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石窟寺群在蒲河和茹河交匯之東岸的覆鐘山下,窟開鑿于黃砂巖上,是隴東北魏時期最大的寺窟。其包括寺溝、樓底村一窟、石道坡、花鴇崖和石崖東臺等幾處,收30門票的為寺溝石窟。 順茹河河谷向西30多公里就是鎮(zhèn)原石空寺石窟,往南40多公里就是涇川南石窟寺。歷史上北石窟就歸鎮(zhèn)原縣管轄,直達1951年被劃撥到當時的慶陽縣西峰鎮(zhèn),所以它和石空寺石窟、玉山寺石窟等,都屬于鎮(zhèn)原石窟群范疇。 北石窟寺大概沾染了敦煌的習性,只讓拍窟外,不讓拍窟內(nèi),好在沒特窟,否則又多了一架印鈔機,相比南石窟寺的放開,云泥之分,高低立判。天氣晴爽,但游人寡落,工作人員比游客都多,這樣可以放出手來,一對一貼身盯視服務(wù)。 大大小小的窟龕300多個,在山下鋪開,東邊蓋了大棚,正中維護??咔斑€有一清代戲臺,單檐硬山,里面還有壁畫。寺院遭遇了同治年回亂和1920的海原大地震,崖滑僧散,今天能殘留一木構(gòu)戲臺也不易了。 有磚家統(tǒng)計,北石窟現(xiàn)存北魏窟7個、西魏3個、北周13個、隋63個、唐最多209個、宋1個,大型洞窟為數(shù)不多,就那么三三兩兩。大多為摩崖窟龕,且保存得差強人意。 北石窟據(jù)說開鑿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由涇州刺史奚康生主持開鑿,其精華為165窟,既是最大的、內(nèi)容最豐富的,也是最早的石窟之一。窟前搭了雨棚及保護性立柱,窟門左右為5.7米高的鎧甲力士,完整度尚可,但已實屬不易。 洞窟高大深邃,也圍上了欄桿,無法近距離??臻g舒朗,無壓抑感,七佛頭大身短,施無畏印,以8米的高度,環(huán)洞壁排開,予以視覺第一刺激,氣之勃朗,物之震憾。大佛下,以1:0.5的比例,配有4米高的脅侍菩薩。大佛內(nèi)著僧袛支,外披袈裟,身后的背光脫落或斑駁。 窟門西有三頭六臂的阿修羅像,東為騎象普賢菩薩,歪個身子也能湊付看到,兩者大概為護法之意。七佛在云岡、龍門、克孜爾、南響堂山和南石窟寺等都有相同的題材,木構(gòu)大廟里也有,如義縣的奉國寺。神蹤遠闊,不管幾佛,能否給迍邅的人生帶來幾分光明,就不得而知了。 肖金塔與彬縣的開元寺塔、寧縣的湘樂磚塔、旬邑的泰塔、華池的東華池塔極為相似,恍若一張設(shè)計圖紙的復(fù)制黏貼。它們均為北宋產(chǎn)品,八角七級樓閣式磚塔,只不過肖金塔在時間的角力中僅存六層了。 塔高約20多米,由塔基、塔身組成,最上層磚色還不同,也大概是后期補建的。其建于晚宋政和年間,當年為佛寺之物。一層很高,面東開有券門。二層以上,八面交互設(shè)券門,其余面為磚雕出盲門假窗。 每層疊澀出檐,仿木椽子、斗栱、仰蓮瓣、流水紋等雕刻,倫美取繁,不遺余力,檐角有龍頭裝飾。每層出平座,輔以欄板,雕出各種圖案,不留白。全塔收分自如,不輸工巧。 肖金鎮(zhèn)上,嘈雜的街道上車水馬龍,塔的一邊有休閑的、有做買賣的,生活的秩序都在有條不紊地運作著,塔只是他們地域環(huán)境里的普通裝飾。塔檐上紛披蓊郁的,長滿野草,咬定青山不放松,有點像黃山松的韌拔,塔也不言不語,下面的你來我往如流水,千年都是這么過來的。 南佐遺址是離慶陽市區(qū)最近的國保,這個黃保做成了半景區(qū)模樣。其為國五,而省保名叫“南佐疙瘩渠遺址”。遺址面積很大,堆積層也深厚,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類型,距今約5200年至4600年的樣子。 簡易的木質(zhì)寨門進去,弄了個先人狩獵的場景,有模有樣的。南佐遺址已發(fā)現(xiàn)了9處大型夯土臺基,已考古的一些用玻璃罩著,里面可看見白灰面房址地面。1985年北大考古系挖掘的剖面還留著紀念,立個簡陋的牌子加以說明。 再往前出現(xiàn)了諸多土窯洞,標有編號NA-07等,前面是祖先們采集、制陶、取水等生活塑像,窯洞為居住,上面小的洞穴里曾出土有稻、黍、粟等碳化作物,斷定為糧倉。那個時候,人們早已輕松地掌握了農(nóng)業(yè)種植和糧食加工技術(shù)。 土窯旁的坡上去就是一新的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據(jù)說包含有祭祀遺址,綠色鐵網(wǎng)圍著,國、省保碑也都在旁邊立著,無人,大概是國慶長假休息。國旗和西北工業(yè)大學、蘭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校旗一起飄揚著,這些硬核型聯(lián)合考古隊匯聚,說明南佐遺址可能比較重要,也許和秦安大地灣一樣,是解開隴東文明肇始的一把密鑰之一。■ 江山留勝跡 我輩復(fù)登臨 與同好同行
|
|