者,其實一開始只能感到來訪者在一邊講述一邊難過的流淚,這就是當下進入咨詢師主體里屬于口袋1的內容,先將這個內容鏡映回去,如果鏡映的內容是客體當下真實的內容,來訪者就不會脫離主體感,會繼續(xù)有新的感受出現(xiàn),通過口袋1咨詢師可以再分辨出來,隨后再鏡映,這樣逐漸深入,漸漸地會在某一時刻產(chǎn)生共情式的理解。 來訪者的模式是無法忍受焦慮,一旦焦慮情緒出現(xiàn)就向外抓取方法,在咨詢中的表現(xiàn)是向咨詢師反復的提問題、要答案。在使用覺照技術之前,咨詢師經(jīng)常不知不覺中就陷入一個狀態(tài)——用很大的力氣想給來訪者講清楚當下該用什么辦法面對焦慮。使用覺照技術時咨詢師第一人稱體驗:這會兒我感覺到自己非常煩躁,有個勁,想用很大的力氣趕緊說服來訪者,給他一個辦法讓他能照做解決問題,這個勁很大而我現(xiàn)在的這個反應,我現(xiàn)在意識到了是我的口袋2里的東西。那我再來體會之所以口袋2這么反應,是為什么呢?是覺得來訪者很煩人嗎?感覺并不是,我感覺我之所以這么大的反應,并不是因為我自身的情結,而是我現(xiàn)在體會有到一個很大的不舒服感在我心里。仔細體會這個不舒服感,是一種很大的恐懼但面對不了的難受,而且直接出現(xiàn)在我的感受中,我之所以口袋2想要給方法解決來訪者的焦慮,實際上是想要趕緊把我現(xiàn)在心里的這個不舒服解決。我再來感覺著這個不舒服,我發(fā)現(xiàn)這個難受雖然很難受,但是我并沒有類似的情結,當我感覺到這的時候,我意識到這個非常大的難受,正是口袋1里我所感覺到的來訪者的難受。這個能量是一種共振式的被我感受到。(主體我中,共情式經(jīng)驗到的這個情緒能量是很讓我難受的,所以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才會想要起反應。)現(xiàn)在這會兒我理解了來訪者現(xiàn)實焦慮背后的原發(fā)的難受,同時也感覺到了自己也許不用使用那么大的力氣去解決來訪者的問題了。我可以先知道他那里是這個內容,我再看看來訪者此時的樣子。我現(xiàn)在可以帶著口袋2的這些反應,先不被口袋2的煩躁感和解決問題的勁影響,我看到來訪者這會兒的表情和動作,突然感覺到來訪者這時候在問問題背后,有一個虛弱和恐慌感。隨后咨詢師將這個原發(fā)感受鏡映式的反饋回去,來訪者抓取的勁一下子減弱下去。咨詢得以向深入進行。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不是用覺照分辨的話,咨詢師會耗費很大的力氣去跟來訪者在繼發(fā)上較勁,時間長了會造成心理上的耗竭感。并且咨詢師在無意識層承接了了來訪者的死亡恐懼,這個能量如果沒有被看到和消化,也會在咨詢師的無意識里殘留并且繼續(xù)造成影響。咨詢師的沾染,其實有一部分就是這樣發(fā)生的。而使用了覺照技術不僅僅在咨詢的當下就分辨清楚了這兩部分,也可以在咨詢結束后,咨詢師更有目的和覺知的去消化遺留在自己心中的消極能量。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意象尋根公眾號的觀點或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