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熱播劇《加油,媽媽!》大家看了嗎? 不知道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位媽媽? 我今天想聊一聊,董潔飾演的何曉涵。 曉涵嫁了個別人眼中的好人家。 老公是業(yè)界知名的醫(yī)生,年薪不菲家境優(yōu)渥,但她在家里的地位不高,平常不怎么受婆婆待見。 婆婆佘老太有一兒一女,一個外孫子、一個孫女。孫女就是曉涵的女兒,優(yōu)優(yōu)。 佘老太是重男輕女堅定擁護者。 因為重男輕女,沒少拿兩個孩子做比較,多次當著優(yōu)優(yōu)的面脫口而出。 在這樣環(huán)境下,優(yōu)優(yōu)一直想要成為一個男孩。 在家里奶奶只兇女性的媽媽,而不會對爸爸苛刻。媽媽需要附小做低,爸爸什么都不用做。 她于是在舞蹈課上故意搞怪,表示自己想要上跆拳道課。姑姑送的裙子也也直接扔到垃圾桶。 踢足球、上男廁所、刮胡子,只要是男生會做的她也學著做。 優(yōu)優(yōu)的穿著打扮都像一個男孩子,她喜歡這個樣子。 很多網(wǎng)友表示:看了十幾集,一直都以為優(yōu)優(yōu)是男孩子。 漸漸地,優(yōu)優(yōu)有發(fā)展成為“性別認同障礙”的趨勢。 奶奶的表現(xiàn),優(yōu)優(yōu)的遭遇。也把一個塵封已久的話題——重男輕女,重新提上了討論話題。 大家會覺得奇怪嗎?為什么奶奶這個堅守“重男輕女”思想?她不也是女人嗎? 在奶奶嫌棄孫女,用盡各種能想到的形容詞貶低的時候,她可沒有意識自己是女人。 她感受到的,是自己是掌權者,是終于有裁判權、話語權的人。 婆婆做小伏低那么多年,好容易“媳婦熬成婆”,這難得的權利當然要好好享受一番。 向強者認同,是人的生存法則。 在奶奶多年生活中的強者是誰?當然是男性。 男性的丈夫讓她生活有了保障,男性的兒子,讓她成為家族的功臣,備受尊重。 這些,都在不斷強化她:男性更優(yōu)越,更強大的思想。 天長日久,根深蒂固。 在重男輕女這件事情上,奶奶們其實是既得利益者。 一個既得利益者,當然是要繼續(xù)維護自己的利益。 作為“重男輕女”思想的獲益者,她很難去思考被歧視,被剝削,甚至被迫結束小小生命的受害者。 她認同的,是讓她獲益的特權思想。重男輕女的本質,其實就是男性享有特權。 讓特權階級主動自我批判,不太現(xiàn)實。 奶奶對待孫女優(yōu)優(yōu)的言行,站在她的角度是符合邏輯的,完全不矛盾的。 她只是在她終于在家庭中有最大話語權的時候,把她的重男輕女思想推行下去而已。 當然,懵懂無知的優(yōu)優(yōu),就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奶奶是幸運的嗎?當然是。 卻也是可悲的。 她幸運的可以母憑子貴,不幸的是她的命運完全不掌握在自己手上。她不因自身的勤勞、善良、能干被尊重,被認可。 她唯一的價值,是兒子帶來的。 這樣的評價體系,會徹底扭曲人的價值觀。 在母憑子貴的幸運降臨時,奶奶作為一個女人,甚至是作為一個人的價值,都被徹底抹去了。 她沒辦法獨自被看見,只能跟兒子同時出現(xiàn)時,才能被認可。 女性,妥妥地成為了工具,被物化了。 換句話說,這個“幸運”的過程,也加重了她對于女性的否認。 包括她自己在內。 她越是滿足于自己的幸運,就越是否定自身作為人的價值和權利,這就是矛盾和扭曲。 沒有別的原因,為了生存而已。 因此,當她把魔爪伸向孫女優(yōu)優(yōu)時,她可以做到內心毫無波瀾。 甚至會因為自己終于有權利決定他人的命運而干勁十足。 孫女在她眼中沒有作為人的價值,就像一個普通的阿貓阿狗一般,可以隨意取笑、貶低。 只因為她是女孩子。 我們前文就說了,在重男輕女的價值體系里,女人不是人,只是工具。 至于,去思考一下作為女人,把魔爪伸向孫女的矛盾之處? 去反思一下“重男輕女”思想對于自己和周圍人的殘害? 幾乎不可能。 稀里糊涂地活著,人容易滿足,容易覺得自己人生圓滿,兒孫滿堂,是最大的人生贏家。 稍一細想,痛苦就來了,生活就過不下去了。 過去那個年代,太痛苦了。為了能生存下來,對于人心理的扭曲,是無底線的。 就是靠著不去細想,不去思考,不論對錯,才能活下去的。 臨到老了,當然是繼續(xù)滿足的、稀里糊涂地,不辨對錯地,過下去了。 這在后面的話: 分享這個問題,其實是想說明幾點: a.過于寄希望于老人家改變思想,期待奶奶理解年輕一輩的思想,不太可能。 幾十年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很難搞動的。 接受這一點,能夠放棄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b.假設你的孩子是女孩子,從小培養(yǎng)她尊重自己很重要。 至少,要跟女兒強調,她一點都不差。長輩們只是思想的原因才會不喜歡她,跟她本人無關。 c.重男輕女沒有真正的贏家。 在過去經(jīng)濟落后的年代,我們不得不將人工具化,女性負責生育,男性負責撐起家庭,光宗耀祖。 都是為了生存,磨滅人性的無奈之舉。 別無選擇。 現(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我們可活得更像人一點,這才是幸運。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其實不用過于強調性別,讓孩子全面發(fā)展自身特點,能夠促進孩子收獲更完整的個性。 性別只是代號,人性才是核心。 作者簡介 周治瓊,心理學碩士。 曾多年任廣州市某三甲醫(yī)院兒童青少年科心理醫(yī)生。 目前自己開設工作室,專職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工作。 接觸過大量各類家庭及青少年,咨詢小時數(shù)6000小時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