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佳木斯市歷史沿革 佳木斯原名“甲母克寺噶珊”、“嘉木寺屯”,為滿語,意譯為“站官屯”或“驛丞村”。 據(jù)出土文物資料證明,早在 6 000年前,佳木斯地區(qū)就有人類活動。歷史文獻記載,在公元前20世紀夏商之際,肅慎人即在此地繁衍生息,并向中原王朝連年朝貢,接受管轄與封賞。漢晉時代,肅慎改稱為挹婁,南北朝時稱為勿吉,隋唐時稱為靺鞨,均臣服中原王朝。唐朝曾設立黑水都督府,管轄今佳木斯一帶。遼時靺鞨改稱女真,遼王朝在依蘭以下沿松花江、黑龍江兩岸建立五國部,管轄這一地區(qū)。元初歸開元路,后屬水達達路。明代于黑龍江入??诟浇O立奴兒干都司,統(tǒng)轄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直至庫頁島廣大地區(qū)。清代初年設寧古塔昂邦章京,管轄吉林、黑龍江地區(qū),北至外興安嶺,東至濱海及庫頁島。清 雍正十年(1732年)增設三姓副都統(tǒng)。 1888年,依蘭旗署設東興鎮(zhèn)(后改為佳木斯鎮(zhèn)),1909年改屬樺川縣。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屬偽滿洲國三江省。1937年設市,為省會。 東北解放后,佳木斯先后屬合江省、松江省,今屬黑龍江省。1985年實行市管縣體制。1989年轄依蘭、湯原、樺川、樺南、寶清、友誼、饒河、撫遠 8縣和富錦、同江2 市。境內(nèi)總面積55580平方公里,總?cè)丝?18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57人。市區(qū)設東風、前進、向陽、永紅4區(qū)和郊區(qū)。面積911.9平方公里,人口61.7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76.7人。市區(qū)地理位置在東經(jīng)129°61′—130°33′、北緯46°31′—46°52′之間。佳木斯市東北部隔黑龍江、烏蘇里江與俄羅斯相望;南部是雙鴨山、七臺河煤城和牡丹江市;西南與哈爾濱相近;西北與林都伊春相鄰;北部與煤城鶴崗接壤。 1991年4月1日,將佳木斯市所屬的依蘭縣劃歸哈爾濱市領導;將寶清、友誼兩縣劃歸雙鴨山市領導。至此,佳木斯市共轄5區(qū)、5縣,代管兩個縣級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