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注解】爭訟:因爭論而訴訟。 【直譯】 處世不可多說話,言多必失。 【讀書筆記】 “和為貴”,句出《論語》:“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有關(guān)贊揚“和”的古訓很多:和氣生財、和氣致祥、和衷共濟、家和萬事興,百忍堂中有太和,都是說的"和"。 儒家的"太和"觀念,包含著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諧。儒家是通過道德學養(yǎng)達到自身的和諧,再推廣到"人與人的和諧"。 如果“不和”,怎么能說是吉祥呢?身心處是非之中,談何吉祥?如何工作、如何進步?從古至今,都有毒如蛇蝎、貪若虎狼的法律從業(yè)者,吃完原告吃被告,勝訴敗訴橫豎都是破財。 “冤家亦解不宜結(jié)”——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一切都不能超出因果的制約,天理是公平的,沒有偏差,邪不壓正,暫時僥幸占了上風,時候到了也是必報。 “廣結(jié)善緣”是人生一個偉大的工程,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福田,盡量不要破壞了善緣分,就是給自己長養(yǎng)福德。偶爾吃點虧,也是暫時,虧欠你的,最終也會還回來。 民間有句俗話:人含糊點,天給你補。 佛家有句話:佛疼憨兒。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再看他。但也不能為了維系這一表面的和諧,而毫無原則的選擇一味退讓,毫無智慧的亂慈悲會害了他。為了利益對方,匡扶正義,計較一下也是必須的。 如上古人的“講信修睦”的思想,但凡事還需“謹言慎行”。 情茍非我深悉,不容妄斷是非。 事不關(guān)己的時候,不要刨根問底,避免介入出生事端,前因后果皆不知,不要輕易下定論,做一個安靜的旁觀者比較好。所以處事戒多言,話說多了沒好處。遇有被誤解,也不用做多解釋,會越描越黑。 水深流緩,人貴語遲?!墩撜Z·里仁》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少說多做,乃是有德君子的標配。 《菜根譚》有一段: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 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興。 君子所以寧默毋躁、寧拙毋巧。 意思是說:十句話有九句話被你說中,無人驚嘆稱奇,只要一句話沒說中,必引來怨尤;十件事有九件被你謀劃成功,無人夸你有功,有一件事失策,則誹謗非議興起。所以盡量管住你的嘴,別裝大明白。 最浪費時間的事,就是給別人講經(jīng)驗,你講一萬句,不如他自己摔一跤。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師,人生該走的彎路,其實少走一尺一寸都不行。點到為止,盡量少說話,誰都不用替誰著急,看著他栽跟頭,這樣他才會刻骨銘心,更利于他身強力壯。 古訓: 人當失意之時,切莫咎其既往; 人有可羞之處,慎勿笑于當場。 意思是說:人有失意落魄的時候,不要追究老底,人有短處隱私,別當面取笑,會惹火上身! 《增廣賢文》里面有句話: 知 zhì者減半,省者全無。 ——聰明的人在說話的時候會說一半,真正了悟事理的人會一句話不說。 |
|
來自: 昵稱mMsHslLk > 《朱子治家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