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成為安徽省會,是在1952年。合肥的位置在安徽省內正好處在中間,不北不南、不東不西。現在的合肥是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現代制造業(yè)基地、綜合交通樞紐。 在合肥風光無限之時,原來的省會安慶就顯得落寞了許多。這時,河南開封走過來,拍了拍安慶的肩膀,一聲長嘆:“兄弟,咱們從哪說起呢?” 先從安慶的地理說起。長江出了江西九江后,呈西南-東北方向進入安徽,安慶則是安徽第一個擁抱長江的地級市(主城區(qū))。從地理位置上看,安慶偏居安徽省西南角,你可能會問,這么相對較偏的位置,為什么能做省會呢?當你把視角從安徽省內放大至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你會發(fā)現,安慶居然如此重要。 古代爭雄于江東者,一般會重視三座城:江蘇南京、湖北武漢、江西九江。武漢(包括舊稱為武昌的今鄂州)是江漢平原的交通樞紐,九江扼長江與贛江(鄱陽湖)交界,南控鄱陽湖平原。南京從三國以來,就是南方大型王朝定都的首選,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初皆定都于此。南宋的實際國都在杭州,但當初的首選也是南京,只是航海家趙構覺得定都南京不利于逃跑。把這三座長江名城連在一起,安慶的重要性就突顯了出來,東可順江東下南京,西可溯江上九江、武漢。 南方大型王朝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定都南京,但對包括武漢在內的荊州區(qū)域并不放心。荊州攜長江水軍之利,順江東下,只要過了九江,南京就不遠了。這時,安慶會站出來,擋在荊州兵面前,冷笑一聲:當我不存在?荊州兵過了九江之后,會發(fā)現他們處在兩山夾一江的地勢。長江西北岸有大別山脈,長東東南岸有黃山山脈,安慶南依長江。任何人想忽視安慶的存在,是辦不到的。 在今安慶主城區(qū)西北約有一座城潛山,曹操對這座小城刻骨銘心。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派朱光出任廬江太守,屯駐在時稱皖城的潛山。東吳大將呂蒙認為皖城土地肥美,適宜種稻,一旦糧食豐收,魏人會越聚越多,不如拔之。吳兵攻克重鎮(zhèn)皖城,有一個非常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建業(yè)(南京)和武昌(鄂州)的水路交通有了屏障。魏人占據皖城,可以兵臨長江,就能將吳人的東、西交通切成兩段。當吳人占據皖城,退可守東、西二都,進可圖魏。魏國大將曹休被東吳鄱陽太守周魴騙得七葷八素,率十萬主力直撲皖城。而吳主孫權則坐鎮(zhèn)皖城,分兵應付,最終取得大勝。 古人認為安慶(皖城)的戰(zhàn)略地位很重要,中原得皖城,則可南下遏制江東;江東控制皖城,則可給中原造成巨大麻煩。 安慶這個地名是怎么來的呢?宋高宗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舒州(治潛山)的德慶軍被趙構賜了一個新名安慶軍。宋高宗養(yǎng)子是宋孝宗,孝宗傳子光宗,光宗傳子寧宗。寧宗在做皇子時當過安慶軍節(jié)度使,按宋朝慣例,皇子登基,之前出仕過的州郡升為府。寧宗也不例外,比較例外的是沒有改州名,直接升軍為府。 不過宋朝的安慶府駐地不在現在的安慶主城區(qū),還是在潛山,當時稱懷寧縣。安慶府治所從潛山遷到長江岸邊,是在宋理宗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下詔在宜城(安慶舊名)建城。之后的元明清三朝數百年,安慶府治所一直沒有變動。明朝,安慶府隸屬于南直隸,也就是現在的安徽和江蘇、上海三省市。清朝入關后,先是將南直隸改稱江南省,然后出于統(tǒng)治的考慮,決定拆分江南省。蘇皖二省分治,是在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一年后,安徽巡撫駐在安慶府辦公。不過呢,安徽布政使司的駐地卻在南京,所以人稱南京為“徽京”,是有來歷的。 安徽省名,就來自于安慶府和徽州府(黃山市)的簡稱,安慶是安徽的文化中心,徽州是安徽的經濟中心。當時挑選省會,有四個選擇:第一個是徽州,經濟發(fā)達,劣勢是距離長江較遠,且處在皖南山區(qū),交通不便。第二個是太平府(治安徽當涂),各方面條件都不錯,但距離南京實在太近。第三個就是當時稱為廬州府的合肥,而放棄合肥成為省會的主要原因,還是長江因素。在沒有鐵路的年代,水運最成本消耗最低的,如果定在合肥,交通只能依靠牛馬和人力,這都是要花錢的。安慶距離南京相對較遠,又處在蘇鄂贛長江水道的中間位置,安慶當選。 古代的長江,堪稱是黃金水道,相當于現在的滬昆鐵路?,F在的長三角地區(qū)經濟發(fā)達,古代也一樣,尤其是唐宋元明清以來上千年。長三角地區(qū)在歷史上的經濟輻射經濟就強勁,安徽省會放在長江沿岸,對經濟相對落后的安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清末和民國時期,盛傳一種說法,叫“長江五虎”,就是長江沿岸經濟發(fā)達城市,尤其是工商業(yè)發(fā)展。五虎從西到東,分別是重慶、武漢省會武漢、安徽省會安慶、江蘇省會南京、上海。重慶不是四川省會,但重慶是四川長江沿岸最大城市,基本上承擔了川東地區(qū)的省會功能。上海新開埠沒有多少年,卻是長江出???,與各國商貿往來密切,堪稱是當時我國對外的經濟橋頭堡之一。 一百多年過去了,上海是直轄市及全國經濟中心。武漢、南京依然繁華,是副省級城市之一,重慶也是從原來的副省級城市升為直轄市,唯獨安慶落寞了。為什么呢? 清咸豐以來爆發(fā)的太平天國戰(zhàn)爭,主戰(zhàn)場就是安徽和江蘇省的長江沿岸地區(qū),安慶是雙方重點爭奪之地。1860年至1861年,湘軍圍困了被稱為金陵(南京)門戶的安慶,戰(zhàn)略意圖非常明顯。太平軍為了救安慶,陳玉成、李秀成、黃文金等名將以五路匯集安慶。以這場戰(zhàn)役的慘烈程度,雖然是湘軍獲勝,但安慶數百年來的經濟繁華卻被打掉了。太平軍于1853年攻克安慶后,清廷就把安徽省會遷到了合肥,清軍攻陷安慶后,曾國藩等人又建議把省會從合肥遷回安慶。理由是如果定在合肥,則皖南等地鞭長莫及,長江防線無險可守。 安慶又成了安徽省會,但一座名城打爛了再重建談何容易?再加上近代以來鐵路的興起,水運的優(yōu)勢被削弱了。 抗戰(zhàn)勝利后,合肥再次取代安慶成為安徽省會。三年后的1948年,安徽省會再次回到安慶,然后是蕪湖、屯溪。1952年,合肥再次成為安徽省會,安慶從此失去了省會地位,存在感當然就不如合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