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院楹聯(lián) 河南省(三)、湖北?。ㄒ唬?/strong> 紫云書院 在襄城縣城西南10公里處的紫云山中。明成化三年(1467),由丁憂歸里的浙江按察使李敏在此建屋數楹,積書千卷,讀書講學其中。不久士子云集,至屋舍不能容,因拓其舍為書院。勵諸生以“學者知修身以讀書為要,明道以力學為先,同興禮讓之風,共享文明之治”。十五年,奉詔賜名“紫云書院”。生徒達數百人。乃擴建殿宇堂齋,如文廟形制。有諸賢堂、廣業(yè)堂、宣圣堂、崇德堂、明倫堂、辭君亭、望月亭、名士碑林、大成殿等建筑。后經多次修葺,1981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又經全面整修。 ![]() 諸賢堂聯(lián) 胡吉祥 廣業(yè)堂聯(lián) 李二鎖 宣圣堂聯(lián) 胡吉祥
李曉宇
李稚農
秦靜
葉殿迎
李劍風、葉殿迎
葉殿迎
韓紹玉 ①按:代表不能辨認或脫漏之字,下同。
黃柱河
唐剛
張月中
秦理斌
胡吉祥 ![]() ![]() ![]() ![]() 弋陽書院 在潢川縣城南。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由知州吳一嵩募捐,購下原清真大寺廢墟創(chuàng)建。當時為豫東南最高學府。今為城南小學校址。 ![]() 氣備四時,與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 ![]() ![]() ![]() 兩湖書院 在武昌營坊口。其地“風廊月榭,荷紅藻綠,雅擅一城之勝”,環(huán)境優(yōu)雅,景色宜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湖廣總督張之洞創(chuàng)建,以正學堂為講堂,有書樓、南北齋、楚學祠、通今軒等數百間。錄湖北、湖南二省高材生各一百人入院肄業(yè)。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指導思想,開設經學、史學、理學、文學、算學、經濟學等課程。學規(guī)嚴格,要求學生“勤學為務,立品為先”,培育了大批有用人材,革命志士唐才常、黃興等均出自兩湖書院。是晚清具有較大影響的一所新型書院,與廣州廣雅書院并稱清末兩大書院。院址現為湖北藝術學院、武昌實驗小學、武漢市四十四中、湖北醫(yī)學院附一醫(yī)院等處。 ![]() 主恩先后三持節(jié); 清·張之洞
清·張之洞
清·李彥章
清·梁鼎芬 ![]() ![]() ![]() ![]() 紫陽書院 ![]() 作綱目,繼春秋,涑水司馬公賴筆削而史書不謬; 清·汪繹
清·黃元治
清·張璦 九州郡邑皆祀廟庭,愛集六水枌榆,挹江漢洋洋,遙望文瀾于虹井; 萬禩師儒具瞻山斗,肆會兩湖桑梓,仰宮墻翼翼,儼沾教澤于紫陽。 清·吳肇榮
清·江皋
清·宋衡
清·汪璲
清·姚震
清·汪嘉樹
清·朱嘉
清·柯宗仁
清·汪鈞 遠接尼山,道在黃巖白岳之間,宜六邑群英奉為千秋俎豆; 近宗濂水,祠于廣漢永江之畔,知兩湖人士共瞻數仞宮墻。 清·李天祥 到南渡后,誰知孔圣人尚存,即今日仰廟貌于黃鶴樓前,豈不是秋陽江漢; 便北朝中,也問朱先生安在,想當年寄學規(guī)于白鹿洞口,何處尋汴水錢塘。 清·夏力恕 接危微精一之傳,遠溯唐虞,近宗孔孟,千百世道心不絕; 闡河洛圖書之秘,約該周邵,博采程張,億萬年性學當明。 清·許大定
清·楊晏
清·朱?
清·吳睿
清·吳元倫
清·汪良選
接心源于黃岳,風琴雅管,晴川遠葉笙簧。 清·黃履昊
清·畢沅
清·楊奮飛
清·夏力恕
清·夏力恕
清·洪元聲
清·汪應銓
清·汪承霈
清·畢沅
清·謝登俊
清.董桂敷
清·董桂敷
清·董桂敷
清·董桂敷
歌詩陳瓠葉,設蒲筵兮春秋佳日,言慈言孝,私淑程朱三子而來。 清·胡秉虔
清·朱?
清·金琛
清·趙玉
清·趙玉 ![]() ![]() ![]() ![]() 來源:《中國書院楹聯(lián)》鄧洪波著
|
|
來自: 文山書院 > 《書院選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